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咏物民歌和谜语的比较研究

2014-04-08 18:28齐心苑
关键词:咏物双关谜语

齐心苑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同为通俗文学,咏物民歌和谜语有着天生的联系。咏物民歌之“咏”,最先有“风”之意,而谜语也一度被称为“风人体”,二者的关系早已引起前人的注意。陈光尧《谜语研究》说:“谜语和歌谣都是有韵的文学,也同是诗歌上的产品。谜语若不要人家来猜测说话者的目的,则他们便都成为一种很好的叙事诗歌,和歌谣两个混做一体,我们是分不出来他们的性质的。不过谜语既必要人家来猜测说话者的目的,这一点就使他们与歌谣又大不相同了。”[1]93咏物民歌表现物类所运用的手法和谜语十分相像。明代咏物民歌中不少篇章,如“结识私情像……能”之类,如去掉首句,将是很好的谜语。通过对比明代咏物民歌和谜语,能清楚看到二者间惊人的相似和根本上的不同。

一、相同点

明代咏物民歌和谜语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形式上,都是有韵诗歌体;在表现对象时,都隐实示虚。

(一)同为有韵诗歌体。

民歌的音乐性不需赘言,它之所以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正是因为其音韵优美,适合传诵。《挂枝儿·船》之二:“新打的船儿其实妙,下了篙搭上了跳把客招,上船时落在他圈套。舵儿拿得稳,橹儿慢慢摇,叫一声弯腰的,腰弯腰还要往前跑。”冯梦龙在此篇下面作注说:“此篇闻之旧院董四,歌末句腔甚奇妙,遂不能舍。”韵律是民歌生命之所在。韵律是否优美、是否利于歌者抒发感情,直接决定了民歌生命力的强弱。

谜语是体裁短小、通俗而富有节奏感的诗歌。谭达先称之为“通俗、扼要的韵语诗”[2]1,陈光尧认为:“谜语是一种词句美丽,韵律和谐,活泼自然,富有趣味的通俗诗歌。”[1]14现存冯梦龙《谜语》(署名浮白主人)绝大部分是四句谜语。三言的如《日》:画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四言的如《鱼》:行也是行,立也是行,坐也是行,卧也是行;五言的如《茄子》,小时皮包头,大来皮忒头。越大越忒头,紫金光郎头;六言的如《目瞳子》:小小一个身材,生来不惹尘埃。家住一泓秋水,被人唤作耍孩。七言的如《日》之二:朝朝出来夜夜归,家中一直竖到西。雨落畔子晴干出,看渠立定走如飞。另外还有杂言的谜语,如《线》:两股兄绞紧,长长短短,粗粗细细,洞儿里插进,缝儿里抽出,撞子矻都头就住。从上面可以看出,尽管明代谜语形制灵活,但都韵律和谐,富于节奏感。

(二)同样隐实示虚。

“隐实示虚”是明代咏物民歌和谜语常用的手法。刘勰《文心雕龙·谐隐》说:“讔者,隐也;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谜也者,迴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3]217明代咏物民歌很多都“隐实示虚”。如《山歌·走马灯》:

结识私情好像走马灯,吃你拨动子个机关再来里斗斗能,一时间火发吃你骗得团团转,如今再高阁在暗头里子弗分明。

这首民歌表面上看来是在说走马灯,实际上是将走马灯和自己视作一体,借被弃的走马灯述说自己被情人冷落。与此类似,谜语是对对象作简短而含蓄的描写,将主要线索隐藏,让人根据有限的线索猜出对象,其角度力求新奇,如《历日》:

看时有节,摸时无节。两头冰冷,中间火热。

这个谜语前两句故意简称节日为“节”,巧用“节”的双关义。后两句是线索也是陷阱,它们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件东西的两端和中间,冷和热也让人很直接想到某事物温度。只有把前后线索联系起来,才能从似是而非的地方得出谜底。

“隐实示虚”的重要手段是双关和拟人。

1、双关。明代咏物民歌继承了南朝民歌谐音双关的传统并加以扩大,双关词增多,而且很多咏物民歌全篇双关。如《徽池雅调·蜡烛》:

蜡烛儿你好似我情人流亮,初相交只道是你热心肠,谁知你被风儿引得心飘荡。这边不动火,那边又争光。不照是我的中心也,暗地里把你想。

这首民歌妙在不说“我情人”像“你”怎样怎样,而是说“你”像“我情人”如何如何。如此下面所有文字表面上处处说蜡烛,实际上句句讲情人。

又如《山歌·厘等》:

结识私情好像厘等能,浑身扭捏侪是假星星,姐道郎呀,只有吃个硬壳乌龟拘管得我介紧,无钱弗放我自开门。

谜语和咏物民歌一样,也运用双关手法,以达到不即不离却又让人迷惑的目的。前面《历日》谜中的“节”就是个双关词。又如《蜘蛛》: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心藏之,玄之又玄。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无思不服”双关无丝不伏。再如《厘等》:

贱骨头,巧郎君打扮。我爱他识重知轻,他倒也心多不乱。

“心”双关“星”,指戥秤上指示重量的戥星。

2、拟人。明代咏物民歌中广泛运用拟人手法,常以食物比人,食物颜色、食物形状、食物吃法皆能与人联系到一起。如《挂枝儿·桃子》:

桃子儿生得多清秀,红又红白又白长在枝头,几番要采你不能勾。墙高人又矮,欲要偷一偷。等侍你熟时也,方才好下手。

这首民歌表面写偷桃不成,实际写偷人不得,以香艳欲滴的桃子来比喻美丽动人的女子。又如《挂枝儿·粽子》:

五月端午是我生辰到,身穿着一领绿罗袄,小脚儿裹得尖尖趫。解开香罗带,剥赤得条条。插上一根梢儿也,把奴浑身上下来咬。

谜语同样大量运用拟人手法,如《破锅》:

一人有疾,一家不安。一贴补药,此病得痊。拜上大娘二娘,不要炒刮。你若炒刮,这病又发。

这则谜语将破锅比作病人,角度很奇特。前四句写补药治病,后四句“炒刮”是重要线索。将此和前面“补药”对看,可知此“补”非进补,而是贴补。又如《印》:

小小身儿不大,千两黄金无价。爱搽满面胭脂,常在花前月下。

这则谜语将“印”比作面涂胭脂、幽会于花前月下的人。“花前月下”一语双关,原书注说:“用印必于年月之下,花押之前”。实际上,无论在明代咏物民歌还是谜语中,很多时候综合运用双关、拟人,因此愈发活泼有趣。如《桐城时兴歌·木梳》:

一个梳儿滑杀人,伶牙俐齿忒聪明。生出许多法儿与奴通惯了,莫要有去通别人,后来无齿没收成。

谜语《木梳》:

黄家女,杨家妇,背儿滑滑光光,齿儿俐俐伶伶。乱法强私通,私通不到头。

这一组同是把梳子利齿的特点和人的伶牙俐齿联系到一起,并用一“通”字,双关“梳通”和“私通”。

冯梦龙在编辑民歌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民歌和谜语之间的联系。他在多首咏物民歌的注文中提到了与之相应的谜语。《挂枝儿·戏球》后录有一则“气球谜”,《挂枝儿·镜子》第五首后录有一则“镜谜”,《挂枝儿·墨斗》后,注录了秦少游、苏轼、苏小妹制墨斗谜的故事,《挂枝儿·磨子》后,不仅摘录了《雪涛阁外集》中的“磨”谜,还引用了其他诸如“卓”“印”“历日”等谜语。可见,明代咏物民歌独特的面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谜语。这并不是偶然。朱光潜《诗论》曾指出谜语“是一种雏形的描写诗。民间许多谜语都可以作描写诗看”[4]41。“谜语不但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也是诗中‘比喻’格的基础。”[4]43还认为“诗中的比喻(诗论家所谓比、兴),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寄托,也都含有隐语的意味”[4]48。《咏物流变文化论》一书在“咏物探源”这部分也指出“在某种程度上,隐语是咏物的直接来源”[5]48。咏物民歌是诸咏物诗歌体中最接近谜语的。如果明代一些咏物民歌隐去点题处,那就是一则很好的谜语。如《挂枝儿·牙刷》:

牙刷儿身材短刚刚五六寸,穿一领香喷喷绿背心,一条骨子儿生成的硬。短鬅松一搭毛儿黑,光油油好一个下半身。专与那唇齿相交也,每日里擦一阵儿爽快得狠。

与之相对,冯梦龙《谜语》有《牙刷》谜:

身子生来六七寸,着子相嵌绿背心。方方正正乌云鬓,光光滑滑下半身。悔气遇子精油嘴,还把头来摇得紧。

又如《山歌·扇子》:

结识私情好像扇子能,骨清面白有风情,间边有画弗知个边个字,上头箍紧下销钉。

冯梦龙《谜语》中也有《扇子》谜:

面白寥寥,骨出柴柴。间边有话弗知过边事,到会风流场呵摇哩摆。

以上的咏物民歌和谜语称得上是“绝类”:不仅描写的手法和角度相似,而且连遣词用句都几乎一样。这种例子还能从明代民歌和谜语中找出不少。由此或许可进一步猜想,是先有这些“图像品物”的民歌后有冯氏整理的谜语,还是先有机巧生动的谜语,后来人们将其融入歌中?这个问题也许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吧。

二、不同点

明代咏物民歌和谜语如此相似,但二者作为不同的文学体裁,除歌唱与否外还有一个根本上的差别——社会心理诉求,即说话者目的不同。咏物民歌能更好抒发个人感情和思绪,常用来自娱,而谜语则更多满足了人们斗智、好胜的心理,常用以娱众。

《随园诗话》卷二说:“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6]57这同样适用于民歌。民歌的演唱者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山野村夫或者市井小民。他们既是民歌创造者也是传播者,借歌唱抒发内心情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传》何休注曰:“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7]766《文心雕龙·乐府》说:“匹夫庶妇,讴吟土风。”[3]101直白坦率的民歌是普通民众心声的外露。哪怕有违传统有碍礼教,仍一如既往歌其所想唱其所好。正如明代咏物民歌中大量的私情篇幅,不少人称其“淫亵”。因为“从一开始,华夏美学便排斥了各种过分强烈的哀伤、愤怒、欢悦和种种反理性的情欲的展现……中国古代追求的是情感符合现实身心和社会群体的和谐协同,排斥偏离和破坏这一标准的任何情感(快乐)和艺术(乐曲)。”[8]232尽管如此,明代咏物民歌仍自由酣畅地表现着私情,其露骨直接的表达方式让人咂舌。它于后来读者是新鲜新奇,于当事人又何尝不是巨大的刺激。有些民歌为妓女嫖客调笑所用,但这只是民歌一隅。明代咏物民歌最主要的社会功用还是自娱。

相比之下,谜语有着更强烈的游戏色彩。人们在创造谜语时,一方面极力掩饰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一方面又用看似不合逻辑的言辞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引人揣测。《诗论》就这种心理作有生动的描绘:

谜语的心理背景也很值得研究。就谜语作者说,他看出事物中一种似是而非、不即不离的微妙关系,觉得它有趣,值得让旁人知道。他的动机本来是一种合群本能,要把个人所见到的传达给社会;同时又有游戏本能在活动,仿佛像猫儿戏鼠似的,对于听者要延长一番悬揣,使他的好奇心因悬揣愈久而愈强烈。他的乐趣就在觉得自己是一种神秘事件的看管人,自己站在光明里,看旁人在黑暗里绕弯子。就猜谜者说,他对于所掩藏的神秘事件起好奇心,想揭穿它的底蕴,同时又起一种自尊情绪,仿佛自己非把这个秘密揭穿不甘休。悬揣愈久,这两种情绪愈强烈,几经摸索之后,一旦豁然大悟,看出事物关系所隐藏的巧妙凑合,不免大为惊赞,同时他也觉得自己的胜利,因而欢慰。[4]40-41

谜语能满足人们斗智和好胜的心理,从古至今都被视作智慧机巧的象征。历史上人们用谜语斗智的故事不胜枚举。顾颉刚在《谜史》原序中说谜语是民众智慧的钥匙,“他们可以把谜语和隐语用来表现自己的智慧,用来量度别人的智慧,用来做出种种秘密的符记”[9]。在这一过程中,制谜猜谜的当事人获得了心理的满足,旁观者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所以,如果说咏物民歌是“独乐乐”的活动,那么谜语就是“众乐乐”的游戏。

三、奇异的交会——谜歌

明代咏物民歌和谜语有区别也有联系,因为社会功用不同,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泾渭分明。但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二者偶尔也会出现奇异的交会,这就是谜歌。最古老的谜歌是《吴越春秋》那首著名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诗论》认为“这就是隐射‘弹丸’的谜语”[4]36。傅振伦《歌谣杂说》中提及歌谣的俗名之一是“谜儿”,并附有歌谣实例,如“四海九州一美人,十五十六正青春,十七十八得了病,三十日上命归阴”,这是指月亮;“一个靴子四人蹬,雾气朝朝刮北风,十两银子买碗饭,蝎子落在大江中”,这四句谜歌分别指四川、云南、贵州和浙江[10]。谜歌的形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民歌向谜语迈近,即民歌注入了谜语血液;另一种是谜语向民歌迈近,即谜语穿上了民歌的外衣。

民歌向谜语迈近的典型是“诘难体”(钟敬文语)民歌。朱自清《中国歌谣》说其“本来是山歌的一种,严格点说,也许应当把它归入纯歌谣的范围,但考其一问一答的情态,实是谜语的一种。我以为要恰切点,可以把它称为谜歌”[11]。随之,书中列举了两个例子,兹转引其中江苏民歌如下:

啥人数得清天上星?啥人数得清鳜鱼鳞?啥人数得清江里浪?啥人数得清世上人?太白金星数得清天上星。姜太公数得清鳜鱼鳞。河白水三官数得清江里浪,阎罗王数得清世上人。

身披民歌外衣的谜语多见于地方文献中,因为谜歌仅在某些区域盛行*《中国歌谣》:“这种谜歌吾国东南各省如江苏,广东,云南等,民间都很为盛行。西北部各省,则似乎很少见到,我颇怀疑它与南部各种特殊民族的风俗有关。”。如广东省大埔县《民国新修大埔县志》[12]《人群志》载有谜歌19首,如《船篙》:

在山时烟雨婆娑,出山时绿少黄多。走遍江湖,历尽多少风波。莫提起,提起来泪滴江河。

又如《灯笼》:

皮子薄薄轻轻,骨子零零星星。皮黄骨瘦,问渠得么个病,渠话心里发热症。

当然,在纸上我们只能看到谜歌的内容——谜语,而无法感知其旋律和歌唱效果,仅限于凭借经验想象其情形。但是不得不说,不管是哪一类的谜歌,都是谜语和民歌两种通俗文学的奇异的交会,是又一个值得深究的存在。

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是孤立存在的,雅文学内部、雅文学与俗文学、俗文学内部都存在着多多少少的联系。这种联系错综复杂,因时代和文学形式的不同而不同。正因为有了这诸多层面的联系,文学才能不断地传承革新,才使得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晚明是俗文学的繁荣时期,其中咏物民歌和谜语关系最为密切,宛如同根生的并蒂莲。谜歌的存在,便是他们关系的最好证明。

[1] 陈光尧.谜语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 谭达先.中国民间谜语研究[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2:1.

[3] 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 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 邹巅.咏物流变文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48.

[6] 袁枚.随园诗话[M].王英志,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57.

[7] 春秋公羊传注疏[M].何休,注;陆德明,音义;徐彦,疏.四库全书荟要:766.

[8]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232.

[9] 钱南扬.谜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247-248.

[10] 傅振伦.歌谣杂说[J].歌谣(第八十六号),民国十三年(1924)十一月十六日.

[11] 朱自清.中国歌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2.

[12] 张霖和,温廷敬.民国新修大埔县志:卷第十五[M].民国三十二(1943).

[13] 浮白主人.谜语[M].明刻本.

[14] 周玉波,陈书录.明代民歌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咏物双关谜语
“格物致知”与“以物观物”——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创作探赜
谜语三则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谜语四则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比兴、咏物辨说
双关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