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武
对旅游本质与内涵的深层阐发——《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评介
张耀武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三峡旅游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111)
曹诗图教授长期从事旅游教学和研究,对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混沌”状态,以及问题发现、知识创新和理论建树的缺失深感忧虑,遂致力于旅游哲学研究,以便为旅游研究和问题解决提供学科理论和哲学思想的指导.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是其旅游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经两度阅读,仔细体会,试揭示著作者对旅游本质与内涵深层阐发的意蕴和要旨.
哲学视野;旅游研究;旅游本质;旅游内涵
我与曹诗图教授相识将近二十年,但很长一段时间,彼此并不常见. 直到最近五年,我因工作需要和学术转型,与他接触的机会才多了些. 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11月初的一次旅游规划评审会上,他将一本由学苑出版社刚出版的专著《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赠与了我.
暇之余,翻开书页,其哲学视野、旅游领域、交叉研究、人文情怀,正是我追慕和向往的榜样. 近30万字的篇幅,本想一口气读完,但事与愿违. 一则为日常琐事所累,难以静下心来;二则该书理论厚重,难以迅速吃透. 在之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在无进度计划的压力下,在宽松舒缓的氛围中进行了阅读,却也在无意中契合了旅游的休闲本质意蕴. 阅完全著,沉思良久,豁然感悟:一本富含深邃理论的旅游哲学著作,由于笔者凝练而生动的文笔,不知不觉中漫游了高妙的旅游哲学殿堂,而且还滋生了重读的欲望!
新春三月,十多个相对宁静的夜晚,我再度阅读并悉心与作者的思想进行对话,努力去追寻书中蕴涵的旅游哲学精髓. 开阔而独到的视野,大气而精致的文意构架,新颖而中肯的学术见解,丰富而厚重的研究内容,生动而凝练的语言表达,率真而理智的批判反思,哲学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思考,忧患与责任的真情流露……透过字里行间,著作的总体特色一一得以呈现.
著作者长期致力于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尤其是旅游哲学思想的阐发,自觉开展艰巨而持久的学术跋涉,梳理其旅游哲学研究历程,可见几个重要节点:2004年发表论文《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是开端,2006年发表论文《旅游概念的哲学辨析》被广为引用,2008年出版专著《旅游哲学引论》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反响(谭传凤等教授认为“该著的出版在旅游学术领域具有里程牌意义”),另有多篇书评发表. 此后,又历经五年心无旁骛的潜心研究,在发表《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以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诗意栖居观解读旅游本质》《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兼论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审美观》等一系列旅游哲学论文的基础上,终于完成《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 这部“旨在构筑基于哲学审视的旅游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石,提升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的层次与境界,促进旅游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内容提要)的旅游学术专著,被誉为“披沙拣金、聚沙成塔”,“见解独到、理论性强”,“发掘原点、融会贯通”的旅游学术佳作(喻学才《旅游需要哲学层次的研究——读曹诗图教授新著<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书名已昭示,“哲学视野”与“旅游研究”是该书的主题,也是阅读该书须把握的关键词. 据此,该书构筑了一个较为严密的旅游哲学基本理论体系:以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旅游本质为核心,以旅游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将旅游学与哲学有机结合,从本体论、价值论、伦理论、批判论、矛盾论、认识论的哲学视角,系统论述了旅游研究中切关宏旨的基本问题,包括旅游的概念与本质、旅游的功能与效应、旅游伦理、旅游异化、旅游功利主义、旅游矛盾、旅游起源与发展、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研究方法、旅游学科构建、旅游发展观等. “这些学术问题,不仅是旅游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旅游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国内外旅游研究中比较薄弱的领域,我们无法逾越这些基本问题而奢谈旅游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健康发展问题”(《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后记). 该书的“内容提要”和“后记”,对其理论构建与价值追求作了简要而精到的概括.
“哲学是概念的游戏”(金岳霖语). 旅游哲学的构建需要系列概念的支撑,而元概念及相应逻辑起点必不可少. “旅游”既是旅游学科理论的元概念,也是旅游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亦即本书理论构建的基础和前提. 由于人们对旅游认识和理解的不同,各自视角和研究侧重点的差异,致使学术界对旅游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不完全统计达数十种之多,几成泛滥. 面对如此庞杂的情形,著作者对中外学者有代表性的旅游定义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归纳,将其分为强调旅游目的和内容的定义、强调旅游时空的定义、强调旅游功能的定义、强调旅游本质的定义、强调旅游综合关系(或关系总和)的定义、所谓的权威性定义等六类,并逐一辨明优劣利弊,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简要而清晰的脉络,同时也完成了新定义的创造性铺垫性研究.
为了将旅游哲学大厦的基石奠牢,著作者接着对旅游概念的表象、内涵和本质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古今中外,娓娓道来,比较借鉴,旁征博引,不厌其烦. 他认为,从哲学角度看,休闲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异地性、愉悦性、体验性是旅游的本质特征. 在对中外各种旅游概念进行了哲学辨析后,指出:“目前学术界对于旅游的概念要么喜欢从某种角度作褊狭的理解,要么喜欢无限扩展的‘泛化’理解,其中有的理解已经严重失当”,不仅障碍了旅游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而且误导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为还旅游的本来面目、凸显旅游的本质与内涵,便于从不同层面理解和运用,书中将旅游的概念从复杂和简洁两个层面加以定义. 复杂的定义从动机或目的、时间、空间、活动、结果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界定,认为:“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 ”简洁的定义为:“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 ”认为“异地身心自由体验是旅游的本质”,“旅游是人们追求身心自由体验的非日常生活方式.”应该说,其解释的思路和界定的角度都很正确,表述也很精到. 并且,还对旅游的功能或价值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认为旅游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由此可见著作者对旅游研究的视野和境界非同一般.
著作者长期从事旅游和人文地理的教学与研究,积年累月,笔耕不辍,成绩斐然,著述等身,为学界奉献了原创性、开拓性的学术成果. 新著《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可谓其旅游哲学研究十年磨剑的智慧凝练和集中展现,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学界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的代表性成果体现. 可以预见,该书必将对我国旅游学科理论的本土化构建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因此赢得应有的学术地位与学术尊崇.
笔者通过对《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的悉心理解,认为论著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视角的独特性. 这需要敏锐的学术眼光、前瞻的学术思考和深厚的学术根底才能实现,也是学术创造性的体现;哲学与旅游结合,交叉视角,潜心探研,力促旅游哲学学科的构建. 二是内容的融摄性. 著作者广纳百家之长,尤其注重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吸纳中西哲学思想精髓,在分析、比较中加以融通整合. 书中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从哲学方法论上看,旅游研究应与人的本质结合起来,“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特征,追求身心自由的体验是人进行旅游的根本所在;从本质上看,人们无论选择何种形式的旅游活动,都是为了寻求身心自由的体验. “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是旅游的试金石(《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第七章). 著名学者马惠娣在该书的序言中着重指出:“曹诗图老师关于旅游哲学研究的核心思想:旅游是人的自由境界. 这一点我很欣赏.”“抓住旅游研究的‘自由’问题,也就抓住了旅游的本质”(《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序言). 由于作者找到了旅游本源的“始基”和旅游哲学研究的“逻辑原点”,从而将“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这一根红线有机贯穿在书中各章,使著作在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融摄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三是方法的批判性. 质疑、比较、反思等批判性思维是理论构建和发展的基本方法,而现实中旅游常被视为缺少理论的浅表娱玩与经济实务活动,并产生了异化现象. 有鉴于此,著作者身体力行,全力矫正学界的浅见,其“旅游哲学更多的是侧重于在对界定对象的分析、判断、比较和质疑之后作出的各种反思,然后试图找到旅游的本质与功能及真正的价值”(《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序言). 四是目标的实践性. 与单纯的学院派旅游学者不同,著作者的科学研究跟旅游行业和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其学术能力服务旅游业界,主持编制了许多高质量的区域旅游规划,在旅游规划实践中注重围绕旅游的本质(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评价,其旅游哲学研究因此具有知行合一的色彩,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白璧常伴微瑕,大美不避小讳. 该书理论鲜活、新见迭出,如旅游本质解释的樊笼理论、旅游境界或旅游层次的金字塔理论、旅游结构冰山学说等,配以图解,生动形象,颇具创意. 书中说:“如果把旅游比作一座冰山,经济只是露出水面之冰山一角;文化是介于水面的部分,随着水面的起落时隐时现;体验(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则是深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主体,隐而不彰,稳定持久,影响巨大,在旅游中处于本质的地位”(《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第二章). 这种诗意般的语言,简洁的图示,将深邃的理论通晓化,易于理解和把握. 可是将经济、文化和体验上下分层标示,旅游的三种属性似乎缺少相应的交集,也难以让人感知文化在整个旅游中的灵魂作用,窃以为此处图示尚可商榷,还可进一步完善. 著作者批评现实中旅游研究过分偏重旅游管理与旅游经济,而“旅游文化、旅游审美、旅游心理与行为、旅游哲学等学术领域,学术界极少有人涉足”(《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第七章),其学术忧虑溢于言表,但是,著作中主要以《旅游学刊》1986—2006年发表论文为据,在时效上略显陈旧,确是一个小小的缺憾. 此外,第六章“旅游矛盾论”相对其他章节略显单薄.
总之,该书学理与文采兼备,思辨色彩浓厚,值得深入其里、含英咀华,仔细品味. 笔者以上评介,还望著作者与学界同仁不吝指教.
Deep Thought on the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of Tourism:Based on Review ofby Cao Shitu
ZHANG Yaowu
(Institute for the Three Gorges Tourism, Three Gorges-Tourism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Yichang 443111, China)
Cao Shitu has been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r a long time, then he turned to study on tourism philosophy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on disciplinary theory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is his latest achievements of tourism philosophy.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was trying to reveal the meaning and main ideas of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of tourism which were further exposed by Cao Shitu.
Vision of Philosophy; Tourism study; Tourism essence; Tourism connotation
(责任编辑:陈 丹)
2014-05-26;
2014-07-11
张耀武(1970— ), 男, 湖北武汉人,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三峡旅游研究所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旅游文化.
F590
A
2095-4476(2014)08-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