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兵,熊 椰,凌爱群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矛盾日益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5%的大学生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0%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1]。而独立学院是上世纪9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10多年来,独立学院飞速发展,但由于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在录取时分数也低于一般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教育资源属于母体院校,加之就业压力日益激烈,这些造成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于一般院校,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笔者所在的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经过10多年的摸索,逐渐建立起“寝室——班级——校园——网络”的“四位一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论文就从我们自身的工作实践来讨论独立学院如何构建自己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独立学院在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尤其在办学思路和理念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一所学院的校园底蕴与人文关怀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独立学院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薄弱,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滞后。
影响独立学院学生最大的十个心理危机事件依次为:担心自己找不到好工作、不知道毕业后该干什么、想好好学但学不进去、父母的期待让我沉重、感到前途渺茫、不能按自己意愿继续深造、父母为我读书欠债、学习负担重、不知如何完善自己的素质、家庭经济困难[2]。由此,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文凭不被接受,就业受到不平等对待。由于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就业困难重重,他们的文凭在很多单位不被认可,有的用人单位明确规定不要独立学院的学生。甚至部分地区的选调生考试他们也没有报名资格,如2013年湖南衡阳的选调生考试就明确规定不招独立学院的学生,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方面不能被一视同仁,经常受到不平等对待,这些给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使得学生对自己的文凭的含金量产生了质疑,对前途产生了迷茫,产生了抑郁的情绪。
第二,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独立学院学生在高考时的分数低于一般本科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入学后,很多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有的学生没有学习计划,不能合理分配时间,缺乏学习意志力,这些导致学习效率底,成绩不理想,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厌学情绪。
第三,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差。独立学院的学费比一般本科高,大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也是尽力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对他们比较溺爱,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大学后,他们需要独自面对不同的人群:老师、同学以及生活中的其他人群。因此,人际交往成了独立学院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相处。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最重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考虑,不会进行换位思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面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多数学生不会积极进行沟通,而是逃避问题,长此以往会感觉被周围同学孤立,从而有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第四,贫富差距明显,不能正确面对贫困。独立学院学生家庭贫富差距现象比较明显。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花钱比较大方,他们用着高档的手机和电脑,一个月生活费高达几千元,过着衣食优越的生活。而贫困学生的家庭甚至难以承受高额的学费,他们省吃俭用,一个月三四百元生活费。这些差异使少数贫困学生不能正确面对贫困,心理落差大,变得自卑,偏激,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第一,观念落后,危机干预意识不足。首先,学院对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学院最基层的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辅导员大多没有危机干预意识,他们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可能比较关注,但危机预防意识较为淡薄,危机干预工作理念滞后。其次,危机干预缺乏灵活性,对已经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会花很多时间去总结经验教训,以防再发生此类事件,而一旦遭遇新的心理危机事件,就会发现原来的经验不管用,不知如何应对。此外,学生缺乏危机求助意识,在遭遇心理危机时,他们宁愿选择自己承受自己调适或通过网络寻求帮助,也很少有人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不足且专业化水平偏低。目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职的极少,多数学院只有一个人,不仅承担着心理咨询的工作,还兼顾着辅导员的职责管理了一两个班级。他们的任务十分繁重,工作效率低,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系部兼职心理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培训,理论知识不扎实,咨询技术不过硬,主要表现为:将学生学习的苦恼、就业的压力等这些发展性问题误认为是心理疾病;对贫困学生、离异家庭学生的成长缺少正面引导;在学生成才标准上过分强调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人文关怀不够,用制度去僵化管理。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三,心理危机干预手段单一,应急能力较弱。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呈现的心理问题也是形态各异,这就要求危机干预手段多样化。但目前大多数危机干预手段单调,一般都是采用会谈这种技术,其他如行为调整、认知调整等技术很少应用,这势必会导致咨询效果不理想。随着心理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寻求心理援助的学生也日渐增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本无法应对,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学院心理危机应急能力较弱的问题便暴露出来。
根据独立学院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分析,充分考虑个体、群体、学院各种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刻不容缓。
根据我院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构建“寝室、班级、校园、网络”学生主要学习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四位一体”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旨在通过此模式的建设,促进学生“自助助人、互助成长”,进一步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我们通过实践摸索,逐渐形成了以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为核心,以辅导员为重要力量,以心理委员和朋辈心理辅导员为基础力量,以心理问题档案库为纽带的“四位一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寝室是大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场所,由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院在每个寝室选一名同学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对教师而言是学生,对学生而言是同学,因此,他们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在其所开展的工作、活动以及进行的心理辅导中,主要扮演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倾诉、共情、沟通和帮助、支持、引导的角色。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职责是为同学进行心理辅导或疏导,发挥的是协助和心理支持以及信息沟通的作用,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功能。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接纳性强、实施方便、易推广以及见效快等特点,因此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
在班委会成员中,心理委员的职责越来越重要,首先心理委员本人要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为人乐观,开朗;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心理委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基层的中坚力量,是班级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助者。心理委员的具体职责是:第一,对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较了解,对问题学生的情况要及时象辅导员汇报,并协助辅导员解决。第二,积极宣传并组织同学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多开展有益于心理健康成长的活动。第三,协助学校开展各种心理活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及活动中要起骨干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院心理咨询中心主要由院专职心理工作人员和系心理兼职教师组成。系心理兼职教师均参加过专门的心理咨询培训,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资格证书,所以他们有能力负责与承担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咨询中心要统筹规划学院的心理工作,第一,根据各系提供的相关重点学生的心理信息,制定本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落实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每个月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第二,组织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的工作,指导他们开展好各项心理活动。第三,定期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做到预防重于治疗。
学生心理档案库的内容包括:1.学生基本情况简介。具体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兴趣、爱好、特长、专业、年级、身体健康状况、本人是否患过较大疾病、联系方法。2.学生家庭情况。家庭成员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是否有精神疾病。对父母期望、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概要评价、本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3.朋友情况:朋友多少,密切程度,主要朋友的职业、年龄、兴趣爱好、教育程度。4.个人受教育经历。主要了解学生受学校教育的经历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该栏包括各级学校名称、在校表现、对本人影响等。5.入学心理测验。学校心理咨询室根据一系列《大学生心理测试量表》,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大学生心理测试量表》。对新生入校后进行心理测试,根据评分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级,并综合以上几项内容作出评估,有无心理问题或潜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主要的关注点,形成心理档案的原始资料。对于确立问题的档案从低到高用黄、橙、红色标签进行标记,对于不同类型问题分别装档。以利于对重点人群重点关注。6.入学后的资料:(1)学生心理咨询记录。学生的每次咨询,辅导老师要做记录,旨在了解其心理发展的过程。具体包括:时问、主诉及症状、诊断分析、结果、处理意见及措施、辅导效果等。(2)一线教师及同学反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异常表现往往是心理问题的先兆,和老师、同学的冲突,兴趣、爱好的变化,作息方式的改变,学习成绩的大起大落等。(3)在较大事件发生时的表现、重要活动中的表现。(4)关键时期心理调查研究。重大活动受挫,毕业临近就业增大时,特殊事件发生后[3]。
学生心理档案库保存的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它是采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采集到的大学生的有关心理方面的信息,从这些档案中不但可以知道大学生个体心理方面的信息,还能从整个档案反映的信息中总结出大学生所共有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应该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系统,不应是仅靠一两次心理测验结果维持不变,要有新资料不断补充到档案中去。由于学生信息很难在入学时全面准确地一次收集到,这就需要学校心理咨询部门从多渠道收集;可以通过个体咨询、书信咨询的方式,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咨询,如:电子邮箱咨询、QQ咨询、电话咨询等等,通过这些方式的咨询,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取很多第一手资料,可以为咨询的大学生建立统一的咨询档案[4]。学生心理档案库的建立,不仅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资料来源,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完善自我。
学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计算机系统,通过系统网站,心理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就心理问题进行指导,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预防;家长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以及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并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使家庭与学校真正的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陈桂生.师道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87.
[2]祝德纯.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J].有色金属高等教育,1987(3):3.
[3]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徐希燕.墨子的方法论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4):23.
[5]伍文.王夫之论“教者之事”和“学者之事”[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2(1).
[6]陈本铭.评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J].教育评论,1987(6).
[7]唐殿强.关于王夫之教育思想的全面全面评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2):38.
[8]谭双全.王船山论知与行[J].江汉学报,196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