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ESP教学背景下英语教师师培模式*

2014-04-08 05:12:29安强梅和芝兰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 安强梅 和芝兰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析ESP教学背景下英语教师师培模式*

□ 安强梅 和芝兰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包括外贸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等。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个学科之间的发展日益密切,对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进一步增大,而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远远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学和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一条实用的ESP教师师培模式迫在眉睫。

英语师培模式;ESP;跨学科教学

ESP是“专门用途英语”的简称,其英文全称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这一概念最早由Hutchinson& Waters(1987)提出1,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to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即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包括外贸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等。ESP教学重视在具体工作场合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满足不同学习者群体的专门需要,追求英语学习效率的最大化[1]。

ESP是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随着新时代各个学科之间发展日益密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发展到上个世纪后半叶,英美国家出现了初期的繁荣,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Peter Strevens。他认为(1991)ESP与EGP(通用英语)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教学目的应当满足学习者的专业需求;(2)教学内容与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重在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专业语言应用;(4)与EGP形成明显的对照。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深入,社会需要懂得英语的各个专业的人才,毕竟中国的大多数学生为非英语专业,其从事的或将要从事的工作涉及各个领域,而其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国际业务的需求就需要能够熟练掌握各自专门通途英语的人才。而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则长期偏重EGP的教学,对教师的培养亦是如此。早在1996年,刘润清教授通过对英国英语教学发展趋势的研究发现新世纪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学习,而是越来越多地将英语这一通用的语言工具与特定的专业知识或学科相结合[2],因此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高等院校教学的主流。2003年,国家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将英语教学的重心转向学习者,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个性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要求》还提出课程设置应满足特定专业学科的需要,即ESP在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从而为ESP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方向。因此,国内一些院校开始探索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金融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民航英语等。在全球化语境和双语教学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一支熟悉各个行业专业知识的特殊的外语教师队伍(即ESP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另外还应配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新时代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培养势在必行。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要在大学、硕士或博士阶段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专业英语课程不太可能实施,毕竟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尚不确定。据调查,国内大多数高校均有岗前培训制度,但无非是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心理学与教育学,另有少数具备条件的高校对新入职的英语教师提供3个月至1年的海外教育培训机会,但这些培训也都集中在教育学和英语水平上看,与专门用途英语毫无关系。目前我国从事ESP教学的教师现状与问题:当前在高校从事ESP教学的教师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英语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另一类为各个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虽然熟练掌语语言技能知识,但在新教改下转向ESP教学时由于特定专业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其教学仅限于教材内容表面的讲解,使教学无法向更深层次发挥,一方面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颇感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法得到满足,甚至影响听课兴趣。从另一方面讲,由专业教师教授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其优势在于熟悉特定行业或学科的专业术语和句法语篇特征,但其英语水平受到限制,尤其是英语语言文化和口语表达等出现障碍,虽然这些教师在ESP教学中能够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然而无法促进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在其专业知识领域对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王慧婷(2010)总结:两者相比,适合ESP教师的最佳人选应该是从英语专业语言教师中培养发展,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从理论角度来看,ESP教学时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语言学范畴,通常教学内容为基本的专业基础英语知识,无需高层次的专业水平;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相对于专业教师学习英语语言来讲,英语专业的教师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3]。

随着ESP教学愈来愈受到全球教育界的重视,一些国家也率先开设ESP教师的专业培训[4]。英国Central Laneashire大学率先开设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专业,分为全日制学习、业余时间学习和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全日制为脱产学习形式(1-2年),业余时间学习和远程教育为在职学习形式(2-5年)。伦敦都市大学和英国学院佛罗伦萨语言中心则采取对相关ESP教师进行30~50小时的专业培训。另外爱尔兰行政语言培训学院和阿尔法英语语言学院等提供远程ESP特色课程,如政治家和政治协商英语。在亚洲国家只有菲律宾针对ESP教师缺乏的问题,由De La Salle大学语言中心与英国政务委员会以及Lancaster University共同合作启动ESP教师教育硕士学位项目,为有意向的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而在中国,ESP教学模式在近几年才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总共举行了四次“专门用途英语(ESP)在亚洲”的研讨会,第一界是2009年10月29-31日由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第二届是2010年11月11日-13日由宁波诺丁汉大学主办,第三届是2011年10月21-13日由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第四届是2012年12月14-15日由香港理工大学主办,旨在为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的中国乃至亚洲学者交流ESP理论和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平台,进一步推动ESP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发展。

经过研究发现,国内的ESP教师基本属于“自我学习和自我培养”阶段,几乎没有专业的培训项目,也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项目,因此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暂时可以探索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英语教师上岗后的“师培”制度。“师培”制度不同于教师入职前的岗前培训,也不同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而是为了适应全球化语境背景下的ESP教学趋势而设置的新的“师培”方式。进入高校工作新入职的英语教师前三年只能教授初级阶段,即大一、大二的英语教学,也就是EGP通用英语教学,并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指定的导师指导教学、专业课师培课程学习及考试、参加相关的专业课题研究、翻译规定数量的最新英文专业文献资料、阅读一定量的专业原版书籍并撰写读书笔记、以及听取相关的学术讲座。笔者借鉴澳大利亚TAFFE学院的ESP教师标准根据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可行性方案。澳大利亚TAFE学院7ESP教师的标准应包括以下三项:(1)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即教师应掌握教学相关专业或学科的基础专业知识并了解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进行适合的教学;(2)专业研究与检验:即根据各个学科不同的特点和课程需要编撰材料、编写教材,之后进行教学评估;(3)责任承诺,即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和科研水平,遵守行业道德,符合行业规范。

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中国的ESP教学才刚刚起步,但各个高校的领导均已经意识到ESP教学的大趋势,开始进入摸索阶段,2008年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专门的ESP学院,旨在为除英语以外的其它院校开设高年级专业英语教学,而其它院校则零散地开设了个别的应用型英语课程,如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旅游英语,上海交通大学的金融英语,昆明医科大学的医学英语。目前我国高校ESP教学面临多重问题:(1)各大院校管理者对ESP尚未认识,更谈不上重视;(2)少数设置零散ESP课程欠缺合理规范;(3)ESP教学模式停留在简单的翻译层面;(4)ESP教师欠缺,师资力量极为薄弱;(4)ESP教学组织松散,管理混乱。而在上述诸多问题中最严重、最迫切、最棘手的问题就是ESP专业教师的师资问题,因为无论是教学前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或是ESP教学效果的评估,都离不开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可以说教师是ESP教学成败的灵魂因素。

因此根据中国当前ESP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根据某高校正在探索的师陪方案,提出各高校可针对青年英语教师进行三年的ESP专业师陪,师陪目标从教学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着手,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培养ESP专业教师:

首先,ESP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一名合格的ESP教师要同时具备优秀的英语语言能力及其所从事的的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当前我们的英语教师队伍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发展已经逐渐完善,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学历均在英语专业硕士以上,且大多已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经历,因此具备了第一要素。而提到专业技能,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大多自我学习,自我钻研,自己备课后开始ESP教学活动。以医学英语教师为例,入职后从事英语教学的青年教师应接受师陪计划的第一项,参加专业课的学习。英语教师在工作初期担任EGP教师,在任课的同时每学期选修1-2门专业课,并在期末与学生共同参加考试,争取在三年内完成至少5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如医学英语的教师必须完成解剖、生理、病理、医用生物和医用化学,从而解决专业知识空白的问题。这样以来,该教师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英语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只有在了解专业术语和基础知识后才有资格担任ESP教学任务[5]。

其次,ESP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和组织管理能力。自师培计划实施起,接受师培的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翻译2篇最新相关专业的英文原版文献资料,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同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同时每个学期至少在阅读1本英文版专业书籍之后撰写读书笔记。在此期间,教师担任EGP普通英语课程时可分析学生进入二年级或三年级后的专业英语(应用性英语)需求,思考在以后的ESP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设计课程,在师培第三年向其导师提交一份课程设计书。另外,目前ESP教学尚无合理编撰的教材,因此各个院校只能根据各自的ESP教学特点编写合理的教材,师培期间的青年教师也应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参加一定的编写工作[6]。例如,某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在师培期间参加各个阶段的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如《临床实用医学英语》、《基础医学实用英语》等,强化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在三年的师培期限内公开在省级以上的杂志期刊发表论文两篇,旨在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第三,ESP教师的专业承诺。一方面,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承担定量EGP教学任务,教案讲稿的书写质量和水平,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价培养性讲课的结果,计算机考核达标情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参加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及结果等均列入师培的考核范围。另一方面,青年英语教师应意识到ESP教学趋势的大局,改变传统的以四六级为指导的EGP英语教学思维和模式,尽可能地与专业课教师开展合作教学,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教师合作的过程就是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7]。

新世纪的发展方向是经济全球化步骤的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各个领域,如商贸、旅游、科技交流等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普及程度也随之提高,未来的英语教学方向是将英语与某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因此ESP教学成为新世纪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将成为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主流,那么ESP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外语教学者发展为某种专业领域的“准从业者”,而目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ESP教师队伍则刻不容缓。

[1]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Strevens P.ESP after 20 years:a reappraisal[A],In Tichoo M.(ed.)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1991.

[3]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1 -8.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J].外语界,2004,(2):22 -25.

C975

A

1008-4614-(2014)04-0052-03

2014-6-10

安强梅(1981—),女,陕西渭南人,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风能(2017年2期)2017-05-15 01:52:42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