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瑾,马伯钧
(1.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41008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在于县域小康社会建设。在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是全面建成县域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和农民的富裕安康,也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一般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属于国家最基础的财政单元。从湖南省的情况来看,截止2012年底,全省87 个县(市)的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6%,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852.60 亿元,占全省GDP 总量的53.5%。由此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绝大部分人口在县域,县域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湖南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农业是基础,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是最大的群体,农民富才能全省富;农村是最大的市场,农村活才能全省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县域是重点,也是关键。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湖南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县域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湖南的全面小康。
当前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显现出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湖南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首先,县域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截止2012年底,湖南县域人均GDP 为20479 元,湖南全省的人均GDP 为33480 元,全国的人均GDP 为38354 元。湖南全省的人均GDP 比全国的低4874元,湖南县域的人均GDP 比湖南全省的低13001 元,比全国的低17875 元,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且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01202 亿元,则到2020年应该达到802404 亿元,预计到时的人均GDP应该会达到55338 元,而湖南县域2012年的人均GDP 与之相差34859 元,要想达到全国2020年的人均目标,则在今后的8年,每年必须增长约13.2%,然而2012年湖南全省GDP 的增长率为11.3%。由此可见,县域经济仍然是湖南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湖南与发达省份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湖南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湖南县域小康的建设与国家的小康目标差距还很大,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就必须平均每年增长13%以上,这对于全国整体经济下行的宏观背景来看,将是困难重重,压力相当大。
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也不利于湖南建全面小康社会。一是全省不同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很大。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位于湖南东部的浏阳市,达27345 元,最低的为位于湘西的古丈县,仅为11954 元,两者之比为2.29:1,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位于湖南东部的长沙县,达17070 元,最低的为湘西南的新田县,仅为2895 元,两者之比为5.90:1。二是湖南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收入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为2.75:1。
第三,县域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一体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湖南小康社会的建设。2012年湖南县域城镇化水平为36.9%,低于全省城镇化46.7%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全国52.6%的平均水平。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涉农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诸多环节结合起来,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业的整体效益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是我国农业生产与经营体制的创新,既可以解决农产品的出路问题,又可以就地解决农民的转移,并把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技术等带给农民,从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加农民的收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实践证明,实施农业产业化对推进湖南全省农业整体发展十分重要。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布局的区域化和生产的专业化,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产业化能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既降低交易费用又避免盲目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农业产业化可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在不扩大对自然资源损害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战略性地调整湖南农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化能使农民通过某种方式分享到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环节所增值的利润,可有效提高农村城镇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动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农业产业化是适合湖南省情的一种规模经营形式,是快速推进湖南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所在,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与措施,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也是实现县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县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必须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这是现实的需要、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的战略选择。
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办得好不好,关系到大批农民的生产和收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一是要实行优化重组,培育龙头。应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应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聚优质资产,实行强强联合,扶持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和改善经营管理,通过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来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二是要实施品牌战略,做大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湖南已涌现出了一大批名牌,“金键米”、“油中王”、“唐人神”、南山乳品、君山毛尖等均已享誉省内外、国内外。政府要从战略上重视抓名牌,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把发展名牌产品、培育农业名牌企业放在重要位置,形成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品。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三是要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活经营机制;要创新企业文化;要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和职工队伍。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在于要构建高效的形式多样的经营机制。这种机制建立的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中必须以农民为出发点与落着点,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农业的产业化。但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民是在共同利益和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将农民规范地组织起来,把农民带入市场,并让农民能分享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利益,这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二是要建立起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能否稳定持续发展,重要的一条,是从事加工、流通的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农户和企业功能不同,优势各异,谁也离不开谁。要做到有机结合,由各自分散的优势,联合为产业化经营的整体优势,就需要在他们之间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是基础,公司是核心,双方互惠互利。同时,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集群发展,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
第一,健全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营销体系。如何开拓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和难点。从宏观上来看,重点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营销组织和市场体系。在这方面,省内外都有许多成功经验:一是培育和扶持专业协会组织,即以某种农产品生产者组成的专业协会,通过专业协会来沟通农户和市场,提高分散的农户适应大市场的能力。二是培育和扶持农产品的产销中介。一种产销中介是公司,主要是以社会服务为纽带,外联市场和企业,内联基地和农户,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另一种中介是农产品销售的经纪人和运销大户。三是培育和扶持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四是努力建设好各类农产品的市场网络与体系。一方面,要着力构建与完善现有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要全面规划,支持这些市场发展,进一步在全国各地开设销售、信息窗口,扩大辐射范围。同时要完善市场管理制度,改善市场交易手段,建好市场信息设施,提高市场交易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期货市场等高层次市场形式,开拓新的市场。此外,随着信息化发展,信息网络在促进商品交易方面的作用日渐重要,要充分利用正在兴起的各种网上交易、网上市场。
第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首先应推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的产业化。最直接和重要的途径,是引导和促进现有研究推广机构和生产流通企业利用各自优势走向相互融通和结合。其次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重点是提高农产品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再次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湖南已在长沙市马坡岭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长沙农业学校等科研院校为基础建立了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加之隆平高科、亚华种业等股份公司的上市,对加快全省农业高科技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四是要努力构建全省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强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市场的结合,依据技术创新成果,形成规模开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和国内先进农业技术,综合组装最新设备设施,办好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加快湖南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三,构筑政策性、商业性、民营性、民间性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新体系。一是要构筑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的投融资主体。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的投入,除了由政府财政部门投入外,还应加大各金融部门、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生产者个人的投入等,要加大商业性、民营性以及民间性的资金投入,要加大城市资金、区域外资金对湖南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努力构筑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要通过资本运作手段争取资金。通过组建与扶持龙头企业成为企业集团,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上市公司等多种形式到资本市场上融资。如湖南的隆平高科、亚华种业、金健米业上市公司等。同时;可以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利用基金方式大规模融资,为农业产业化注入新的更强大的活力。三是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提高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四,构建与农业相关的信息体系。随着近几年来湖南全省“四化两型”的推进,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是全省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与重点,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一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与平台的建设。尤其是一些贫困县、一些偏僻落后的农村,无线讯号与有线网络还没有覆盖,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到达农户,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信息化进程。二是涉农信息资源的提供。有了信息输送的渠道,是否有有效信息的传送,传送的信息是否丰富而有用,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加工、上载。这项工作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与涉农相关企业来完成。三是构建由政府、企业、乡镇、村、农户等多元主体所组成的纵横交错的多维的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络体系。四是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网络体系的监管与服务,开放信息资源,力求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促进。
第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扶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防汛抗旱专业队、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界限,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并围绕主导产业,加大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行规模化、系统化生产经营,特别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根据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全省应重点扶持发展粮食、棉麻、油料、畜禽、水产、林果、茶叶、蔬菜、烟草、药材十大系列农产品,并进行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逐步发展成为全省的主导产业。
农业工业化就是指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发展,从而促进“三农”裂变:农民变工人,农业变工业,农村变城镇。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与重点在于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中对农产品加工过程就是农业的工业化过程,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有效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从当前农业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农业工业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农产品粗加工与精加工等相关工业的发展。这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与重点。二是把工业的技术与装备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用工业的手段改造农业,逐步改变以人的体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与工厂化种植、养殖。三是用工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方式来经营管理农业生产,打破小农式的经营束缚,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生产经营管理。由此可见,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以推进农业工业化为重点,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手段的改造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来有效地推动湖南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态度是否积极、引导是否得力、行为是否优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为此,全省应该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导,着力优化各级政府的行为,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能够通过市场来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第二,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第一,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第二,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综合运用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手段,合理确定不同农产品价格波动调控区间,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基本稳定。科学确定重要农产品储备功能和规模,强化地方的储备责任,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第三,抓紧制定重要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加强进口农产品规划指导,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为农产品国际贸易服务的金融品种和方式,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第四,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支持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力度。加快推进县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
第三,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与保护。一是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政府都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增加“三农”支出。同时,要进一步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二是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应该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要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三是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产业化大县的奖励补助,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到主产区投资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着力加强促进农产品公平交易和提高流通效率的制度建设,加快制定全省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落实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覆盖全省的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1]易炼红.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J].理论前沿,2003,(3).
[2]彭正才.西部落后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点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4,(11).
[3]曾宪初等.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全面小康[J].统计与决策,2005,(11).
[4]周慧秋.抓住关键 多措并举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1).
[5]孟繁华.对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J].学习论坛,2013,(8).
[6]马秀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