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意唤醒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2014-04-08 18:29朱毅君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生命

朱毅君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

用诗意唤醒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朱毅君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

当今语文课堂或沉闷无生气,或形式花哨、内容空洞。这样的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没有生命力,长此以往让人堪忧。语文原本是一门充满诗意的人文学科,而如今的语文课堂诗意荡然无存。推翻语文课堂无形的藩篱,还原语文课堂的本真,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激活语文课堂的活力,用诗意来唤醒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势在必行。

诗意;语文课堂;生命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故乡。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认为,在中国诗歌代替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它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自圣贤孔子以来,“诗教”文化使中国人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的吟诵中与宇宙自然生死相依,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与感悟。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固有的人文属性决定了其首当发挥这样的“诗教”作用。在“诗教”这样的意境中,施受教双方全身心沉浸其中,自由对话、共生互学、达到精神上的契合。特别是受教者能够从对作品本身的感知理解转向对自我内在的审视以及自我存在和生命价值等的探索、感悟,从而获得自身的完善与成长。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语文课堂的诗意已荡然无存,程式化的教学刻板、无趣,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美感。一些语文教师实施的所谓素质教育改革,使语文课堂闹哄哄后仅留下“一地鸡毛”,空无一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用诗意来唤醒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一、还语文课堂“真”

诗意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感动、快乐、激荡、绽放等丰富的生命体验,使他们充满幸福感。然而,当今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徘徊,处境尴尬。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体制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前提下,大部分语文教师不敢冒着“解开镣铐跳舞”的风险。他们往往照本宣科地按着教参与教案程式化地“满堂灌”教学。这样的语文课堂虽然味同嚼蜡,枯燥无趣,但至少安全保险。另一方面,一些语文教师打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帜,使语文课堂变得“热闹非凡”,简直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地步。在这样的课堂上,语文教师俨然是一个个大法师,他们法力无穷,什么都会、什么都敢往里整,唯独让人看不真切的是这热闹过后带给学生的是什么。

其实,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以“真”为底子,恪守本分。这种“真”首先体现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只求完成任务而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重心放在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上,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感受,关注他们自身的需求。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会事先预设一些教学形式和学习情境,但绝不会被其框死。教师更多的是注重课堂教学的自然生成,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充满激情,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洗尽铅华呈素质,返璞归真为语文”——“真”还体现在一种真诚,去粉饰、少矫作,回归质朴。语文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个人演讲会,让人追捧膜拜;也不应是杂技场,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唯独缺少一点“语文味”。它应是教师与学生借助文本展开的一段生命体悟的旅程,师生徜徉其中,彼此之间进行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契合。将语文教育融入生活,让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一个场景,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必苦于自身角色的营造,他/她就是真性情的自己。因为,只有真诚的互动才能激发出双方生命的火花,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二、营造没有“围墙”的语文课堂

1.把语文课堂“搬进”自然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精选的文本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些流动的文字里,我们纵横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中,感受秦汉之月明星繁、魏晋之铮铮风骨、隋唐之浪漫情怀、两宋之程朱理学、明清之街巷风俗……然而,跃动的文字不一定能完全跳进学生的心里,文本中未曾经历过的体验很难在学生内心激起涟漪,钢筋水泥筑成的近乎封闭式的语文课堂,更是将“诗意”挡在了窗外。因此,我们应当拆除“围墙”,推开门窗,把语文课堂“搬进”自然。一草一木皆有情,古人“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自然之中有真意,亦有诗情。一角树荫、半亩方塘都能成为课堂。徜徉于自然之中,学生的生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这样他们就能够作为自然界的一个个体来获得生命最原始的感动和最真实的存在。

2.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诗意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对人生的真切体验,是对生命的热忱与感悟。生活中处处充满浓浓的诗意。柴米油盐酱醋茶,细细碎碎中有诗意;早出晚归,在各自的岗位上周而复始地辛勤劳作,平平凡凡中有诗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善心义举中有诗意……将生活中的诗意带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浸润其中,感受人性的光辉,体悟生命的美好,从而建立自我的精神家园。

3.开展课外文化活动

(1)成立文学社。指导学生组织成立多种文学社团,并积极开展辩论赛、演讲、文学经典品读、参观访问等文学社团活动。文学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变得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2)举办各类主题文学讲座。当今许多语文教师整体的专业水平并不低,很多教师都获得了硕士甚至以上的学位。他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由于受阶段教学目标以及阅读文本的限制而不能尽情地发挥其专业特长,许多真功夫都没有“拿”出来。学校通过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文学讲座,可以挖掘语文教师自身所带的人文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提升语文素养。这正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所在。(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在一篇篇经典美文中,这些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借助这些充满诗意的文字来浸润自己的心灵,增强民族情感,并从中建立自己的健康人格体系。学生经过文学经典的熏陶与洗礼再回归到语文课堂,就能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与教师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互动,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诗意。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优美意境

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授课能带给学生抽象的美感和无限的想象,但仅靠教师的言语艺术太过单薄,无法使学生对作品表现的情境有直观深入的感受。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弥补这个缺憾,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王维的诗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在王维的诗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使其在头脑中浮现诗歌所展现出的画面,再通过对诗歌平仄、韵律的研习,配上适合诗歌意境的乐曲,让学生在音乐创设的情境中再次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最后让学生再将诗歌中所描绘的事物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多媒体工具绘画成一幅图景,并把学生创作比较好的绘画作品投影到公共屏幕上,让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这样的信息化教学,学生对于这首诗歌中所饱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内涵会有切身的体会。

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首先要遵守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否则适得其反。其次,信息化技术不能滥用。现在许多教师为了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或仅是为了“好看”,不管需不需要,一律用上。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前,先让学生听一曲王菲的歌。优美的音乐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其也使一些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位流行歌曲天后的身上而忽视了听课学习。因此,只有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创设情境,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真正的活力。

[1] 赵赵(赵克芳).课堂诗意还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青艳.新课程诗意语文教学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 王静飞.职校语文教学的“语文味”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5).

[4] 唐艳.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J].考试周刊,2012 (10).

责任编辑:木 生

G712

A

1671-8275(2014)01-0097-02

2013-10-29

朱毅君(1981-),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诗意语文课堂生命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被耽搁的诗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