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品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计算及分析

2014-08-02 03:56郑宏莉孙爱军
关键词:中美排放量二氧化碳

郑宏莉, 孙爱军, 丁 曼

(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中美商品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计算及分析

郑宏莉, 孙爱军, 丁 曼

(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中国和美国作为贸易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是国际贸易和碳减排谈判中的焦点。本文以中美商品贸易为研究对象,运用投入产出法,量化计算和评估分析中美商品贸易中隐含碳排放,从关注碳排放转移、推进中美气候环境合作、新型清洁能源战略等方面着手,为中国外贸乃至中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政策建议。

碳排放;中美贸易;减排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美双边贸易合作快速增长,规模日益扩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中美双方的商品贸易额从2004年的2452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5820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86%,商品贸易带来的贸易额相比之下增长了1.4倍。其中,美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贸易额为1 220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0.3%,美国进口中国的商品贸易额为4 600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3.5%。2013年美国对中国的商品贸易逆差达3 379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2个百分点。快速膨胀的商品贸易背后隐含的碳排放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从2009哥本哈根谈判开始,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贸易产品的生产需要生产要素的投入,并且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伴随着二氧化碳的排放。国际商品贸易的价值有统一的计量标准,但国际贸易中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并不统一。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的量化计算是减少碳排放、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11年,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与此同时两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位居世界最前列,根据国际能源署(EIA)的最新数据资料表明,2011全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25.8亿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87.2亿吨,占全球总碳排放量的26.8%,位居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同期美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54.9亿吨,以占全球总碳排放量16.8%的比例位居世界第二。计算中美商品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并进一步作量化分析,为中美两国双边贸易过程中促进碳减排提供指导,为中国制定促进减排的贸易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依据,不仅有益于中美双边的碳排放减少,而且有利于全球碳排放的减少。

二、文献综述

中美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通过不断深化合作与发展,中美双边贸易占据世界贸易较大比重而备受世界瞩目;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也被世界赋予更多的碳减排责任,双方应在积极推进双边贸易的同时减少碳排放,以寻求贸易发展的平衡点。中外学者已经关注到碳排放政策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进步,国际贸易格局因为碳减排政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高静、刘友金(2012)运用环境投入产出法分析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1],赵忠秀、王苒、闫云凤(2013)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成原因的解释来分析贸易隐含碳问题[2],吴英娜、姚静(2012)通过对隐含碳量化分析研究中美碳排放问题[3],陈武、常燕、李云峰(2011)运用资源禀赋理论研究低碳发展[4],尹显萍、程茗(2010)从政策层面研究了中美商品贸易中的隐含碳[5],吴先华、郭际、郭雯倩(2011)通过碳转移排放的测算来研究中美贸易问题[6],姜鸿、梅雪松、张艺影(2012)分析了中美贸易利益中的碳排放权价值[7],石红莲、谷溪(2013)假设完全信息条件下对中美碳排放博弈进行分析[8],刘慧、谭人众(2013)研究了减排外交语境下中美的气候合作[9],蒙英华、裴瑱(2011)选取出口排名前十位货物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10],等等。他们从不同层面的分析中得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观点。中美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化计算和评估分析是中美贸易合作与长远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选择更方便量化的中美商品贸易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选取投入与产出的理论模型,计算中美商品贸易隐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采用误差修正的方法,为两国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提供指导,为中国在碳排放视角下的外贸政策提供可行性建议。

三、中美贸易现状分析

本文所用中美商品贸易数据信息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网站,选取了从2004年到2013年共10年的中美商品贸易数据,其中主要数据源于经合网站中主要统计信息,以贸易统计为切入点,选用HS1988分类标准,获取到中美商品贸易99组分类数据。由于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即是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所以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本文选用美国进出口中国商品贸易数据表示中美商品贸易的进出口情况。为了量化计算中美商品贸易隐含碳排放,根据所运用的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EIO-LCA)软件的分类标准,将美国进出口中国商品进行重新分类组合,合并为10大类,分别是农林牧渔业、食品、石油和基础化工、塑胶和非金属矿业、纺织业、木制品和印刷业、矿业和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业、电子机械、其他行业。

中国和美国双边贸易额总体不断增长的趋势和交易总量表明,中美双边贸易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和美国的双边贸易合作迅速恢复,并且呈稳步增长态势。中美贸易呈现明显的互补性,中国的优势体现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美国主要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占优势。来自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2013年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4.9%,并且呈加速增长态势。中国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合作国家,对于美国来说也是如此。

表1 中美GDP和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

注:数据来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网站,http://www.oecdchina.org.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4年到2013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美国GDP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下,2008年之后美国GDP年均增长率维持在5%以内,增长趋势放缓。作为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中美双边贸易以年均10.6%的增长率增长,其中美国出口中国的贸易量年增长率是15.5%,中国出口美国的贸易量年增长率是9.6%。中美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贸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多,对中美商品贸易隐含碳的定量计算和评估,是中美双边贸易未来更好的发展和治理世界环境问题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工作。

四、中美商品贸易隐含碳的计算与评估分析

(一)计算方法。

(1)

(2)

它们分别代表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交易中隐含碳排放总值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交易中隐含碳排放总值。以2004年的中美商品贸易碳排放强度的调整系数作为计算基准,它是以2004年为基准的碳排放强度调整系数,表示以2004年作为基准年,第y年相对2004年的通货膨胀率调整系数;中美两国的通货膨胀率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采用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它是以2004年为基准年的购买力平价调整系数;中美两国各年度购买力平价转换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环境组织(WEO)网站,中美碳排放强度系数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网站。

(二)评估分析。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网站公布了2004年到2013年的中美商品贸易统计数据,由于EIA尚未公布2011年之后的碳排放强度系数,因此本文只计算2004年到2011年的隐含碳排放数据。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处理和误差调整,可以得到中美两国的商品贸易所带来的实际碳排放量,如表2。

表2 中美商品贸易导致的实际碳排放量(单位:亿吨)

从2004年到2011年,中美双方的商品贸易使中美两国分别在本国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7%和6.4%。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因出口造成的碳排放总量一直比较高。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中美两国的碳排放总量都出现了负增长,表明危机时期中美两国的贸易有所减少;2009年之后,中美贸易恢复增长,2010年中美贸易额激增,导致美国出口中国的碳排放量增加了0.66亿吨,但与同年中国出口美国导致的碳排放量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说明中美两国出现较大顺差,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中国在中美贸易中承担了更多的碳排放压力。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美国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比例平均达37.2%,美国出口中国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占总碳排放比例平均达到4.5%,美国由于商品贸易带来的隐含碳排放占全国总体碳排放的比例虽然明显呈增长态势,但较之中国的同期比例,仍然有两位数的差距。该计算结果表明,在中美商品贸易中更多隐含碳排放由中国承担。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美贸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加之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一系列非关税措施,使中国出口美国贸易量受到影响,因此2008年之后中国因商品贸易导致的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比例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表3 中美因商品贸易导致的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比例(%)

注:中美各自年度总碳排放数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美国从中国进口导致中国和全球的碳排放增加。亚当·斯密曾指出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旨在促进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对生产和生活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使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增多,与中国相比,美国拥有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假使美国所需要的产品都安排在美国本国生产可能会形成较少的隐含碳排放。

表4 因中国出口到美国导致的全球净增加碳排放量(单位:亿吨)

美国选择所需产品从中国进口,中国产品出口到美国,会造成全球隐含碳排放的净增加,在表4所显示的计算结果和比较内容说明了这一观点。中国由于技术水平和美国相比存在差异,并且能源使用比较单一、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完成全球二氧化碳减排任务具有很大挑战;美国如果能够对中国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将会使贸易得到发展的同时,全球碳排放量也得到减少,这符合中美双方的共同贸易利益,也有利于完成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五、对中国外贸政策的影响及对策

(一)注重转移排放问题。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美国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4年的19.78亿吨增长到了2011年的25.48亿吨,增长率为28.8%。美国出口中国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4年的1.97亿吨增长到了2011年的3.1亿吨,增长率为57.3%。从这一方面看出,中美两国都应该对全球环境恶化问题负责。美国出口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增长率虽然超过中国,但两国每年的实际碳排放量有很大差距,2011年中国出口导致的隐含碳排放量高达25.48亿吨,而美国为3.1亿吨,仅有同期中国碳排放量的12.1%。而现在的国际贸易体制对碳排放的协定是以在本土国家的生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基准。在此基准价之下,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应对国际气候谈判时承受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更大的减排压力[12],使中国外贸政策中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难以执行。

中美商品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分析充分说明了中国在贸易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中国承担了来自美国的中间产品投入,使部分污染严重的产品生产转移到国内,从而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对此,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之一,在主动承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责任的同时,要强调转移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中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碳减排责任,主张生产国和消费国共同分担,谁消费谁买单,使中国的减排政策在一个公平合理的框架下运行。

(二)积极推进中美气候环境合作。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出口美国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平均比例为37.2%,美国出口中国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比例为4.5%,中美两国由于商品贸易带来的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比例不断上升,美国从2004年的3.29%上升到了2011年的5.64%,中国在2004年的碳排放比例已经高达41.68%。2011年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将持续上升,中国被推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前列。

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每个国家节能减排的约束不断增大。中国积极赞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政策,在应对中美贸易合作的同时,应该谋求中美贸易中关于减少碳排放的共同点。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不冲突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双赢的新型关系”的倡议,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响应,中美双方共同希望以此为起点构建内涵丰富、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13]。这种共同谋求合作发展的倡议,不仅适用于中美两国的整体战略合作,而且也适用于共同应对全球碳排放问题。中国的外贸政策中应该更积极主动地推进中美气候合作,分析探讨合作的具体层面,细化合作内容,详细规划合作措施和实施日程,使中美两国在碳排放问题上找到更多的共同点,实现中美在气候合作上的双赢,共同承担减少全球碳排放的责任。

(三)开展新型清洁能源战略。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商品出口到美国会带来全球碳排放的净增加。这是因为与中国相比,美国拥有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果美国所需要的商品都在本国生产会产生较少的隐含碳排放,而美国选择所需产品从中国进口,会使全球碳排放量增加。2004年中国出口美国导致的全球净增加碳排放量为8.16亿吨,到2011年增长到12.87亿吨,增长了57.7%。由此看出,中国出口美国的隐含碳造成了全球碳排放的增长。而中国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原因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使用的能源中煤炭比例较高等,导致在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引发了大量的碳排放以及环境的恶化。尤其是传统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燃烧产热效率较低,而且会带来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在能源发展方面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没有得到美国足够的支持,不利于中美贸易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比如,美国政府较早制定了新能源政策并规定了实施的具体措施和评价指标[14],成效显著;中国也开始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但与美国相比,中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创新和市场运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发展障碍[15]。因此,中美合作中,美国应支持中国加大新型清洁能源的研究力度;中国应把新型能源战略引入到外贸政策中,推进在环境保护方面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合作,在改善全球环境的同时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型。

WWF在2007年4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全球消费者,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中国在海外日渐增长的生态影响负有责任,中国不是其生态足印唯一的责任方。”本文计算结果证明,为了满足美国消费者的需求,中国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联合国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减排原则下,“谁消费谁承担责任”,消费了大量中国商品的美国应该在减少碳排放方面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新型清洁能源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这对于双边贸易发展和全球环境安全有利。中美两国在双边贸易过程中应该加强减排合作,减少贸易冲突,共同主动承担减排任务,促进贸易过程中的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1] 高静,刘友金.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以及贸易环境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法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2(5):95-103.

[2] 赵忠秀,王苒,闫云凤.贸易隐含碳与污染天堂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再解释[J].国际贸易问题,2013(7):93-101.

[3] 吴英娜,姚静.中美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12):67-89.

[4] 陈武,常燕,李云峰.中国低碳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资源禀赋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356-367.

[5] 尹显萍,程茗.中美商品贸易中的内涵碳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工业经济,2010(8):123-132.

[6] 吴先华,郭际,郭雯倩.基于商品贸易的中美间碳排放转移测算及启事[J].科学学研究,2011,29(9):59-64.

[7] 姜鸿,梅雪松,张艺影.基于碳排放权价值的中美贸易利益评估[J].财贸经济,2012(3):234-246.

[8] 石红莲,谷溪.基于完全信息假设下的中美碳排放博弈分析[J].亚太经济,2013(2):145-156.

[9] 刘慧,谭人众.减排外交语境下的中美气候合作前景论析[J].太平洋学报,2013,21(6):123-145.

[10] 蒙英华,裴瑱.中国对美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基于出口排名前十位货物的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11(3):123-137.

[11] 孙爱军,吴国松.中国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计算及评估——基于中澳2002—2009年数据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7):134-267.

[12] 崔连标,等.碳关税背景下中国主动减排政策可行性分析[J].管理科学,2013,26(1):167-178.

[13] 王磊.美国碳关税政策对中美贸易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0(12):123-129.

[14] 刘晓,等.经济平稳增长下中美波三国碳排放趋势的比较[J].资源科学,2012,34(5):864-873.

[15] 谌伟,诸大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低么——基于福利视角的国际比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23-135.

责任编辑:王荣江

F740

A

1007-8444(2014)06-0739-05

2014-07-08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绩效研究”(13BJY069)。

郑宏莉(1971-),硕士,主要从事资源经济、计量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美排放量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抓捕”二氧化碳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