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1.湖北文理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弗郎西斯·福山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理论是人类意识形态和历史的终结。他相信黑格尔关于人类历史由“获取认可的斗争”所驱动的判断。随着法国和美国大革命以后建立的人民主权和法治原则,主人和奴隶之间与生俱来的不平等被以天生平等和自由为主题的普遍和相互的认可所取代,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获取认可的斗争不存在了,历史走向了终结。但是,并不是说民主制度从此便一帆风顺,不存在任何社会问题,福山认为,民主制度只是不存在较之以前的意识形态中存在的根本性矛盾。他认为民主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是自由民主理论的两大基石——自由和平等的原理——尚未完全实现。[1]如何让自由和民主完全实现,完善现存的民主理论,各种民主流派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本文将先从民主理论的涵义和现存的若干问题谈起,然后在论及各种民主流派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开除的特色药方,由此提出“小国家、大社会”的展望。
民主理论孕育于2500年以前的古希腊城邦,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民主理论的涵义是人民统治,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民主理论是希罗多德、伯里克利、亚里士多德讲的奴隶主的统治,资产阶级民主理论虽然刚一产生就被标榜为人民主权,但实际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后面在不断的发展中暴露出它的欺骗性。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发展所有的民主理论成果,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第一次揭示了民主的阶级实质,在人类民主理论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贡献。[2]本文主要针对泛民主理论进行一个讨论,即综合所有阶级民主理论的实践形式的表现,不言说它的好坏,也不强调它充满争议的定义,只从现实现存的民主理论存在的问题入手。
在由弗兰克·坎宁安编著的《民主理论导论》中,我们看到了现存民主理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多数人的暴政。托克维尔指出,“我最挑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并不像大多数的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在于它的软弱无力,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3]他称这种不可抗拒没有约束的力量为多数人的暴政。从柏克到贡斯当、麦迪逊、穆勒,他们都对“多数人的暴政”做了相当的研究。对多数人暴政理论进行了充实。同时一些学者还对民主制下纳粹罪行和美国对黑人的欺压进行了案例研究。但是,多数人暴政的界定还是学界存在的一个大的难题。同时,由于文化和道德的标准是有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来设定的,多数人的统治会导致文化和道德水平的下降甚至低俗化。
第二,政府的低效。三边委员会在《民主的危机》中报告中指出:民主社会已经越来越原子化了,无法聚合公众利益,无力实现社会的公共目标。托克维尔还指出,民主社会选举制度的存在产生了口号的奴隶和无法长期执行的公共政策。同时,卡尔·施密特也指出在政党支配下的议会只是一个争吵不休的俱乐部,不能期许它做出过多的决断,因为同质性的人民是不存在的。
第三,民主的虚位。勒福尔用民主的虚位描述了熊彼特关于作为政体的人民既不能实施统治、表达意见、采取行动并承担后果,也不能想一个人那样做其他的事情这一事实。表达了在民主社会中多数作为一个变动不居的全体,多数不是一个同质性的群体,不同利益的群体无法进行自我统治的,在这种状况下,选举产生的政客就会宣称人民在选举他们的时候是在表达自己的意志,甚至赋予他们部分权利以进行国家和社会管理。
第四,结构性压迫。民主理论内部可能出现压迫的同时,其它形式的压迫可以在披着民主外衣的形式下进行,卡罗·帕特曼和查尔斯·米尔斯认为,现代政治社会是建立在性契约和种族契约之上的,男性是占统治地位的种族,女性被排斥在有效参与之外。
第五,非理性民主。古老的民主定义是人民的自我统治,多数反对民主的学者认为,大众是无知的群体,他们不知道利益所在,无力控制情感冲动,是不理性的统治。现在社会,国家管理的事物越来越复杂,对国家的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阿罗不可能原则和集体行动的困境阐述了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管理环境和形式各异社会团体中民主制度存在的较多方面的瑕疵。需要借助于更多的民主条件来进行理解和完善。[4]
针对上述民主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流派对它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修正,下面将主要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角度入手分析各个流派主要致力于解决的民主困境。
第一,针对多数人的暴政。自由民主理论认为,赋予个人权利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并确保国家关于各种社会生活的好坏保持中立。离开右翼传统独裁主义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和左翼集权主义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私人领域管制。然而,以迈克尔·桑德尔主导的公民共和主义则认为个人主义和中立破坏了人们共享的公共道德[5],随之而来的佩迪特则建议用“共享价值的中立主义”[6]来代替“无价值的中立主义”,共享价值的中立主义在佩迪特看来就是免于支配或者被国家控制的共享道德。同时,面对文化水平的下降,民主制度诉求于自由原则,通过法定的自由赋予个人坚守自身文化特征和天赋的权利。
第二,针对政府的低效,上述对政府低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政府低效主要存在共同利益聚合形成公共政策的困境和政策执行的离心力。19世纪从英国开始流行的文官制度,在近代已经形成了法治化、知识化、专业化、职业道德化的西方官僚制,从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民主制度下由于政党轮替导致的政策断层现象。在大众意志如何聚合并形成政策的过程中,审议民主论者建立一个公开的适合审议的平台,赋予每个人参与并畅谈自身观点接受他人观点的精华,通过这种互惠最后打造满意的政策,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益值,但是这种观点也遭到了现实民主主义者的反对,对这个审议平台、程序、观点以及利益的冲突提出了众多非议。但是,在目前看到的关于利益聚合理论,审议民主的观点还是具有加强说服力的。
第三,针对民主的虚位,民主的虚位主要由于大众不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卢梭认为的“公共的意志”,如何通过政治行为使人民的意志集聚是克服民主虚位的主要思考出发点[7]。参与民主论者认为大众集体参与自我治理是克服民主虚位的主要措施,审议民主论者认为大众观点在公开平台的讨论并集中修正是形成大众意识的重要条件。自由民主理论的代表人物密尔认为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民免于轻易的愚弄。多元民主理论者罗伯特·达尔认为,权利分散的大量利益集团是代表各阶层利益的代言人,是克服民主虚位,避免被处心积虑的政治家愚弄的最佳武器[8]。
第四,针对结构性压迫。面对结构性压迫,美国制度经济学家约翰·康芒斯通过对行业和职业以及利益集团的关注,提出了以行业—职业为分类标准的利益集团[9],通过比特利、杜鲁门、拉瑟姆等人不断完善了该项理论,这种以行业或者职业标准为分类标准的利益集团,对于社会的结构性压迫起到了一些解构作用。同时,主张代议制的学者,提出了特殊群体代表制度,这也给结构性压迫的群体带来了一丝曙光。
第五,针对非理性民主,阐述民主的非理性时,众多学者都会提起集体行动的困境、循环投票等一些社会选择理论的模型,还会提及亚里士多德关于多数人愚昧的假设。由于人性中的一些因素和程序操作的技术手段,非理性或者不合理的情况在民主环境下运行。如何克服它只能求助于理性选择理论给民主运行给定的一些限制和代议制学者对代议程序的规定,以及各种针对代表素质所做的提高。
上述民主理论存在的问题是民主发展的障碍,也是民主发展道路上必须改革、克服的众多问题。同时,上述的解决处方,是民主理论的衍生,也是民主理论未来发展的方向。无论是从预防多数人暴政的价值中立,还是结构性压迫的利益集团理论,上述的处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不断厘定。
小国家,大社会是上述民主整治礼单中的核心,这也是自由民主理论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治理与善治的核心要求。
第一,给社会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在法律范围内倡导文化多元主义,摆脱国家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干预对私人领域的干涉。扩大社会活动领域,按照自由的原则处理关于社会和私人领域的各种活动。一个社会的文化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发展能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从文化、制度、技术都奠定了中国古王朝发展的基石。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各国文化的繁荣带给世界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合理自由发展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公民言论、出版的自由,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最少干预,国家对社会发育的轻微限制。然而现代社会,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空间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发展自由程度却在不断缩小,民族国家的强大,对资源的掌控,极大的限制了社会文化的发育和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平民文化的成长和成熟。
第二,建立健全官僚制度,促进官僚机构的专业化、知识化、道德化、去政治化的进程。同时,提高第三部门的作用,政府放松对第三部门的限制,加大监管力度,促进社团化社会的繁荣。小国家、大社会的要求还体现在,国家职能的弱化,社会能力的强化,通过国家职能像第三部门或者社会的转移,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服务和享受服务的过程促进公民对服务的满意度。也减轻政府的行政负担,减少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加大政府的监管能力。同时,政府官僚队伍的专业化和道德化也是小国家的重要要素,只有合理的官僚机构设置、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才能提高在社会化不断强化的公共服务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去除政治化的常任文官制度将是官僚制度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官僚制度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去除政绩或者是政治的色彩。进一步厘清政府和社会的职能,加强社会化功能,减轻行政法趋势。
第三,提高公民参政水平,强化公民参政知识,简化公民参政程序,促进公民社会的早日到来。简化公民参政议政的程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更多的参与,更透明的监督,更畅所欲言的制度设计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的进步也为这样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公民的参政能力也将随着更加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和不断提高的政治素质逐步提高,如何合理的参政也将会是政治学探讨的重要议题。
总之,民主理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和国家职能的厘定过程,如何完成小国家、大社会的转型是民主理论发展的必要历程,构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也就是在民主、自由中寻求一个和谐的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的界分,将会成为未来民主理论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弗郎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
[2] 李铁映.关于民主理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1(1):4-13.
[3]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马丽仪,译.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6.
[4] 坎宁安.民主理论导论[M].谈火生,年 玥,王民靖,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6.
[5] 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54.
[6] 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M].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3.
[7] 陈炳辉.哈贝马斯的民主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2001(2):103-110.
[8] 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林 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9.
[9] 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赵 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