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瑶,马 奎
(淮阴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英国1989年的社区照顾白皮书中指出,“社区照顾”是指给因老年、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或身体及感觉机能障碍问题所困者提供服务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在自己家中或社区中“类似家庭”的环境下过着独立的生活。这种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社区内接受照顾,指有需要,并且依赖外来照顾的人,在社区内设的小型服务机构或家庭住所中,接受专业工作人员的照顾;第二类是由社区负责照顾,指有需要的人的照顾服务,其一部分是由家庭、朋友、邻居及社区内志愿者人士为其提供,这种照顾模式强调的是动用社区内非专业人士提供照顾服务。[1]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社区照顾就是动员并连结正式与非正式的社区资源,去协助有需要的人士,让他们能和平常人一样,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而又能够得到适切的照顾。[2]
老年人日间照顾服务,也称为老年人日托服务,是以老年人为对象,对日间空巢、独居、或子女无暇照料的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有偿服务。[3]社区老年人日间照顾服务主要是依托于社区照顾理念,以社区作为基础,依托于社区自身资源,形成的社区养老模式。[4]日间照顾中心有三大模式,即医疗模式、社会模式、专门为认知能力受损人士提供服务的模式。[5]其中,“提供多元性目的的日间照护及服务”的社会模式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能够为更广泛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日常照顾,减少家庭照顾压力。[6]
社区照顾模式下的老年人日间照顾服务体系,即在社区内,在老年人熟悉的环境中,动员并连结正式与非正式的社区资源,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适切的照顾。实践中,社区照顾模式下的老年人日间照顾服务体系常以社区老年人日间照顾中心为机构形式,向生活自理能力未受较大损伤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顾,“白天入托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照顾模式。[7]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日间照顾的实践,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无疑是一件益事。
深圳市是大陆地区社会发展的前沿地带,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港台地区联系较多,是大陆社区照顾实践较多的地区,对深圳市老年人日间照顾机构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大陆其他地区而言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为保护机构隐私,下文中将涉及的两家机构名称隐去。深圳市YD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深圳YL综合服务发展中心为目前深圳较为成熟的老年人日间照顾机构。
YD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于2010年正式揭牌运营,是该区区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的公助民营试点项目,主要功能为:一是物质生活方面的服务,有日间照料、午休、短期托养等;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服务,有舞蹈和卡拉OK、各类棋牌、花艺编制等。同时,中心还设有政府“星光老年之家”项目,专为老人建立的图书阅览点,多次荣获国家、省、市“优秀、诚信、百佳”的殊荣。YL综合服务发展中心成立于2011年,是该区民政局批准设立的一家民营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的服务不仅针对老年人,还针对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儿童等,日间照料中心中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是其重要的服务项目之一,包括社工及专业人员开展的一系列免费的老年人活动、老人的陪护和康复训练、午餐和午休的照顾,除此之外还设有棋牌室、舞蹈房、电子阅览室等基本设施。
按照学界的观点,老年人日间照顾机构的服务对象是60周岁及以上年龄的老年人。[8]YD日间照顾机构及YL综合服务发展中心对服务对象的年龄与学界界定有一定的差异,这些日间照顾机构把退休后的人群都接纳为服务对象。我国《劳动法》关于退休年龄规定为女性不低于50岁,男性不低于55岁。YD社区日间照顾机构及YL综合服务发展中心服务对象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底限,大于50岁者皆可接受上述两家日间照顾机构的服务。
以YL综合服务发展中心为例,目前在机构内接受日间照顾服务的老年人有20位,中心入住率为30.3%。中心提供的服务不仅以机构所在社区为基础,也涉及附近的其他社区,但入住率并不理想,机构服务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展。在调查中也发现,社区中未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对机构的了解及认可度并不理想,这都需要照顾机构做进一步的思考。
户籍制度对日间照顾机构提供服务存在很大的影响。深圳市日间照顾机构条例及政府政策对服务对象的户籍身份有硬性规定,深圳市政府在养老服务券的发放以及其他关于老年人服务政策方面都对深圳与非深圳户籍身份的老年人进行了区别对待,使得非深圳市户籍的老年人参与日间照顾的成本增加,因此意愿也降低。以YD社区日间照顾机构及YL综合服务发展中心为例,中心服务的老年人绝大多数为深圳户籍,非深圳户籍者非常少。中心也有针对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的免费服务,对于非深圳户籍却又有日间照顾需求的老年人而言,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享受日间照顾服务的机会。
按照身体健康状况区分照顾需求是养老服务提供的一项基本思路。从日间照顾的定义来看,在服务对象的生理状况上,无论健康状况良好、还是半失能甚至失能的老年人都可以享受到日间照顾中心提供的服务。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享受日间照顾服务的老人一般为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半失能及失能的老年人则多在机构内进行全托,即晚上也不回到家中、在机构内接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及康复训练。
空巢老人可以称为老人中的弱势群体,其生活、经济、健康等方面的养老需求更为复杂。但目前深圳市政府以提供服务券的形式对其展开帮助,机构专项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则有限。
调查中发现,虽然深圳是大陆社会服务的先驱,但社区居民对日间照顾机构仍然心存芥蒂,“哪都没自己家好,不到万不得已谁想去机构里接受服务”这样的传统观念仍然是社区中大部分老人的想法。究其原因,一是居民对社会机构的信任度低,对其提供的食物、服务的效果存在疑虑;二是对机构部分项目的收费表示不理解。从社区居民和机构自身两方面出发,都必须在社区内大力宣传日间照顾服务的优势,增加老年人的信任度,拓展服务对象。开展社区互助项目,促进老年人群体互帮互助,动员志愿者参与活动。对社区内居民对老年人日间照顾机构仍然存在不了解及歧义性理解,对日间照顾服务方式的认同度不高,可以开放机构场所让老年人参观,加强了解,也可以开放部分收费项目提供免费体验,做到广而告之。
调查中发现项目类型包括收费服务和免费服务两种形式。收费服务包括:营养膳食、陪护、休息、清洗、康复训练、养生保健和心理咨询。免费服务主要有,老有所乐:棋牌活动、影视欣赏等日常服务,书画小组、集体生日等定期活动;老有所学:读报、日间上网等日常服务,书画学习、舞蹈学习等定期服务;老有所为:同时还成立了老年人志愿者队伍,发挥余热,组织社区老年人轮流开展经验分享会,成立老年人督导委员会;老有所教:邀请专家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医疗保健知识讲座,同时组织有专长的老人,为其提供展示平台;特色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由政府委派的社会工作者提供老年人精神层面和心理疏导服务等各项活动。YL综合服务发展中心其老年人日间照顾中心设有家居训练室、书写室、电子阅览室、康复保健室和多功能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多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休闲娱乐、学习锻炼等多项免费服务。
上述服务项目内容可以分为下述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健康及康复服务,包括营养膳食、陪护、康复训练、心理咨询服务;二是休闲娱乐服务,在机构内设置的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场地中进行棋牌、健身、影视欣赏等活动,并设有兴趣班,教授计算机、书画、唱歌、太极和舞蹈等课程;三是由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服务,对老人展开心理疏导服务以及各专项活动的服务。在实践过程中,上述三个方面的项目运转良好,可以针对机构内老年人的照顾需求展开调查,并根据老人的养老需求,提供更加具体的个性化的,针对性更强的服务,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在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及公众认可的背景下,机构内多数老年人服务活动由社会工作者计划安排以及实施。服务提供者方面,日间照顾机构服务以正式服务提供者为主,正式提供者身份可以区分为直接服务提供者与间接服务提供者。其中直接服务提供者主要包括:一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由民政部门聘用并指派至机构,负责具体服务实务工作,在机构内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活动;二是护工,一般以合同制形式灵活聘用;三是各民间组织工作者与志愿者。间接服务的提供者进行日间照顾机构的监督和评估工作。这部分工作人员由民政部门指派,顾名思义,这些机构人员没有直接进行实务工作,而是通过对在进行中的实务工作的监督与评估来提高服务的水平、服务的质量与服务的效率。
以YL综合服务发展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该中心配有两名社会工作者,护工人数不定。而YD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配有社会工作者人数为三名,护工人数不定。两家机构的护工数量都不确定,是因为机构要视服务对象的人数等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弹性的处理,安排合适的护工数目。民间组织工作者和志愿者人数,机构没有明确的要求,弹性也很大,这是因为志愿者身份自由、参与自愿,只有在开展特定服务活动而人力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机构才会主动去邀请民间组织工作者及志愿者参与。
虽然正式照顾在机构服务中起主导作用,我国传统的养老文化强调的却是非正式照顾,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生理健康照顾,同时还对老年人的心理慰藉有所帮助。这些非正式照顾的提供者主要包括机构中老人的家庭成员、朋友、机构内的其他老年人,以及社区内的其他组织机构。非正式照顾对老年人心理慰藉等服务的效用更高。然而在实践中,老年人亲朋好友等非正式服务提供者对老年人的照顾在减少。从提高老年人日间照顾质量的视角出发,应该动员非正式照顾者资源,提高非正式照顾者的参与度,更加合理地使用社会资源。
目前,深圳市老年人日间照顾机构维持运转、聘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经费仍然主要由政府投入;其次依赖于机构内部分服务的收费,由享受日托、全托服务的老人及其家庭支付。
在实践中,机构的运营是以招投标形式进行的。以YD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该社区所在的行政区在建立老年人日间照顾中心场地的同时,通过两次招标引入了专业养老机构——深圳市CLF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YD社区日间照顾机构的运营,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是以“岗位社工”的形式由政府委派,社会工作者开展的公益性服务项目资金也由政府支持。除了提供社工日常活动的经费外,政府对老年人提供的资金,主要是以服务券的形式发放,老年人可以凭服务券接受机构服务。
服务收费也是老年人日间照顾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YD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收费标准为,日间照料及午休的收费为20元每人每天,午餐晚餐15元每餐,对于24小时托养的能够自理的老人为1880元每月,半失能和失能老人根据身体情况加收护理费。YL综合服务发展中心午休收费为20元每人每床位,白天对社区老人免费开放,一些特殊项目比如打麻将、使用健身器材等会适当收费。访谈中工作人员表明:“收费是为了收回这些电器使用的费用,机构运作也需要成本。”以YL综合服务发展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中心有66个床位,楼高三层设有电梯及残障人士通道,方便半失能及失能老人使用中心资源。根据老年人的基本照顾需求,中心设有老年人生理健康维持及康复所必需的康复器材、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由于老年人身体的高危性,在使用康复器材时,需根据医院做出的身体状况评估来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式。在日间照顾收费方面,机构还会针对老年人的护理级别不同而有差异,分为自理2000至3000元每人每月,半自理3000至3500元每人每月,特殊护理5500元每人每月,同时还要考虑老人的年龄、性别等其他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机构内的资金基本不能自给自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也反映出机构的非盈利性质,但过分依赖政府、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对机构而言也非益事。除了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对老年人发放的服务券来为老年人服务以及服务收费外,机构几乎没有可以支持运营的其他资金来源,机构对于社区中的资源则开发利用不足,少有社区内的企业或其他非盈利机构的支持。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社区服务意识未被有效调动,而社区中的非盈利组织少。另一方面是,缺少宏观层次上的资源评估与整合,仅靠机构之力,是无法准确评估、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的。这些都需要政府进行介入,扩大机构的合作面,为日间照顾提供专业资源及资金。例如,政府可以利用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加入到公益项目中,此外机构财政公开,赢得公众的信任,从而争取长期合作的机会。此外也可以吸引社会公众投入到老年人日间照顾中,放开资金使用及投入管理,由社会团体对机构内一部分服务设施资金进行赞助,采取部分负责制。
评估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改善服务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开展对机构服务资源、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的评估,可以有效地发现机构内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势。常见模式是针对服务项目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设计实施一套可量化可测量的完整的评估监督方案,在监督评估效果的基础之上,测定项目是否能可持续运行。
对深圳市的日间照顾机构服务的评估主体,往往由多方构成,大体包括政府、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利益相关方,其中第三方评估机构主要为专门的社工评估机构。通常情况下,一般由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目前第三方评估对服务数量和服务项目效果等展开系统有效地评估,但服务项目过程的效果、各方参与度及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有效、实时评估则远远不足。评估是一种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活动,目的是检查评估有关程序如何实现其目标,或程序是否如所期望的那样。
第三方评估的方式虽保证了客观公正,却不是唯一可行的评估方式。发挥老年人的自主能动性,培养老年人评估小组,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定期开展评议小组会议,对各阶段的内容进行评估,可以更有效辅助项目的运作。老年人的亲属朋友也可以为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估,以提高老年人服务的质量。此外,还可以采取活动后的任务后检视方法(After Action Review,简称AAR),即工作人员以及活动参与成员对活动过程、开展形式、适用程度、作用效果等进行讨论,评估该活动的成效,并有效探讨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如何维持优点的方式。
深圳市的日间照顾机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机构的财务、服务总量、服务项目、机构建设等方面,这些评估是在政府对机构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展开的。以养老服务券为例,为确保养老服务券切实有效地发放给有需要的老年人、转化为切实的服务,需要对养老服务券发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估。主要包括:一是,社区工作站每季度统计本辖区服务券的实际使用额,并将检查情况报街道办事处, 经街道办事处核查无误汇总,报区民政局作为继续拨付补助资金、服务券的依据。二是,为了保证服务的真实性和了解服务的质量,社区工作站每季度要派员电话或上门回访补助对象,并抽查补助对象的服务协议、服务记录本、雇佣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以查看服务券是否当季用完、是否有弄虚作假情况,每季度的回访或抽查补助对象人数不少于本辖区补助总人数的5%以上。三是,市、区民政局将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助的申请、管理使用情况、服务机构的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监督。
在“四二一”家庭结构及不完全的养老保障制度背景下,人口老龄化为社会中每个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赡养压力。如何合理建设日间照顾机构,无疑是个重要的议题。从深圳机构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出结论:对老年人日间照顾机构服务而言,首先需要拓展服务对象,提高社区照顾模式下老年人日间照顾机构的认可度; 其次,在政府支持的同时,也要进行市场化,连接社区支持网络,整合社会资源,提高非正式照顾者的参与度;依据服务需求设计服务项目;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以支持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再次,建立服务评估体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可测量的方案,来规范老年人日间照顾服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一个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的社会资源网络。
参考文献:
[1]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8,139.
[2][5][6] 陈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8-52.
[3] 崔爽.上海市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构建问题研究—以康城社区为例[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
[4] 杜闻雯.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以长春市东站十委社区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2.
[7] 王莉莉,陈刚,伍小兰.社区照顾理念下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6-50.
[8]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