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龙,燕 嬿,石青青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设办; 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离退处;3.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湖北 十堰 442000)
高职校园文化是构成办学实力、教育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基。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其必须与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这里,笔者以湖北工业职院“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为研究平台,探讨关于高职校企文化互融的相关问题,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个培养目标的定位,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时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融入企业文化,构建“职业型”和“技能型”的特色校园文化。坚持职业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双重耦合,最终实现准确定位和凸显自身办学特色的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能够培养出“零距离”就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企业希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环境,能够迅速进入职业状态和职业角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吸收企业文化的养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促进毕业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等方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以便学生在就业后能迅速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全面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文化资源,让企业更多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道路。
湖北工业职院通过实施“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依托具有校本特色的“双园融合”办学模式,实现了校企文化的深度互融。
“双园融合”的办学模式是湖北工业职院本着“他方中心”的理念,以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价值取向,通过政、校、行、企和谐互动,成立组织体系较为完整、运行机制较为完善、合作关系紧密融洽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并设立产业园区,引企入校(园)所形成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模式。“双园融合”是指学院投资的校园和企业投资建厂为主的产业园在保持各自功能的基础上(产业园以生产为主,校园以教学为主),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使学院与企业之间、校园和产业园之间在资源配置及利用、教学与生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主要方面高度融合,达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共训教师和员工,共谋学生就业,共担人才培养责任,共研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共享优质资源和发展成果(简称“七共”)的目标。该模式既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也使专业建设更加贴近市场、贴近行业和企业,为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搭建了坚实的校企合作平台。其特点在于既突出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校本特色,也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地消减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门槛,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1.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
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为例,该系通过系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完善校企文化互融的平台、实习实训制度及强化文化氛围建设,将汽车产业文化与系部文化、校园文化实现渗透、互融。
一是完善平台建设。学院和各系部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文化平台,在实施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结合十堰市“车城”的地域文化特征将东风公司独特的汽车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氛围,打造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文化环境。如在展览馆、文化长廊等场地建设,宣传灯箱、LED显示屏、标识标牌等设置,乃至校园道路、建筑物等命名中,渗透、融入企业文化。
二是完善实训基地、实训环节的制度建设。按照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按照企业“5S”现场管理理念,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对现有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并针对新情况和新事物,及时出台新的管理制度与规章制度。
三是强化实训基地文化氛围建设。根据实训项目、实训要求、实训条件,结合汽车专业特点、职业岗位规范、高职教育理念,针对性地营造汽车文化、职业文化和高职教育文化氛围。在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建设,制度上墙、标准上墙,体现职业氛围和企业氛围;在实训室,激励标语、职业道德标语、操作要求和规范上墙,体现高职教育氛围;在教室和走廊,汽车名企、名车和名人照片上墙,体现汽车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分感受汽车、职业、教育文化,增强学生职业意识、质量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把行业规范和企业标准等融入高职教育教学各环节
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特点,利用十堰汽车产业优势,与企业充分合作,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面向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全面引入汽车维修行业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本着为东风汽车服务的精神,引入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业标准,紧跟国际汽车技术发展动态和技术标准的进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全方位进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营造真实或仿真的企业环境和吸纳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让学生体验企业氛围;把汽车维修企业“5S”管理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修身的自觉行为;在课程教学中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应用“角色扮演”法模仿实施班组管理,使学生适应企业制度文化。
3.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增强企业文化在学生素质拓展中的渗透与融合
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通过“课程+活动”模式的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建设,着力增强企业文化在学生素质拓展中的渗透与融合,从而实现学生的三种能力目标:一是深化汽车类专业群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锻炼、培育其社会适应能力、创业和就业能力、岗位胜任能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扶持政策及相关法律知识,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提升创业能力;三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汽车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会解决在未来所从事的汽车行业的岗位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初步具备应对和处理汽车行业中的法律事务、解决法律纠纷的能力。
4.以培养教师产业文化素养为前提,切实发挥教师在职业文化活动中的导向作用
不断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养,提高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文化的能力,切实发挥教师在职业文化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和企业所需的良好品质。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培养,选派优秀教师赴同类兄弟院校学习、进修,并把企业文化列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将对企业文化的运用作为教师聘任、晋级、奖惩的依据纳入考核中;二是通过系企互兼互聘和落实“三百活动计划”,定期安排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调研、挂职锻炼,同时聘请企业管理、生产和服务一线的优秀人员兼任指导教师;三是通过学院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促使教职工学习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通过对湖北工业职院关于“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下实现校企文化互融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构建校企文化互融的长效机制,关键在于把握“一个规律”,即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突出“两个特色”,即高职办学特色和校本办学特色;完善“三项机制”,即校企合作机制、系企文化互融机制、专业“双主体”机制等。
高职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办学规律。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并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着校企互融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将校企文化互融渗透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招生到教学、就业,高职办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校企文化互融:一是生源环节,以“订单班”的形式接收生源,让学生未进校已然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职场理念;二是培养过程,与企业合作,按照“厂中校、校中厂”的方式进行教学,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校企文化的无缝接对;三是就业环节,可以与学生、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前上岗并融入到未来所从事岗位的职场环境,遵守职业道德,了解职业规范,熟悉职场礼仪。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及中职学校而言所形成的;校本办学特色则是高职院校在办学历史过程中结合自身办学实际、行业背景及办学主体背景等所形成的办学理念特色、办学主体特色、办学模式特色、区域文化特色等等。不同的高职院校基于办学主体的差异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所在地方文化的差异性等等,会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校本特色,甚至同一院校内部不同的专业及专业群也会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在校企文化互融的过程中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校本特色,一是要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既要坚持其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又要明确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二是要实现“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融合,既要在文化互融中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设置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完成积累经验获得技能,又要让学生能够走出校门,直接到企业中进行“厂中校”式的学习。
校企文化互融,不仅仅是学校办学层面应解决的课题,更是系、专业层面的职责所在。只有校、系、专业三个层面同时完善相应的制度,才能实现校企文化的长效互融:学校层面,可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如湖北工业职院“双园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引企入校或者建设“厂中校”、“校中厂”等,从根本上突破实现校企文化互融的体制瓶颈,为系、专业层面实现校企文化互融搭建平台;系级层面,可以通过“系企互兼互聘”(互兼职务、人员互通等等)或者“引企入系”,为校企文化互融提供组织机构保障;专业层面,则是通过与合作企业联合制(修)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制定课程标准、联合开展教学等等实现专业“双主体”,为文化互融提供人才与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 娟.高职学院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