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鹏
(南开大学 哲学院, 天津 300071)
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第一个土生土长的哲学流派,也是在现代哲学史中产生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探究实用主义哲学的起源必须从美国的历史中去寻求答案。从根本上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因而实用主义哲学的出现也必然源于这些移民身上所体现出的某种内在精神,这种精神是产生实用主义哲学的根基。纵观历史与现实,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精神来源于新教。正如美国学者奥尔森所说:“当清教徒在17世纪30年代,从英国自动离开的时候,他们寻找的是一个新世界,可以不受不虔诚的皇权和不纯洁的国家教会的阻挡,在那里建立这种基督教联邦(师法加尔文的日内瓦)。他们认为,北美是应许之地,所以他们想要为神与神的国度,占有北美。”[1]544即使在今天的美国,根据调查,也有95%的人信仰上帝,其中86%的人为基督徒,而在基督徒中,新教教徒占了60%,毫无疑问,美国是一个新教为主体的国家[2]14。但是,这种以新教精神为根基的背后却蕴含着某种内在矛盾,而这一矛盾则成为实用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诱因。
新教改革发端于马丁·路德,其直接原因是当时的教皇为了募集重建圣彼得大教堂所需的款项而发行的赦罪券。此举引发了教徒的不满并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提出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其核心要义是强调罪只有神能赦免,而非教皇和教会。
如果赦罪券不能保证信徒的罪得以赦免,那么,什么是得救所必需的呢?路德的回答是“因信称义”。首先,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具有坚实的圣经依据。《圣经》中说:“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新约·罗马书3:22-26》)其次,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称义消除了天主教所强调的教士中介作用。在路德看来,“称义不是神的恩典在人的天性或品质上造成了一种改变,不是在他身上战胜了罪,建立了义,而纯粹在于他同神的义发生了新关系,这样,使他的罪及其造成的有罪地位不归于他;与此同时,不仅不归罪于他,上帝还把基督的义作为人的义归到他身上”[3]234。这样,称义就只是信徒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了,教士的中介作用被取消了。同时,正如前文中所引《罗马书》中所说的,按照“三位一体”的教义,通过基督并凭借基督的恩典而称义,圣灵作为新的中介就排除了教士作为中介有可能产生的罪性。再次,在路德看来,“信仰就是上帝把他自己给予我们时,我们接受了他……信仰是接受上帝的赐予,上帝的恩惠的呈现把握了我们”[4]223。这样,信徒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就不是靠信徒的行事为人所建立的,而是靠着信仰建立的,信仰就成了信徒与上帝之间的一种直接关系的呈现。如果说称义是这种关系的结果,那么信仰就是这种关系的前提,而这种信仰是接受上帝所赐予的恩惠,这就排除人得以沾沾自喜的善功:是信仰造就了人,而非善功。
路德依据圣经所提出的因信称义思想是新教改革最重要的遗产,这种思想随着新教改革的浪潮也传到了英国。
清教徒是新教改革在英国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因信称义这种思想也在他们身上得到继承和发展。
首先,因信称义思想在英国得到了传播和发展。从君士坦丁大帝确立基督教为国教直到新教改革之前,罗马教皇是整个欧洲信奉基督教国家的主宰,这种情况在英国也不例外,甚至在16世纪初期,英王亨利八世由于禁止路德思想在英国的传播而被教皇封为“信仰维护者”。但是过了20年之后,这种情况就截然相反了,其直接原因乃是罗马教廷拒绝同意他同一位女子离婚而与另一位女子结婚。这直接导致亨利八世运用他作为国王的权力通过了一系列法令,与教皇决裂,使得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廷。虽然后来的英王玛丽一世使得英国教会又重新回到了罗马教廷的怀抱,但是英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继位,使得英国教会最终脱离了教皇和罗马教廷的束缚。通过这种脱离、束缚、再次脱离的历史演进,新教思想在英国得到了长足发展。显然,因信称义这种新教思想也随之传入了英国。“路德派教义早在1528年就传入苏格兰,当时帕特里克·汉密尔顿曾为此被处火刑;但只是到伊丽莎白在英国登基后,改革才取得长足进展。”[3]231所以,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宗教上,在英国,罗马教会的权威都被拒绝承认,圣经作为最高的权威被确立,同时,罗马教会与教皇不再被看作解释圣经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每一个信徒。这种转变正是因信称义的新教思想在英国宗教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清教徒在英国得以形成。新教改革虽然让信徒和一些宗教改革家(甚至包括进行宗教改革国家的当政者)呼吸到了新鲜而自由的空气,但是“宗教改革在社会和个人的宗教和道德生活方面产生的结果,远远不符合宗教改革家们的理想,也不符合他们当初的热烈期望……对宗教改革不能实现它的理想的不满情绪,是广泛和深刻的,这在国家和教会的上层,虽然不如在下层牧师和人民中间那么严重,但也造成了可以称为第二次改革的大浪潮”[3]282-283。“第二次改革的大浪潮”在英国就表现为清教徒的形成。当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成为英国女王并恢复国教时,先前逃亡欧洲的新教徒纷纷回国;并且他们对英国国教中保留的大量天主教残余产生了不满,进而纷纷要求清除这些残余,“清教”运动由此开始。而“伊丽莎白和她的继承人在相互敌对的宗教组织之间寻找一种妥协”[5]55,这种妥协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这部分人就是清教徒。清教徒的不满主要在于:“首先,他们反对包括主教和神父在内的教会等级制,反对华而不实的宗教礼仪;其次,他们希望净化伊丽莎白时代那些亵渎性的、放任自流的浮夸习俗和道德风尚。”[5]55随后,这部分人“由于当局颁布严厉的法律,禁止在教会以外举行任何宗教集会和日常礼拜,终于走上了与国教对抗的道路……其中有些人为了逃避迫害,流亡到了容忍异端的荷兰,不久以后又迁往新英格兰。几年以后,大批清教徒也随着到达那里”[3]284。因信称义这种思想随着清教徒在美国历史中所承担的主导作用,也成了他们文化与生活的基石,甚至可以说,它成了这批移民者身体里流淌的血液的一部分。
当清教徒们来到北美这片新土地开始他们建设人间天国的梦想时,无论是社会的上层还是下层,毫无疑问都受到了因信称义这种新教思想的支配。具体而言,信徒的信心因其所表现出的行为而称义,“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单是因着信”,因为“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新约·雅各书2:14-26》),上帝会“按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新约·启示录22:12》)。因而,对于清教徒而言,他们在现世生活中会用各种各样积极的行为去强化并证明自身的信仰。在世俗看来,他们甚至会比现世的人们更加努力地谋求世俗的利益,但是这背后却是有因信称义这种新教思想作为支撑。
这种思想与文化促进了美国这个新建立的国家的长足发展,但是现实却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当人们——特别是那些虔诚的信徒——仔细审视之后,多少会有些恐慌:他们所建立的不过是一个虚假的人间天国。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象只不过是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信仰的退居幕后:“机器的加冕只是由科学引发的思想革命的外部和可视标记。当一种新的宇宙展示在科学家那好奇的目光之前时,旧形而上学的思维就像旧家庭经济一样变得过时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始广泛传播,它探询、质疑物质世界,将精确知识的领域拓展到早期的信仰领域。征服自然是当时的重要任务,随着征服自然运动的胜利进行,工业主义也结出了硕果”[6]770-771;“随着经济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城市化社会的崛起,美国人的思想逐渐准备好了接受科学以及从科学中产生的唯实论”[6]942;“科学和机器是创造新文明的孪生工具,科技人员和工业家将成为新文明的高级教士。超验神学家就像信鸽一样很快就退出历史舞台”[6]770-771。更糟糕的是,“财富多的人操纵政权,使财富少的人陷入困境……进步发展仿佛出了什么差错,它在增加财富的同时也增加了贫穷”[6]996。所有这一切都偏离了清教徒们所设想的蓝图,更重要的是与作为这个国家根基的新教精神产生了矛盾,这些都会让虔诚的信徒不寒而栗。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求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
首先,新教精神虽然是美国思想的根基,但是同时传入美国的并非只有清教徒所秉持的上述新教思想;除此之外,还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和超验主义。但是这三种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实际上是与新教精神背离的。第一,由法国而来的浪漫主义“在探讨天赋人权论的平等前提时……认为人性本质上是优秀的、能无限发展的,并用这种观念取代了清教视人性为恶的观念”[6]4;而人性为恶(原罪)乃是新教教义的核心前提,一旦这一前提被废除,那么,新教精神也就不复存在了。第二,产生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自由主义“是现实的和唯物质的……它关注剥削和贸易的权利,而非正义和人权”[6]4-5,这同样与新教所强调的上帝的公义、人人被造而平等相违背。第三,超验主义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与新教精神相一致的,的确从它与神秘主义的关系来看——它受到了德国神秘主义的影响,“超验主义者都不同程度地是神秘主义者”[6]681——它与前两种思想背离新教精神的特点不尽相同,但是这种超验主义只不过“是新英格兰对革命浪漫主义的召唤的本能响应”[6]676,“实际上这种新超验主义信仰是良知与意愿的美化”[6]679,它并没有承袭新教精神的任何核心要义。但是这三种思想——特别是自由主义——由于美国的缔造者们的倡导与推行,在一开始就已经成为新教精神的严重的隐忧。
其次,新教的世俗化是产生这种矛盾的内在原因。世俗化是与神圣化相对立的概念。格利雷认为世俗化有6个方面的含义:(1)现代科学使受教育的人不再可能有信仰;(2)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为宗教所驱使;(3)有偏离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的倾向;(4)宗教与社会彼此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宗教对人类许多领域的行为没有直接影响;(5)宗教越来越多地转入人类活动的私人领域,对公共领域没有影响;(6)神圣的,即完全超越的他者,对人的行为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在人的生活中很少或者不起作用[7]31。根据这种解释,新教在美国的世俗化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如前所述,因信称义这种新教思想促进了美国初期的开拓者——清教徒——对于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探索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反过来又削弱了清教徒这一群体本身所蕴含的新教精神,同样也削弱了作为美国根基的新教精神。
这样,由因信称义这种新教思想所产生的矛盾就摆在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家面前,解决这种矛盾变成了这些思想家们的当务之急。
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正是寻求解决上述矛盾的一种结果,这点在詹姆斯及其实用主义哲学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一方面,詹姆斯关注这一问题乃是因为,随着工业革命和机器时代的到来,科技的突飞猛进让人们的信仰出现了危机。在詹姆斯看来,科技能否代替宗教信仰是一个不得不解答的问题,对此他说道:“人们也许会说,我们的小孩子几乎一生下来就有科学倾向的。但是我们则尊重事实,并没有取消我们心中的宗教信仰。其实,这种尊重事实的本身也几乎有宗教信仰的。我们的科学意向是虔诚的。现在假定有这样一个人,假定他又是非专业的哲学爱好者,不愿像普通外行人那样弄些杂乱无章的体系,那么……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他要事实,他要科学,但他也要一种宗教。[8]11显然,科技不能代替宗教信仰。但是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詹姆斯继续说道:“那么,你们觉得哪种哲学实际上适合你们的需要呢?对你们的目的来说,你们觉得经验主义的哲学宗教性不够,而宗教哲学又经验性不足。要是你求助于最注重事实的地方,你会发现全部刚性计划正在进行,而‘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正达到高峰。”[8]11詹姆斯正是在阐述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中来思考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他说:“正在这一点上我自己的解决方法开始出现了。我提出这个名称古怪的实用主义作为可以满足两种要求的哲学。它既能像理性主义一样,含有宗教性,但同时又像经验主义一样,能保持和事实最密切的关系。”[8]20其实,詹姆斯提出实用主义哲学也与其自身的经历有关。“年轻的詹姆斯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一方面,他摈弃了父辈的‘自然宗教’,走向科学和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却又无法完全根除宗教要求。矛盾是双重的:传统宗教与自然科学的矛盾,理性要求冲破超自然的绝对上帝,摆脱神秘精神的束缚;自然科学与内在的宗教要求相矛盾,人们需要超越科学的世界,凭借宗教安身立命,甚至以信仰支撑科学。”[7]72而他所提出的这种实用主义哲学既解决了其本身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因信称义这种新教精神所产生的矛盾。
另一方面,就实用主义哲学本身而言,它是与圣经中强调行为的精神相一致的。“实用主义”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行为”或者“行动”,“按照一般理解,实用主义指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哲学运动,主要以皮尔斯、詹姆斯、杜威等人为代表,主张‘观念唯独与它们所产生的实践效果相联系才有意义’”[7]20。如前所述,因信称义的新教精神也强烈地反映出对于行为的重视。“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兄弟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新约·约翰一书3:17-18》)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用主义哲学也是与圣经中强调的“因信称义”精神相一致的*《美国世俗化的宗教与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一书认为,“美国的基督教印有实用主义的标记。这不仅因为实用主义已经深入美国宗教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观念,而且因为实用主义直接阐发了一种宗教哲学,分析和揭示了宗教的特点,从理论上为美国宗教提供了依据”[7]20。本文的观点与此相反。。
综上所述,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正是作为解决因信称义的新教思想在现实中产生的矛盾而出现的,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新教背景,并非只是作为一种本体论或者方法论而出现的。
[1] 奥尔森.基督教思想史[M].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于歌.美国的本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 G.F.穆尔.基督教简史[M].郭舜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 保罗·蒂利希.基督教思想史[M].尹大贻,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5]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6] 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M].陈永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7] 尚建新.美国世俗化的宗教与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 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M].陈羽纶,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