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滢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了大量的“描述”、“表达”、“说明”、“解释”等词语。这表示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已引起教育专家和广大教育同仁的高度重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由此可见,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由于刚入学的儿童词汇贫乏,表达能力较低,所以,我在上课时总是通过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到数学语言上面,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沪教版的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地方。首先,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数学语言表达尚在起步阶段,而且正处于多动期的阶段,注意力往往较难集中,而数学教材给学生的印象就像一本故事书,色彩斑斓,图文并茂,深深吸引他们。如《比一比》、《计算游戏》、《十个十个地数》等这些课,就很适合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这种培养,既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积累,又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对今后的应用题教学也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第二,我们可以寓教于乐,创设语言情境,有序提升学生说话能力。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不同的游戏、故事,创设语言情境,借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情趣。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无比奇妙。如在教学《几个与第几》时,我创设了小朋友自己排队买冰激淋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自己来体会一下几个与第几的变化,然后说一说这些变化。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都积极投入到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達能力。当然,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不会提问或不能提出很好的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要求教师随时创设情境,营造机会,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与学习内容不相符的问题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重视培养学生敢问、敢说的性格。
第三,在学生说得清楚规范的前提下,为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方面表达同一个问题。我在教学《组算式》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看着图片编数学小故事,相同的图片在不同孩子的口中能编出不同的数学小故属。然后,我给学生一个算式,让他们根据这个算式来编数学小故事,这一下,编故事的范围就更广了,学生很爱说,编得也很好。在编数学小故事的过程中,他们不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掌握了组算式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小学数学课上,学生经常会通过操作实践来得出数学结论,操作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思维的动态反映。说操作,不仅可以训练“说”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说”,完成具体形象思维至抽象思维的过渡,促进操作的内化,强化操作引起的思维。如,我在教学《各人眼中的20》这一课时,就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自己来得出20里有几个几。然后让他们讲一讲刚才自己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要这样摆,现在摆成了什么样子。接着让他们换一种摆法,再来讲一讲。学生能通过几次操作,把想与说、看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头脑里形成了深刻的表象,再通过比较、语言表述,逐步抽象出20里的几和几。
此外,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有目的地进行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首先,“说”得要准确,这体现在对数学法则、定律、算理、算法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合乎逻辑,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分析和综合要合理,质和量要把握分寸等。此外,简洁精练的语言也十分重要,过分生动、形象的“说”,不但不能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往往还会干扰思维,显得罗嗦,同时,简练的语言也是数学概念归纳的需要。例如,我在教学《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简洁地说出十位相同的两个数比较的过程,我就为他们设计了如下一句话:“十位相同比个位,个位上( )大于( ),所以( )大于( )。”学生照着这句话的样子,就能把十位相同的两个数比较的过程说清楚了。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少,语言贫乏且不完整,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于准确表述。根据这一特点,我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说一句话,说一句完整的话,说几句话,说一组话,说一段话,再说稍复杂的运算方法、运算顺序等。在说话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到了高年级才能要求说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公式的推导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等等。当然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并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并将持之以恒。只要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语言表达这根主线,必将迎来收获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