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女性成人教育研究述评

2014-09-08 03:26:32侍建旻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教育

侍建旻

(淮阴工学院 高教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3)

0 引言

教育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和基本途径,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置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女性通过教育能获得的生存的技能、提高自信心且肯定自我价值,从而更充分地发展与展示自己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更有见地的决策。女性能力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性别权力的既有结构,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又将改变既成的教育理念,使女性得到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1]

女性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高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受益的绝不仅仅局限于女性个体。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将会提高人口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和品质。当然,如果仅从女性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来阐述女性教育的意义显得过于狭隘和功利,教育也是人之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权利及条件,给予女性平等的教育机会既是利益制衡也是对其能力发展的尊重。

女性接受成人教育的情况既受女性社会化程度的影响,也受女性特有生活方式的制约,从女性的参与成人教育程度即可了解她们对世界的感知情况与生活方式及所处的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2]随着对女性教育认知度的提高,作为成人教育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的女性成人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与认可,女性成人教育日益受到社会与学者的关注,国内从事对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学者和文献也相应增多。

1 近十年女性成人教育研究概况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的源数据库为检索范围,检索条件为“关键词”,检索时间为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鉴于“女性”与“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外延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实际研究与运用中对这两组概念的甄别也并非十分严谨,常会混合与交替使用。为研究的完整性,本研究在进行文献检索时,将“女性”与“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分别作为同类关键词纳入检索范围,检索结果为二者的合计数。

1.1 文献总量相对较少且占比低

以“女性”(包括“妇女”,下同)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58328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8636篇,研究生学位论文1320篇(博士论文74篇,优秀硕士论文1246),其它来源28372篇。以“女性”+“教育”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109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58篇,研究生学位论文5篇(均为优秀硕士论文),其它来源46篇。以“女性”+“成人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下同)”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39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33篇,研究生学位论文1篇(为优秀硕士论文),其它来源5篇。本研究将近十年中女性与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以年度为单位进行了比较,详见表1。

表1 近十年女性与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比较

说明:括号里的数字为刊发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源刊的文献数量。

表1显示,近十年中有关“女性”研究的文献数量为58328篇,平均每年为5832篇,占该期间总文献数量(42718818篇)的0.922‰。其中:有关“女性+教育”的文献为109篇,占该期间“女性”文献数量的1.868‰、“教育”文献数量(65313篇)的1.669‰。有关“女性+成人教育”的文献则相对较少,十年间仅有39篇,占“教育”文献数量的0.597‰、“女性+教育”文献的25.78%。

同时期“成人教育”的文献有12072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9359篇,研究生学位论文438篇(博士论文11篇,优秀硕士论文427),“女性+成人教育”的文献占其3.231‰。

由系列数据分析比较可见,相比于“教育”来说,有关女性成人教育的文献数量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数差距都很大,即便是与“女性+教育”的文献相比,“女性+成人教育”的文献也仅有其四分之一。与同时期、同选题的“成人教育”文献相比,占比也不到其千分之四。可见,相关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文献很少,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女性成人教育,在任何社会形态发展中都不容或缺,但现实中却遭遇了事实上的被忽视。

1.2 研究层次与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从研究层次来看,在58328篇“女性”研究文献中,有74篇为博士学位论文,1246篇为硕士学位论文,5789篇刊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源刊;在109篇“女性”+“教育”研究文献中,有5篇硕士学位论文,没有博士学位论文,刊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源刊的文献为14篇;在39篇“女性+成人教育”研究文献中,有1篇硕士学位论文,也没有博士学位论文,刊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源刊的文献为13篇。

从“女性”到“女性+教育”再到“女性+成人教育”,随着研究范围的逐步窄化,文献的数量在大幅度减少,研究的层次也在不断下滑,总体呈现为女性成人教育的整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与选题方向类似的“成人教育”相比,其12072篇同选题的文献中,有11篇为博士学位论文、427篇为硕士学位论文、3385篇刊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源刊,无论从量还是质来看,“成人教育”研究本身的层次和水平并不算太低,但是窄化到“女性”,其层次和水平就滑坡很大。

高校是从事女性成人教育的主要研究机构,文献研究者所在单位多半为高校,其中:大学17篇,学院11篇,其他机构11篇。文献的研究领域主要分布于:基础研究(社科类,21篇)、行业指导及政策研究(社科类,各3篇)、工程技术(自科,6篇)、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各1篇)。涉及的学科主要分布于: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21篇)、社会学与统计学(6篇)、政党及群众组织(4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及高等教育(各1篇)。

由以上分组可见,女性成人教育研究基本处于基础研究和成人教育专题研究阶段,较少涉猎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从十年间没有一篇女性成人教育选题的博士论文可见,高端研究者对之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女性成人教育研究价值定位不高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层次和水平。相比而言,在国外成人教育领域,对“女性”选题的关注度是博士研究生远高于硕士生。[3]

横向比较的结果让人担忧,但纵向来看,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比上一个十年(1994年~2003年)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有了39篇专题文献,且其中有13篇刊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源刊,而前十年间文献总量也才5篇,且没有1篇刊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源刊。可见,“女性”选题已为成人教育研究者所关注,近十年中对该选题的研究力度已逐步得到加大。

2 近十年我国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2.1 多元化的研究视角

男女间的教育差异与其职业生涯规划及家庭劳动的分配等方面的状况有着某种直接的关系,劳动市场的因素、不同性别及个体特有的生活方式对接受教育的状况均有着重要影响。[4]在我国现行的公共政策中,仍然存在着不利于女性接受成人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无法满足女性成人教育的特殊需要,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使得女性在成人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5]研究者在剖析成人教育中的性别问题时运用社会性别理论,从维护女性弱势群体教育权益的视角,关注男女平等观念在女性成人教育中的实施,呼吁建立对女性群体受教育的有效支持系统,丰富了女性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6]

中外女性成人教育比较研究也已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对国外女性成人教育的研究包括:德国女性与男性的学习差异分析与比较;英国拉斯金学院针对受排斥和处于下层阶级的女性弱势群体提供的成人教育;美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回报之间的关系分析,从合作与推广的角度论述了如何促进美国中西部农村女性发展;就文化和冲突的视角探讨了巴基斯坦女性难民对文盲和教育的看法;危地马拉玛雅女性的扫盲识字活动研究。[7]中外的比较研究丰富了我国女性成人教育的经验,为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2 跨学科化的研究方法

女性成人教育研究不能局限于研究教育本身,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吸收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借鉴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由文献研究方法分析显示,女性成人教育研究总体上是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但近十年也出现了多种相交融的研究方法,如:宏观形势分析与微观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个案研究、层次研究。涉及的研究学科既有成人教育内部的沟通、联系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流合作,也有面向世界、重视比较教育的研究。国外借鉴从过去的单纯翻译、推介,逐步转为结合国情进行比较分析,并尝试研究成果的本土化探索,使得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分析更为深刻、视野更开阔、结论也更具说服力。[8]

2.3 研究领域较为广泛

将女性成人教育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对其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功能进行分析,探索其与社会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制约与促进关的系,寻求女性成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是近十年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闪光点。[9]研究包括:对欠发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接受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成人教育对外来女工流动的促进作用分析,帮助女性改变不利的处境;如何通过成人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路径选择。[10]

女性成人教育研究在对宏观决策及教育政策有直接影响的实证性和政策性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实施的方案等应用性研究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拓展,如:“青海女性受教育程度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有关民族地区女性成人教育发展状况的研究、成人教育对广东外来女工培训的调查与促进作用、云南女性成人教育与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人教育与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流动的探讨及河南城镇女性成人教育情况分析与愿望等,均在符合国情的女性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有所探索。

3 近十年我国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不足

3.1 研究成果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

女性成人教育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实践层面,基本处于如何通过成人教育帮助改变处境不利地位,研究范式大都采用现状分析、问题与对策或路径探索,所提对策与路径大同小异、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研究流于表象、深度不够。偶有建立于性别差异问题分析、女性学、成人教育学的研究,但仅是从社会性别意识视角审视女性成人教育,问题研究也主要拘于基本统计数据中,未曾有深入研究分析城乡差异与女性教育发展水平差异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男性与女性、成人女性与成年前女性差异的前提性假设认识不够准确,整体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凝炼。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发展和有关概念的迁移,“差异”己成为当下女性主义研究的新视角,提倡结合性别、种族和家庭背景等差异研究不同女性群体的教育经历。在引入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女性成人教育研究也开始进行性别公平教育的研究,由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西方女性教育思想的借鉴尚滞于简单的移植,缺乏本土化研究,未形成符合我国实情的教育性别公平的理论系统。

3.2 研究队伍缺乏高水平研究者的参与

由于女性成人教育在我国研究的时间不长,前期研究者大都是代表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社团工作人员,其研究大多是对女性个体与局部、低层面的成人教育实践经验总结,缺乏理性的归纳和凝炼。随着认识的提高与研究的推进,一些热心女性问题的从事教育学及其他社会学科研究的学者也加盟到队伍中。高校是从事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文献中研究者单位为高校的占了71.8%,应该说研究人员的结构性层次和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横向比较则落差很大。

“成人教育”文献中有3385篇为刊发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源刊,是“女性+成人教育”的260倍。虽然不能将刊物档次作为认定文献质量高低的绝对标准,但相对来说刊发于该两类刊物的文献质量是高的,这也是国内目前对文科类文献评价的公认标准。另有438篇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关注到了“成人教育”,其中有11篇博士论文选择了该方向,可见“成人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层次和水平并不低,文献的总量也是多的。可十年间没有1篇博士论文选题关注过“女性+成人教育”,硕士论文也仅1篇,这或许与导师的有力引导和指向及研究生对生活的观察与评判有关。不可否认“成人教育”也囊括了“女性成人教育”问题,但是研究范围窄化后,女性问题竟然很少有高层次的研究者关注,不能不让人遗憾和深思。

3.3 研究内容空泛化现象较重

我国女性成人教育研究主要是对女性适应社会需求的特点和规律等宏观层面问题的探讨,研究内容大致可划分三个层面:(1)女性成人教育的地位、价值、发展战略研究,如:女性成人教育的嬗变及其现实意义、女性成人教育地位及其价值评价、欠发达地区与弱势群体女性的成人教育问题探索。(2)女性成人教育与政治与经济及文化等关系的研究,如:民族地区女性成人教育发展状况的研究、女性成人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社会流动问题的探讨。(3)国内外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历程与发展趋势,如:近代我国重要人物妇女教育思想的研究、女性成人教育发展的历史与未来、美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回报之间的关系分析、英国针对受排斥和处于下层阶级的女性弱势群体提供的成人教育。[11]综合来看,女性成人教育研究大多停留在其与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表层和宏观层面,而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微观层面的深层次研究较少,主体表现为阐述问题、制定对策大而化之,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空泛化现象较重。

4 我国女性成人教育研究展望

4.1 探求研究的理论深度和特色

成人教育在我国大致仅有30多年的历史,与传统教育的几百年历史相比还很年轻,成人教育研究麾下的“女性”专题的历史就更短,远远短于西方发达国家。加之研究基础薄弱、研究经费不足、专职研究人员极少等原因,女性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深度和特色。[12]研究者可以将其它学科的知识引入女性成人教育领域,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边缘学科的视角审视女性成人教育,利用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把握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并整合出新的理论,为女性成人发展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理解女性成人教育与家庭功能、社会的稳定与变迁关系,从而使女性成人教育研究更具本土性和特色化,为女性成人教育研究增加新的独特内容。

真正的教育能使学习者加深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认识,对于女性的作用在于其能激发她们自身的潜力,通过解放女性来促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而女性的社会地位不会因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自动、必然地提升,教育只能用作改变人们对自然人社会价值认知的手段,评判女性社会地位与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在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于广泛的社会领域中。[13]

4.2 提升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准

缺乏高水平研究者的加盟,客观上制约了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水准,提升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是推进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重要举措。路径的选择可从两方面着手:(1)通过继续教育、攻读学位及研修等形式,提升现有女性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学术水准与专业技能,这是最为现实且快捷的方式。(2)通过招收女性成人教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育研究队伍中的新生力量。鉴于我国目前学术型的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招生点少、名额有限的现状,可通过增加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的方式,培育潜在的高层次女性成人教育研究者。此措施的实现既需要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扶持,更需要学校和研究生导师们的重视与引导。教育为女性打开了机遇之门且赋予了她们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但这并不能自动改变社会结构中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只有当女性通过教育既获得了知识和生存技能,并能通过经济地位的改变而对自身进行理性的认识和反思时,才能在改变个体状况的同时改变女性群体在社会中的境遇和条件。

4.3 推进研究成果的微观化和可操作性

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目标和现实动力是为了给女性提供最有效且直接的教育帮助,需要将研究与改变社会意识的推动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成果的推广和宣传更需要关注其微观化和可操作性。将研究成果与各级政府、妇联组织及大众传媒进行深度合作,在更大范围地传播、推广妇女成人教育的理念与成果,引导社会关注女性成人教育。研究者要从实践中探索出女性成人教育的规律并凝练为理论上的认识,进而用于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以证实与发展女性成人教育理论。

女性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尽管女性被明令禁止进入公共教育领域早已成为历史,女性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甚至有时还能还获得更多的权利。 但时至今日,世界各国女性仍然将受教育作为争取平等地位的核心要素,受教育不仅是女性要求充分参与社会活动的关键所在,而且还象征着女性应该享有的权利,其意义对于女性来说非同一般。[14]鉴于女性教育的重要及我国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应加大对女性成人教育研究的力度,为此需要政府、妇联、学者等多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汪忠杰.当下中国女性教育差异问题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5-20.

[2][4][14] A.芬特.性别差异:女性与男性的学习差异[J].国外社会科学,2007(4):106-107.

[3] 李永生,高洪源.美国解决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政策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07(3):47-49.

[5] 臧娜.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的女性继续教育[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3(2):27-29.

[6][8][9] 朱成娟,刘奉越.近十年我国女性成人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6(1):15-17.

[7][13] 康红芹.从 PQDD 数据库看成人教育领域“女性”选题的研究状况[J].职教通讯,2010(5):41-47.

[10] 李雨萌.青海女性受教育程度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318-319.

[11] 侍建旻.美国农村成人教育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8(5):158-160.

[12] 陈清洲.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3):62-65.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