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旅游经济
——《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研究》评介

2014-04-08 04:51朱运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旅游生态经济

朱运海

(湖北文理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刘名俭所著的《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研究》一书与国内众多旅游生态经济类学术著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该书是以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主线为研究视角和理论平台,整合了当前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力图构建一种生态内因论的可持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笔者通读全书后深深的感到洋洋洒洒20多万字的背后实际上是在思考“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旅游经济”这旅游经济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全书的内容可以抽象为“一大焦点,两种模式,三大系统,四个动因,三种约束、三大途径和一个保障”这么一个逻辑思路。作者的运思,融生态马克思哲学的思辨性和生态经济学逻辑实证性于一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书一开篇即提出了“旅游经济创造经济利益奇迹”和“旅游经济发展不当会带来灾难性后果”[1]1这一矛盾焦点。在伦理学看来,这一矛盾焦点背后隐藏的恰好是“旅游经济发展”和“人的更好生存”何为目的、何为手段的哲学反思。伦理学认为价值就是“人的欲望所指向的、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事物的有用性”[2]79。所谓有用性就是指有助于(至少无害于)人(包括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也就是说从“谋求更好生存”[2]35的人的本性出发,凡是对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有用的东西都是具有价值的。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发展只能是手段,服务于人类更好生存的目的。然而,这一最为浅显的道理却在整个工业文明时代被彻底的遗忘了。其结果就是:经济发展成了唯一的目的,凌驾于人类更好生存这一终极目的之上,甚至不惜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

这种本末倒置的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同样深刻地影响了环境依赖性的旅游产业。如果说二战以前人们更多的是对“旅游经济创造经济利益奇迹”期盼与惊喜的话,那么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兴起的“旅游影响研究”[3]则更多的体现对因旅游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警示。尤其是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旅游影响研究,更是颠覆了旅游是“绿色产业”的思维定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绿色产业“不绿色”这一旅游经济发展悖论呢?又是谁在有意无意地造成这种破坏——是旅游者、是旅游经营者,抑或旅游目的地的政府?旅游者旅游就是为了看风景的,旅游业就是专门向人们出售“风景”的,而地方政府则是风景的实际拥有者、监护者和最终的受益者。从逻辑上讲,这三者都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动机。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残酷的现实向我们表明,正是这些无心破坏环境的利益相关者,出于对经济利益奇迹的期盼,就有意无意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为了更为深入地剖析旅游经济发展悖论背后所隐藏的认识论、价值观和发展理念问题,作者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发展理念和生态向度等方面对“生态外生型的传统旅游经济”和“生态内生型的可持续旅游经济”这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与其说这是两种旅游经济的实践方式,不如说是对于关于旅游经济的两种发展价值观。生态外生型的传统旅游经济发展,实质上就是以经济的增长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唯一目的的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价值观,本质上蕴含着人与自然对立的发展理念:自然只是人占有、利用和掠夺的对象,为了经济发展可以牺牲自然。在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一定的前提下,旅游经济的增长和旅游接待规模是成正比,因此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增长,就只有无视生态承载力“杀鸡取卵”式扩大旅游接待规模。于是,“灾难性”的后果也就在所难免了。在这种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都成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认识现实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现实,那么该如何办呢?出路就在于走出一条生态内生型的可持续旅游经济发展道路。可持续旅游经济的实质是追求“生态制约下的”经济最优化,本质上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范围内追求合理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它只是满足人更好生存的工具而已。

如果说可持续旅游经济要求树立经济发展只是手段、人类更好生存才是目的价值理性的话,那么人类更好生存的目的的真正落实还是需要依靠经济发展这一手段。旅游业在近代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出现在世人面前,在极大的释放和满足了人们的旅游需要同时,也加速了自身的发展。但是,一旦旅游经济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必然要服从精于算计和效益最大化的工具理性,走上一条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传统工业文明发展道路。那么,如何才能让作为手段的旅游经济发展在作为手段的范围内实现最大增长,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呢?这就需要实现从追求经济无限增长的“工业文明”向追求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的转变。而要真正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正视生态经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现实,抛弃经济单一系统论,形成“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于一体的复合系统论[1]24。这就要求旅游生态子系统、旅游经济子系统和旅游社会子系统的这三大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了实现“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旅游经济发展目标,我们需要构建“生态资本、人力资本、物力资本相互增殖”、“生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相互作用”、“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相互促进”的可持续旅游经济发展三维动力模型[1]41-44。

在我国可持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仅具有残酷的现实压力,更有良好的时代动因。现实的压力就是,生态外生型的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方式“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以危害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当前发展,以损害全局利益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以剥夺他人的发展资源换取自身的发展”[1]68的发展模式,对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得旅游开发就是破坏资源——开发一处破坏一处、然后再开发一处的恶性循环之中。长此以往,我国将无可开发之资源和可看之风景。时代的动因则是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四个方面出现了促使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局面。政治动因主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构建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的要求”等[1]68-72。经济动因主要有“旅游自身发展面临转型升级”、“旅游市场生态需求不断升温”、“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有望完善”、“旅游循环经济正在逐步推广”等[1]72-77。社会动因主要有“社会环保意识的觉醒”、“旅游方式的绿色转变”等[1]79-81。自然动因主要有“旅游经济发展对生态需求量和依赖度增大”、“旅游经济发展对生态基础的破坏十分明显”等[1]82-84。

尽管可持续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具有了很有利的时代动因,但是在转变过程中依然面临着思想、利益和制度三个方面的约束。思想方面的约束主要有:(1)“传统经济学物本框架中经济至上的理论体系仍属主流”,这一经济发展理论上的弊端依然阻碍生态内因类的确立[1]86;(2)“旅游供给与消费中不存在资源消耗的思想”的旅游发展观念上的误区仍在遮蔽旅游发展对经济造成的破坏[1]88;(3)“旅游充当重要经济产业导致生态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的旅游发展认识上的偏差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1]92。利益方面的约束主要有:(1)旅游生态经济关系链十分脆弱的前提下,“旅游经济利益诉求过分放大”与旅游发展的生态利益被忽视,导致了“生态经济利益博弈的尴尬困境”[1]95-97;(2)旅游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多重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1]98-101。制度方面的约束主要有:(1)旅游生态要素的产权制度需要革新[1]102-104;(2)旅游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1]105-107。

要想真正利用好四大动因、化解上诉三大约束,真正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同时确立理论、技术和市场三大转变路径。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路径是指,要实现“从‘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的经济理论变革”、“从‘生态缺失’到‘生态重构’的经济增长模型演进”、“确立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生态内因论的生态经济价值和生态内化观”、“建立新的旅游生产函数、旅游资源变化方程和旅游福利函数等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型”[1]108-120。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路径是指要从技术手段方面落实好旅游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控制”和“生态足迹影响评估”[1]121-128。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市场路径是指:第一、旅游企业方面,要做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生态化和生产方式的低碳化,从而实现“旅游市场供给的生态化”;第二、旅游消费者方面,要做到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的生态化,从而实现“旅游市场消费的绿色化”[1]129-138。

为了确保三大路径能够真正畅通无阻的行进下去,还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简而言之就是要从政策、法律和社会三方面构建相应的关于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政策保障是指要从制度建设方面制定生态内生型的“旅游经济发展政策”、建立“旅游资源补偿机制”、完善并落实“生态环境政策”和构建“旅游资源绿色产权制度”[1]139-142。法制保障是指要从旅游立法方面制定与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等直接相关生态环保法规,落实《旅游法》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1]142-143。社会保障是指要从社会教育方面做好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宣传工作[1]143-144。

该书是国内第一本以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将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理论愿景真正落实到旅游经济发展现实的学术专著。全书理论宏大、立论高远、思维缜密、一气呵成,具有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浓浓的人文关怀。尽管作者在该书中构建了一个可持续旅游经济发展的转变路径,但是在现实的旅游经济实践中能否真正落实,还有待于生态内生型旅游经济发展观的被社会广泛认同并内化为一种价值观。该书所关注的旅游经济发展的矛盾焦点,引发了笔者关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旅游经济”的旅游经济伦理根本问题的反思。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旅游经济实践所引发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旅游经济”这一问题,必将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继续追问。因此,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将有这本书以及由这本书所引起这种关于旅游经济发展目的到底是什么的哲学追问一并推介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一旅游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名俭.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2] 江 畅.理论伦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 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二[J].旅游学刊,1996(2):48-52.

猜你喜欢
旅游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旅游
生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