丁昌爱
中国有句老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不得了,一部还了得?倘若您没有治天下的使命与抱负,只想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市或隐野居士,那您也不需要那半部《论语》了。但是,《论语》您一定要读,至少要懂三句话,读后,您一定会上瘾,“心中突然有悟”。因为隐士也需要智慧啊,这智慧都藏身于经典的部头里。且不说那政治的,但凡翻一个身,您定然也会觉察到诵读经典其实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爱上经典始于张校长所倡导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自己爱上了,可孩子们呢?怎样让孩子们的经典诵读“从“‘无趣”到“有趣”,再走向“乐趣”,进而‘润物细无声于灵魂深处呢?《学习的革命》中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读、苦读看来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不通过勤读、苦读的积累,就不会有细读、精读的渴望,而没有细读、精读的体验,更不可能获得品读、赏读的享受。经典诵读只此一诀,别无他巧。所以,我们必定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勤读、苦读、细读和精读的磨砺。
“晨诵、午读、暮省”——将勤读、苦读的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已成为时下必然的趋势或者说是一种独到的科学的生活态度。通过半年的晨诵,孩子们初步习惯了这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同时又习诵、领略了精美的画意性语言,感受到经典所传达的德行、操守与智慧。晨诵为孩子们注入了新的生命源泉;午读声声,叩响了经典之门,沸腾的不仅仅是整个校园,还包括孩子们那纯真的心灵。赏唐诗宋词,读名篇佳作,在阅读中,在吟咏中,唤醒的是生命的美好与神奇;暮省时,亲子共读,思考着,发省着,一班人兴致勃勃,一家人其乐融融,编织的是孩子们富有意义的人生。随着慢慢的“酝酿”与渐渐的“反刍”,逐渐的量变也萌生了质的变化!孩子们在诗歌情操的熏染下,积极向上,精神抖擞、气宇轩昂的朝阳态度被学校领导们、老师们交口称赞。“会心吟诵得其韵”,“潜心涵咏得其意”,只要经典诵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們就能得到滋养,我们的心灵便拥有了力量,世界也将变得澄明。什么时候,您抬眼望去,看到是早读之时,课间之余,午休时分,晚散之后,学生能三五成群,各执一卷,浅吟低唱,为我们带来一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呢?我相信这为时不远了。
清代学者戴震,十三经全部能背诵,文本注释一字不差,可见功力。当然,这样的读书功夫,今日已无人可拟。但是选择几样经典刊目让学生熟读成诵,还是非常必要的,也不须讲,因为“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于是《三字经》成为孩子们摇头晃脑、有板有眼、饶有兴趣地吟诵的首选。中华经典浩若烟海,孩子们似迷途不知方向。于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诗经》、《百家文》、《百家姓》、《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古代名家名篇在我的一一指引下,爱闲暇翻读的孩子们便有了方向。希望能够“一花引得万花开”,将每个孩子的眼神都吸引过来,“正襟危坐”读经典。
黑板披上经典的外衣,音画散步在诗意的课堂,皮筋弹奏着对国粹文化的理解,卡片画出了一片高贵的天空,我们将经典文化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延伸。音画文化、游戏文化、黑板文化、墙壁文化、课前文化等,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我们做足做好班级文化,紧密联系经典文化,合力建构,彰显特色,引领孩子们沉浸在书香的活动中,漫游在经典文化的海洋里,得到经典文化恒久的浸润与滋养。经典的幸福传教如缤纷的花瓣一般洒落一地,任凭你去捡拾,哪一片都是最鲜嫩最美丽的。
家庭是巩固“经典诵读”教学成果的重要阵地。有些家长乏力,有些家长淡漠,有些家长爱莫能助。于是,书信、便条、短信、电话、家长会,还有“读书之星小奖状”等等,多渠道的沟通持久战打响了。好不容易有几个“大人的热力”发挥了,开始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你上联,我下联,你一句,我一句,玩味其中,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在一对一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都成为经典的受益者。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就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这些家长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翁馨的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真的“下水”和小孩一起读、背,比赛、考试,样样上阵,真可谓“上阵父子兵。”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输,但内心的温暖像春天一样,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不就是最好的亲子活动吗?杨晨的家长感言:《三字经》确实是千古美文,真有用。我们真是受益匪浅,不知不觉中,孩子懂事了,我们家长也跟着改变了。富足的诵读资源、足金的诵读关注,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经典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这一点也没错。
经典诵读和语文课堂是“黄金搭档”。从2010年《赠汪伦》第一次公开亮相后,我就陆陆续续地与古诗教学彼此相惜、相怜。我想说,我爱,我是真的爱。不然,《望庐山瀑布》、《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宿新市徐公店》、《草》、《饮湖上初晴后雨》、《夜书所见》、《赠刘景文》、《山行》、《望天门山》等等自创课堂怎能破云雾而出,华彩四射呢?白云苍狗后、风雨辗转后的那一份无处不在的痴爱更甚。一层一层地转身,一层一层地蜕变,日以继夜地纯化着我的诗意课堂,我的诗意美梦。在《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课堂上,我编织了一张朗读的网,孩子们就像蜘蛛一样,气定神闲,坐在这张网上,诵读着诗句,欣赏着美景,抒发着情怀,俨然一幅乐不思蜀、逍遥自在图。只要有钻进去的力量,才会有飞出来的精彩。于是在周详地安排好其它工作之后,便开始了我对《绝句》日以继夜的摸索之旅。那一只只拂水升空的“白鹭”,是那样具有诗的灵性;那一只只列队待命的“黄鹂”是那样富有诗的韵味。《草》自然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并为他们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如春、欣欣向荣的底色。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的是朋友之间深不可述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情谊毫无痕迹地从孩子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灵魂的深处,成为孩子们生命和谐相融的一部分。不仅古诗课我精钻细研,阅读课上的经典之声也嘹亮无比。始入《看雪》一课,雪花似“翩翩絮落带羞颜”,携着我们渐入理想中的飘雪情境。“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声声诗句,似白雪“故穿庭树作飞花”,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我们久久未泯的童心。《看雪》一课,我们一出发,便沉醉不知归路。由雪的诗句而起,引出了赏看的欣然,看雪玩雪的诗情画意便力透纸背,穿越时空,精美了课堂。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读留下的,是比读更悦耳的快乐。怎样将咀嚼和感受经典的能力和快乐传递给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呢?怎样让经典“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田,从而让我们的“用心教学”实现“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呢?我想:这是一项系统而严谨的工作,还需要我们注入智慧,投入耐心。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非常重要,赶快抢救孩子无意识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吧!
于丹说:“我们对经典的态度应当是敬而不远。”所以,很多还游离在经典之外的人们,不要再坐待不理了,赶紧用老祖先所创造的精道的黄金食粮来滋养自己吧!这样才能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还在读着经典,一切就用不着太过担心,因为精神上迷路的孩子们一定会迷途知返。
诵读经典,就在深入紧要的关头,我们还没有完全进去,但正在逼近。我们有的是信心,让那个普照人类心灵的太阳再次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