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缘·地缘·业缘:论清末民初苏籍报人的私谊网络

2014-04-08 23:55刘中猛
关键词:报人亲缘时报

刘中猛

(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亲缘·地缘·业缘:论清末民初苏籍报人的私谊网络

刘中猛

(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晚清以降,一批江苏籍士人投身报业,成长为职业报人。他们延续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社会依靠地缘、亲缘与业缘关系构成的私谊网络,活跃于上海、北京、武汉和苏南等地,为自身求职和职业发展提供便利,成功实现了从居乡耕读到城市谋食的转变。然而苏籍报人总体发展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私谊网络中幕缘这一重要资源的缺失。

亲缘;地缘;业缘;私谊网络;苏籍报人

晚清以降,随着社会的转型,知识阶层由士入仕的传统的单一出路逐渐为多元化的选择所取代,报人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新式职业。近代江苏地区(尤其是上海)报刊业兴起早,规模大*据1905年5月11日—18日、28日《大公报》所刊载的《报界最近调查表》(包括《补遗》和《再补》)统计,国内各省报刊数前五位的是:江苏124种(其中上海119种),北京25种,天津和香港15种,浙江11种,广东10种。,是接纳本地知识分子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不少江苏籍知识分子,如王韬、沈毓桂、蔡尔康、李杕、黄协埙、高太痴、伍廷旭、范祎、陈冷、彭翼仲和包天笑等,都曾投身于报业。他们有的短期从事,有的则长期服务,转变为职业报人,甚至因此驰名社会。

早期投身报业的苏籍报人大多是“迫于衣食”的落拓士子,他们主要活跃于上海、北京、武汉和苏南等地。*参阅刘中猛:《论清末民初苏籍报人的地理分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对于这些习于乡村耕读而初次迁移到城市谋食的士子来说,京沪等中心城市带给他们的是既新奇又陌生的感觉,“不到上海,是生人大恨事;然不到上海,又是学人大幸事”[1]84。因此,苏籍(包括上海)报人延续了中国传统社会依靠地缘、亲缘与业缘等因素构成的私谊网络,“交流往还、结社立会,以获取身份认同、文化资本和政治权力”[2],呈现出与近代知识分子公共交往同中有异的特点。

一、亲缘:私谊网络的内核

费孝通先生认为,血缘(包括生育和婚姻构成的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网络,地缘只是血缘关系的投影。[3]71-77亲缘关系也成为报人私谊网络的内核和中坚,于是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和翁婿等或共同办报、相承报业,或相互提携、举荐、引领,构成了他们交往和事业发展的最稳定基石。1874年1月,苏州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女婿钱昕伯成为他的得力助手。1893年,松江张叔和、袁春洲等与西人合资创办《新闻报》,即安排其子张笠江入报馆任校对工作。1897年,武进恽积勋与兄弟恽毓麟等五人在上海创办《译书公会报》周刊。1898年5月11日,无锡裘廷梁与侄女裘毓芬在家乡创办《无锡白话报》,这是江苏第一份近代报刊、民办报刊,也是国内较早、具有广泛影响的白话报。1900年,陈范接手《苏报》后,由武进的妹婿汪文博任该报主笔。1901年,包天笑与表兄尤子青在家乡共同创办《苏州白话报》周刊。1903年11月,江苏金山高天梅与其叔高燮、弟高增等人在家乡共同创办了《觉民》。1904年,苏州彭翼仲在北京创办《京话日报》,妹夫杭辛斋担任其助手,而同年创办的《中华报》则由两人共同主编。溧阳狄葆贤创有《时报》《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和有正书局多项事业,后因家庭变故,无力顾及报馆,遂让弟弟狄南士相助打理。松江报人陈冷与姐夫雷奋曾同时供职于《时报》馆。

与共同办报相较,亲缘网络中更常见的是较早谋生报馆者对其亲属的举荐、提携与引领,仪征报人毕倚虹与其表兄张碧梧就是较为典型的代表。张碧梧初在家乡生活较为困顿,时在沪任《小说时报》主笔的毕倚虹获悉后,购买了几本英文小说,寄给张碧梧译编。张碧梧完成后,毕倚虹为之润色,并代为投寄《小说大观》。此时《小说大观》的主编为毕倚虹好友包天笑,小说得以顺利刊载,反响还算不错。于是张碧梧从仪征来到上海投奔表兄,陆续翻译和创作出《断指手印》《海盗欤》《电贼》和《虎口余生记》等长、短篇小说,并以毕倚虹和张碧梧之名,刊载于《小说时报》《小说大观》和《小说画报》上。毕倚虹还介绍张碧梧结识著名报人和小说家周瘦鹃,得以协助周瘦鹃编辑《乐园日报》。在毕倚虹的力荐下,张碧梧担任了无锡《商务时报》和《梁溪时报》的主笔。正是毕倚虹的大力推荐和共同署名,使张碧梧从默默无闻的扬州寒酸文士迅速成长为文坛知名的报人和小说家,饮誉上海,“张碧梧如无毕倚虹的大力扶持,很难想象会立足于上海文坛”[4]184。

苏州籍著名报人包天笑亦曾提携外甥黄转陶入报界。包天笑、范烟桥和江红蕉等七人合办有《小日报》,因包天笑之故,其外甥黄转陶常有稿件寄至《小日报》刊载。后黄因一篇稿件得罪了苏州巨绅费仲深,不得已避祸上海,暂住包天笑家中。经包天笑的举荐,黄转陶得以进入《晶报》。借助包天笑的影响和帮助,黄转陶逐渐成长起来,独自创办了《黄报》,与俞逸芬合办《星报》,办过通讯社,接办《小日报》,成为小报界的活跃人物。可见,亲缘关系成为苏籍报人职业活动最可靠和最可信赖的网络,增强了他们的内聚力。

二、地缘:私谊网络的中圈

长期的农业文明培养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以家庭、家族、村落为中心的聚居模式进一步催生了中国人浓厚的地缘意识,所以邻里乡党的地缘关系极易成为他们亲近和交往的动因,它是亲缘关系的折射和扩大。

乡音乡情、乡里乡土相同和相近的地缘关系同样成为苏籍报人相识交往与互相提携最常见的推手,构成了报人私谊网络的中圈。1850年,科场落第后的苏州士子沈毓桂到上海谋生,不久结识同乡的王韬,经其推荐,沈氏得以进入墨海书馆供职。随后,在报馆站稳脚跟的沈毓桂也开始帮扶乡人。1876年,在他相助之下,松江蔡尔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通俗报纸《民报》,“沈寿康先生毓桂曩在申报馆,曾助尔康作民报”[5]。1904年,溧阳狄葆贤在沪创办《时报》。正在山东青州府中学堂任监督的包天笑对之颇为欣赏,认为“编辑新颖,别出一格,没有陈腐气,除社论外,所写短评,简辟精悍,仅仅数语,能以少许胜人多许。亦有笔记、诗话,狄平子所写;小说大都陈冷执笔;皆我所爱读”[6]313。包天笑遂向《时报》投稿,均得刊载,并与狄、陈开始通信、神交。1906年。他正式入职《时报》馆。包天笑之所以受到狄葆贤和陈冷的肯定,除了包本人才华外,同籍的地缘关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包天笑成长为知名的报人,与狄葆贤、陈冷二人的知遇紧密相关,他后来回忆道:“我的入于新闻界,是仗着狄楚青、陈景韩两人之力。”[6]420《时报》馆附设有息楼,访客在此可以自由交谈。根据包天笑回忆录中对常出入息楼者的介绍,可知息楼的常客全是江苏籍士子。在某种意义上,息楼成了苏籍士子交流感情、紧密联系的临时同乡会所。

作为私谊网络中圈的地缘关系,在体现凝聚功能的同时又具有松散性,主要表现为群体在高一级相同地缘下,因次级地缘关系不同而出现分层,相互间时有排斥和不睦。江苏籍的苏南与苏北就是其中一个显例。对此,美国学者韩起澜在《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中早已明确指出,苏北人在上海从事着“最不赚钱、最差强人意的营生”,“苏北人成为偏见和歧视的对象”[7]1。马俊亚教授也指出:由于地缘的隔阂,江南人与苏北人很难团结[8]428。谋食于京沪和苏南等地的苏籍报人也同样存有这样的隔膜,苏北籍报人多与本地域报人交往,如扬州报人贡少芹和乡人李涵秋都曾在上海与武汉发展,两人因乡谊而交往频繁,结金兰之好,与张丹斧一起被称为“扬州三杰”。1922年,徐卓呆、严芙孙、张枕绿、胡寄尘与张舍我等人在上海发起以苏南文人为主的文学团体“青社”,苏北文人中只有李涵秋、毕倚虹和张碧梧得以加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北籍报人融入以苏南籍为主的地缘圈子的困难。

其实近代苏省苏属和宁属间早就多少存有隔阂,活跃于《时报》馆息楼的多是“上海本地人与松江府属人为多”,而作为主人的宁属溧阳人狄葆贤很少参与这样的聚会,因他与“上海的一班松江人、苏州人、常州人,不太融洽”[6]413。即使是同为苏南的报人间也会产生不睦。许指严、恽铁樵和李定夷皆为常州人,且许指严为恽铁樵和李定夷在南洋公学求学时的历史老师,但恽铁樵主编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后,对同乡兼老师的许指严“颇多贬辞,给以‘张冠李戴,颠倒史乘’之考语,从不收用许的作品”[9]209-210,李定夷认为同窗恽铁樵对许氏过于苛刻。20世纪20年代,包天笑与常熟平襟亚曾因香港虎标永安堂登载广告问题发生过一次激烈笔仗。可见,苏籍地缘关系只是报人交往的一个基础,其凝聚性较亲缘关系弱,易受次级地缘关系的冲击,且一旦遇有利益冲突,其脆弱性更暴露无遗,而这也正好说明了亲缘和地缘关系分属于报人私谊网络内核和中圈的差异。

三、业缘:私谊网络的外圈

业缘指因从事相同或相近职业而建立起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亲缘和地缘关系的泛化,较后两者开放得多,包括同业、同僚、同窗、同年、师生、师徒和朋友等多种类型。不少报人、士子就是在共同办报、编读等过程中,因共同的职业或兴趣爱好而结识与相知的,构成了报人私谊网络的外圈。

王韬谓其交友标准是“尽有一善可师,片长足录,可以匡我未逮者。必尽范张嵇吕而友之,毋论盛气难亲,抑亦所见不广矣。子宁以他规我,勿徒屑屑于其末也”[10]14,表明了与志趣相同、亦友亦师者的交往意愿。1852年,苏州陈奂的高足李善兰来沪,李善兰为著名数学家,亦能诗。王韬介绍其入墨海书馆,协助伟烈亚力翻译西方数学书籍。同年底,王韬结识以诗文名重一时的宝山蒋剑人。王韬与李、蒋成莫逆之交,常一起到酒楼畅饮,把杯联句,凭栏长啸,议论时政。1909年,柳亚子、高天梅、陈去病等人组织南社,苏籍报人王钝根、包天笑、叶楚怆、许指严、贡少芹等人都成为该社社员,与其他士子社员经常集会,谈诗论词,议政讽政。上海朱少屏在新学界认识不少人,于右任创办《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和《太平洋报》时,他帮了不少忙。

包天笑的交往对象也大多是他报人生涯中结识的报人、文士,他开办东来书庄时认识了许多朋友,如常熟的曾孟朴、吴江同里镇的金松岑和杨千里、昆山的方惟一、原籍安徽定居扬州的周梅泉,及吴县城里的许多文人都是此时认识的。在南社他也认识了不少的人,以江苏人最多,其次浙江和广东人。包氏对后辈也极肯提携,赵苕狂的处女作——中篇小说《死死生生》就刊载在包天笑主编的《小说大观》第一期。包天笑与毕倚虹的相识相交是业缘关系推动的较具代表性注脚。1911年,包天笑开始主持《妇女时报》,1914—1915年毕倚虹托夫人杨芬若之名给《妇女时报》投诗词一类稿件,包天笑见笔迹便知是有人代为捉刀的了。不久毕倚虹来访报馆,两人相谈十分投机,尤其是包天笑知道自己的老师陈少甫到新加坡任领事,毕倚虹为其随从后,更觉亲切。在包天笑的推荐下,毕倚虹入《时报》馆任外埠新闻编辑,包的朋友也成了毕倚虹的朋友。此后,两人关系十分亲密,包氏与朋友一起聚会常带上毕倚虹。

为了加强业内交流与权益保障,苏籍报人积极参与筹建报人团体,构筑业缘组织。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多次使用“同业者”和“报界”等词语,表明了报人自我意识的萌发。首先明确提出组织报人同盟意愿的则是陈冷。1905年3月13日,陈冷在《时报》上刊发《宜创通国报馆记者同盟会说》,以为舆论“所成未大,而所传未广”的原因在于报人“人微言轻”,及“各报之中所持主义不一”,故“有倡导报纸同盟之议者焉”[11]。该提议得到《申报》馆积极回应,“时报记者同盟之议,本馆表同情焉”[12],表示成立同业组织系报业同仁的共同心愿。1906年9月,上海日报公会正式组建,报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同业组织,为业缘的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幕缘是业缘的一种,指士子通过担任幕僚与幕主及同僚建立起的人际网络。一些报人就是借助幕缘投身报业,获得经营与发展的支持和资助的。对此,一些苏籍报人也有着清醒认识,作过一些努力与尝试。史量才积极参加江浙工商界上层领导的护路运动,被推举为商办铁路董事,开始与张謇等工商界上层有了较多的交往。陈冷与张謇等人的交往经历与史量才大致相似。史量才与张謇等人合伙从席子佩手中买下了《申报》,并依靠张氏力量从狄葆贤手中挖走了《时报》馆的得力干将陈冷,狄葆贤深受打击。其实,狄葆贤与雷奋等报人与江苏立宪中心人物张謇等人的关系都甚近。狄葆贤的《时报》馆所附设的息楼成为江苏立宪派活动与聚会的中心,赵凤昌、沈恩孚、李平书、史量才与龚子英等都是息楼常客。1906年,江苏学务总会依学部《奏定各省教育会章程》更名为江苏教育总会,张謇为会长,狄葆贤等任干事。《申报》馆知名报人雷奋为法学专业出身,“佐张謇建议尤宏”,故张謇“尤引重之”,在张氏的政治活动中常见其身影。[13]1906年12月9日,上海宪政研究会成立,雷奋被推为副总干事。1909年9月,江苏咨议局成立,张謇任咨议局议长,雷奋和狄葆贤当选为议员。涉足政坛的还有报人李涵秋和许指严等。辛亥扬州光复后,报人李涵秋任军政府民政部秘书。1916年,许指严受同邑、时任袁政府财政部次长赵椿年之邀,任该部机要秘书。

总的看来,苏籍报人幕缘所结交者多非身居要职或握有实权者,且更有一些报人不屑与外界来往,“那时上海的记者们,以‘不事王侯,高尚其志’的态度,也谢绝各方交际应酬,以自示清高,实为可笑之事。当时也没有外勤记者这一种职业,即使有外勤记者到人家去访问,人家也绝不欢迎”[6]448。1914年,扬州杜召棠、汪二丘、戚素秋和丁悯公创办《怡情报》,因时为农历甲寅年而称之为甲寅四友。杜召棠不争名利,不任公职,早年虽有从政机会,但均不取,每以“布衣傲王侯”自许。汪二丘住在扬州十三湾,一般文人经常聚集在那里的教场北首惜余春酒肆吟诗作对。

清末民初苏籍报人的私谊网络往往很难单纯用亲缘、地缘或业缘简单衡量、归类,大多情况之下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区分。如前述狄葆贤和陈冷对包天笑、周瘦鹃对李涵秋、包天笑和毕倚虹的交往与提携等,就有着地缘与业缘的综合影响。再如南社初以反对满清政府为宗旨,辛亥后称“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1923年又“提倡人类气节”和“发扬民族精神”[14]2-3。社员以苏州和上海人居多,“有人把南社作为一个大家庭,便以吴江为大房,吴县为二房,金山为三房”[15]2,显然,南社在以业缘为主要的结社原则外,又呈现出较浓的地缘色彩。

四、结语

许纪霖认为,清末以来士人具有私谊、会社、集会和传播四种生存和发展赖以凭借的重要交往网络。1895年前,士人依托姻亲、同年、师友和邻居等私谊网络联结,获得了公共工程、慈善事业、教育建设、科举名额分配和文化活动展示等各方面几乎无所不在的“霸权”。此后,这种“霸权”逐渐式微[16]85-86。路鹏程从晚清报人聚合和报馆管理角度,指出私谊网络有助于“报人迅速完成组织化”“为报人创造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降低了报馆管理成本和经济成本”“使报刊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功能”“提高报刊组织的凝聚力”和“推动报刊业务开拓和发展”等六方面的优势[2]。

清末民初苏籍报人依托亲缘、地缘和业缘关系构筑起的私谊网络,有着许纪霖先生所归纳的晚清以降知识分子公共交往的基本特征,也兼具路鹏程所总结的对晚清报人聚合和报馆管理方面的优势。此外,苏籍报人的私谊网络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是在近代知识分子处于“转型时代”(张灏语)之际,给从乡村耕读走向城市谋食的苏籍士子提供了一条“士——仕”传统出路之外的新职业、新的生存选择和发展空间及际遇。士子谋生困难早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后就显现出来了,尤其是科举制废除后,士子顿感“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17]149。1845年,年仅17岁的王韬考中秀才后,在科举之路上再无斩获,不得不乞食教馆,教读自娱,甚至嗜酒颓废。这种困顿直至1849年他到上海墨海书馆佣书才有所改变。沈毓桂早年科场失意,居于家乡吴江,并无职业,直至1850年到上海结识王韬,被引介入墨海书馆,才算是有了一份施展才智的职业。1899年,20岁的吴县秀才欧阳钜源开始了“频年生计托书佣,谁惜穷途阮嗣宗”的艰难谋生[18]116,后来到上海投靠李伯元,襄助办理《游戏报》,成为李的得力助手,生活和事业才开始有了一丝起色。因此,私谊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士子入职和事业发展的起点与便利。

然而,纵观苏籍报人的私谊网络,大多缺少幕缘这一开拓生存空间、谋取更多发展机会的重要一线,故而总体发展较差。因为在亲缘、地缘和业缘构成的私谊之网中,“除非你是真正强而有力的高官贵宦之后”,否则“最重要的反倒是幕缘”,仅凭亲缘、地缘和业缘(除幕缘)关系,“一旦本身交际能力不够、经济状况吃紧或者政治环境严酷的话,在上海也很难呆得长久或者呆得如意”[16]36。由此,与梁启超和汪康年等诸多名报人相较,基本活动于上海、北京、武汉和苏南的苏籍报人,大多只是停留于谋生层次,像包天笑这样驰名社会者毕竟是少数。

[1] 刘光第.刘光第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路鹏程.私谊网络:晚清报人聚合途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4).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4] 凌君钰.略谈小说名家张碧梧[M]//扬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扬州文史资料(11),1992.

[5] 蔡尔康.送林荣章先生暂回美国序[J].万国公报,1898(2).

[6]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7] [美]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M].卢明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 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 李健青.民初上海文坛[M]//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上海地方史资料(四).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10] 张志春.王韬年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11] 陈冷.宜创通国报馆记者同盟会说(一)[N].时报,1905-03-13.

[12] 赞成报馆记者同盟会之论[N].申报,1905-03-14.

[13] 朱叔建.我对辛亥革命过程的回忆[M]//政协松江县委员会文史组.松江文史(创刊号),1981.

[14] 朱剑芒.我所知道的南社[M]//政协江苏省暨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4.

[15] 郑逸梅.南社丛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6] 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7]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18] 薛正兴.李伯元全集:第5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仇海燕

K257

A

1007-8444(2014)06-0785-05

2014-07-20

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末民初苏籍报人群体研究”(2012SJB770002)。

刘中猛(1972-),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文化与社会研究。

猜你喜欢
报人亲缘时报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2023年《中国地市报人》征订单
谷子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及其利用研究
中国地市报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中心
《中国地市报人》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中国地市报人》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菊科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小白菜种质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RAP 和SSR分析
潮流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