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孔明南征的“夷帅”济火其人其事考

2014-04-08 04:51谭良啸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武侯罗甸诸葛亮

谭良啸,张 祎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张澍的《诸葛亮集》载曰:“蜀汉时,牂牁帅火济者,从诸葛孔明破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即今宣尉使安氏远祖也。”[1]《遗事》卷二济火,又名火济、济济火①关于济火的名字,有火济、济济火之说。而明清时代所修《贵州通志》以及《黔书》等文献资料均作济火。。

张澍的《诸葛亮集》成书于清代,这一记载虽有出处,而《述异录》是明代的著作,因为所称“即今宣尉使”是明代的官称。明清著述所载三国时期之事,其可靠性有必要考察核实。

查阅资料,从明代万历修《贵州通志》得知:“汉·济火,为牂牁帅,一名济济火,善抚其众;时闻诸葛武侯南征,通道积粮以迎。武侯大悦,遂命为先锋,赞武侯以平西南夷。及归,克普里,仡佬氏(獠族)与争,拓其境土武侯以昭烈命封为罗甸王,即今安氏之远祖也。”②[明]·万历《贵州通志·宣尉使司·乡贤》卷四。。近年编写的《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2]和《贵州古代史》也认同这一史实并阐述说,济火曾“积粮通道,帮助诸葛亮擒拿益州夷帅孟获”[3]。《诸葛亮集·遗事篇》的《述异录》所述济火之事是有依据的,并得到地方史志的认可。

济火作为汉末三国时期牂牁郡的一位“夷帅”,为贵州地方史志所艳称。明清时代及民国年间所修《贵州通志》、《新纂云南通志》、《贵阳府志》、《大定府志》、《安顺志》、《楚雄州志》、《嘉靖贵州图经》、《乾隆贵州时经》等方志都有关于济火及事迹的记载,只是详略不等,但大同小异。仅录清代道光修《大定府志》的记载如下:“济火,汉牂牁郡帅,里卢水西安氏远祖也。深目长身,魑面白齿,以青布为囊笼,发其中,若角状,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众,诸蛮戴之。闻诸葛武侯南征,积粮通道以迎师,遂佐武侯平西南夷,擒孟获,封罗甸国王,世长其土。”③[清]·道光·《大定府志》卷五十三。济火是一个勇武而受拥戴的夷人头目,当他得知诸葛亮率军队来平息骚乱时,便率领族人,伐木开道,献粮带路,帮助蜀军围攻叛乱部族。诸葛亮的大军远离成都,深入西南不毛之地,军粮不济,道路不辨,困难诸多。而济火的支持和帮助,对诸葛亮迅速平息南中叛乱无疑起了推动作用。所以,事后济火因其功劳得到封赏。

追朔济火的祖先,地方史志称:“安氏之先,盖出昆明,为卤氏,语转为罗氏。有曰祝明者,居堂琅山中,以伐木通道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夷人谓邑为业,谓山为白,故称为罗业白主木。明娶妻曰堵,生克,及济;济居闽,火生。”④民国·《贵州通志·土司志》。据研究:“彝族有父子连名的习俗。父亲名字最后的一、二两个音节,必定是儿子名字前面的第一、第二音节,祖祖辈辈连续下来。”[4]由此可知,济火姓济名火,他的祖先原是昆明部落群中的一部,以后逐渐向东发展,曾居于云贵交界乌蒙山(即堂琅山);后又迁入贵州的赫章、大方、水城一带定居。

济火部族的族属系彝族,近年出版的《贵州的少数民族》一书称济火是“彝族奴隶主”。成书于康熙雍正年间的彝文文献资料《恩布散额》[注]《恩布散额》彝文的编纂者,是古罗甸水西热卧土目家的一位慕史(歌师),姓氏无考,人们习惯称他为“热卧慕史”。该书成书约在清康熙三年(1664)至雍正七年(1729)间。汉、彝对译本共二十六卷。对济火部族的族属也明确为彝族,并对济火祖先、子孙的世系记载明确而详细,与汉文正史和地方志中的汉名均可参证核实。该书的汉文译本已出版,名《西南彝志》。该书说济火是祝明部(默部)的二十五世孙,彝名为妥阿哲[5]《六祖的后裔——默部》卷八。

济火部族所在的牂牁,初为国名或地名,汉武帝时始置郡,属县十七,三国时牂牁郡领县七,郡治所均在且兰县(今贵州安顺、普定一带)。辖境包括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明代时,中央政府把长期居住在贵州鸭池河以西、以大方县为中心的少数民族赐姓为安,称水西安氏。所以,《述异录》一书称济火为水西安氏远祖。

济火突出的事迹主要有二,一是助诸葛亮南征平叛;二是在蜀汉后期,奉命领兵去平息普里僚人(今仡佬族)的骚乱。据明嘉靖《贵州图经志书》曰:“先有慕济济火,与普里部(今普定)仡佬氏争为长,迭有盛衰。其后济济火善抚其众,时闻诸葛亮武侯南征,积粮通道,以迎武侯。武侯大悦,封为罗甸国王。”[注][明]·《贵州图经志书》卷十一,周洪谟:《水西安氏家传序》。又民国修《贵州通志·土民志》载:“蜀汉时,牂牁界中普里獠叛,济火受后主诏讨平之,时年已耆,又赐镂银鸠杖以宠异焉。”[注]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引《大定志》。鸠杖,杖头刻有鸠形之杖。据《后汉书·礼仪志·中》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靡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6]济火两次参与平叛,得到蜀汉朝廷的封王赐杖。汉族皇帝的这种“宠异”,济火部族引以为荣,成为他们世代炫耀的资本。

《西南彝志》在诉说济火的家世时,也就这两件事颂扬他的功绩,与汉文地方志资料相互印证,说:

追忆我祖先,妥阿哲君长[注]原书注:彝书通常称罗甸水西一支为“阿哲”,妥阿哲,即汉史记载佐诸葛孔明南征的济火,亦称火济、济济火。。

后汉皇帝世,孔明先生来,南征破蛮主。

祖先妥阿哲,领兵随汉皇,又供给军粮。

汉皇帝说道:

“妥阿哲为人,真是个忠臣,爵禄和顶子,应该赐给你。”

红印盖手本,敕封妥阿哲,彝帅罗甸王,皇帝给封爵。

又派他南征,南方得安定。

北部扯勒地,有恒纳(恒纳,彝族恒部)谋反,

妥阿哲去攻,一战乃克定。[5]《妥阿哲的反叛》卷八

济火作为一个“夷人”头目,“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众,诸蛮戴之”;又深明大义,能积极主动维护西南各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关系,反对本地区一些部族头目的分裂骚乱活动,实为可贵。因此在贵州、云南的不少地方他都受到后人的尊重。据称,“黔人祀武侯,必塑济济火之像侍立于旁。”[7]明清时代,贵阳的武侯祠里,就有济火的塑像侍立在诸葛亮像旁。此外,贵州的大定、古州第地,还有济火祠,专门祭祀济火[注]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贵州的大方县,据说是济火受封之地,该县的文物管理所收藏有一块古彝文的“济火碑”,有蜀汉“建兴”年号,载录了济火受封一事[注]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该书称:济火碑,佚,在大定柯家桥侧。《黎平访册》:相传为蜀汉时济火所立,碑上有建兴年号。巢经《巢经诗集》:隶书二行,有建兴年号,后黎莼斋得此拓二张。。济火其人其事在历代贵州官方和百姓中得到的认同,受到的称颂于此可见一斑。

诸葛亮南征,其目的是为了安定后方,获得兵源、军资,以完成北伐大业;但是,客观上则符合西南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南征中,与之前的秦汉统治者不同的是,在安抚和镇压两种政策上,他偏重奉行“和、抚”的方略,主要采用笼络、收买、怀柔的羁縻政策。因此,诸葛亮南征得到南中地区不少夷、汉头目和大姓的支持。他们有的拒绝参加叛乱,有的积极协助诸葛亮的平叛。如永昌郡不韦(今云南保山)人吕凯,在南中叛乱时,“帅厉吏民,闭境据(雍)闿”。雍闿多次威逼他,他反而劝雍闿说:“将军世受和恩,以为当躬聚党众,率先启行,上以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帛,遗名千载。……今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遗托孤,翊赞季汉,兴众无忌,录功忘瑕。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诸葛亮到南中后,对吕凯的言行大为赞赏,“以(吕)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8]《吕凯传》卷四十三

“夷帅”济火则是出力出兵助诸葛亮南征,他同样也得到朝廷的嘉靖和封赐。不过,在《三国志》、《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典籍中都未曾有载录,这可能是《三国志》的简略,也可能因为济火是一个不大部族的“夷帅”的原因。例如,《三国志》书中连孟获都没有提及。这些都是不该有的遗漏。

诸葛亮南征兵分三路,他自率西路军“自安上由水路至约嶲,别遣马忠伐牂牁,李恢向益州。”[9]《南中志》卷四从进军路线分析,诸葛亮并未到牂牁。那么,济火“佐武侯平南”、受朝廷封赐之事又当如何解释呢?

首先,济火“佐武侯平南”、受朝廷封赐之事,是一种泛指,一种笼统的说法,并非确指为诸葛亮亲力亲为;其次,这是诸葛亮文化现象的一大特征,特别是在西南地区,“诸葛亮”成为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好事坏事都归于他一身。

诸葛亮南征后,成为一个备受西南各族称颂的历史人物,在云南、贵州、四川三地关于他的传说、故事、遗迹、遗物俯拾即是。其中,有真实的,有半真半假的,有移植嫁接的,有穿凿附会的。例如,把西南地区的铜鼓称为“诸葛鼓”,说成是诸葛亮创制的;他南征到昆明滇池即班师回朝,而云南保山却有关于他的故事、遗迹。同样的他没有到贵州,而贵州有诸葛营、诸葛寨等遗迹二十多处,曾有武侯祠十八座[10,11]。很明显,后人把蜀汉南征之中和之后发生的所有美行懿德都归于诸葛亮,都移植、附会到他一个人身上。这已为众多传说故事和遗迹所证实,为众多文章所记述,不赘述。南征去贵州的是马忠,那么关于诸葛亮在贵州的故事、遗迹也就是马忠的故事和遗迹的附会、移植。

南征时,诸葛亮以马忠为牂牁太守,领兵征讨叛乱的朱褒。平叛后,马“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在位五年后升职回成都。此后,两次入南中并担任庲降都督,总督南中军政。任中,平“南夷豪帅刘胄反(叛)”,“加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他又“率将太守张裔开复旧郡”,把越嶲郡被叛乱势力占领的地方夺回来。“由此就加安南将军,进封彭乡亭侯”。延熙十二年(249年),马忠卒于南中任上。《三国志》评赞说:马忠“处事能断,威恩并立,是以蛮夷畏而爱之。及卒,莫不自至丧庭,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迄今犹在。”[8]《马忠传》卷四十三

马忠在南中任庲降都督前后达十七年之久,这在蜀汉官员中是仅有的。他能充分理会、贯彻诸葛亮治理南中以“和、抚”为主的方略,《华阳国志》称:“忠在南,柔远能尔,甚垂惠爱,官至镇南大将军。卒后,南人为之立庙,水旱祷之。”[9]《南中志》卷四然而,在此后的云南、贵州史籍方志中,却难以见到关于马忠的遗迹和故事,有的却是武侯祠和诸葛亮南征的故事和遗迹。因此,完全可以认定诸葛亮在贵州境内的故事、遗迹当是马忠故事和遗迹的附会和移植。而济火佐武侯平南,准确地讲则应为佐马忠平叛。马忠在南中任职时间长,权位重,威信高,平息叛乱之后,恩威并施,对“夷帅”济火封王赐杖,自然而然是马忠上表请奏的结果了。因此,济火的事迹若一定要确指,当与马忠有关,或为马忠所为。

的确如此,济火的事迹,还可从马忠那里一一找到史实痕迹;虽然《三国志·马忠传》不足600字,他的不少事迹没有被记录下来。南征三路蜀军中马忠一支进军牂牁,较诸葛亮的西路军、李恢的中路军征战都最为顺利,何以能如此,这其中难道没有“济火助战”的原因。关于济火奉命攻打“牂牁界中普里獠叛”一事,在《三国志·蜀志·张嶷传》裴松之引《益部耆旧传》中也可找到依据。裴松之注引曰:“平南事讫,牂牁兴古獠种复反,(马)忠令张嶷领诸营往讨。”虽然没有明确济火的参与,但两书所记载事件之时间(南征后)、地域(牂牁境内)、征讨对象(獠部落)都一一吻合,这就完全印证了彝文文献《恩布散额》和地方史志关于济火“克獠”一事的真实性。济火的事迹只是被正史所忽略、漏记而已。

蜀汉大臣马忠的一些重要事迹都会被忽略,济火其人其事不被正史载录则完全可以理解了。然而,有口皆碑。百姓代代的口头相传,彝文文献资料和地方史志的反复载录,济火其人其事未被湮没。只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影响巨大的诸葛亮取代了马忠,使本来就缺乏正史记载的济火其人其事变得扑朔迷离了。

济火其人其事因《三国志》的简略,或者因其是一个不大的“夷帅”,有学者称之为“少数民族基层首领”,没有被正史所载录。现经过考核、辨析得知,济火系贵州彝族古代水西安氏一支的一位受拥戴的头人,诸葛亮南征时他积极主动协助蜀军平叛,得封罗甸王;事后又参与平僚,得到赏赐。这是关于济火的基本史实。

济火其人其事,对更深刻认识诸葛亮南征的意义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例证。

首先,为解释诸葛亮南征能迅速结束战事找到一条充足的理由。诸葛亮征南中春天出发“其秋悉平”,短短几个月,深入不毛,行程千里,战事频繁,何以能如此神速获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得到济火这样的“夷帅”的鼎力相助,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其次,充分说明诸葛亮南征实施“和、抚”为主的方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正确性。西南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诸葛亮南征顺应了这一主流,因此得到南中“夷帅”和方土大姓中的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三国志·蜀志》中的吕凯是一例,而今的“夷帅”济火“赞武侯以平西南夷”则又是一有力例证。

第三,为诸葛亮南征后“即其渠率而用之”[8]《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的措施,增加了一个具体而鲜活的注脚。南征后,诸葛亮“即其渠率而用之”,任用南中的“夷帅”和大姓,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吸收那些不完全可靠的到中央朝廷任职,既表示善待又便于控制。如史称:“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孟)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9]《南中志》卷四二是对那些完全臣服的“夷帅”和大姓则加以封赐并留在原地,用“以夷制夷”的办法来安定南中。对于留在原地任用的“夷帅”和大姓,史书提及的有“越嶲郡苏祁的‘邑君’冬逢,定莋的‘率豪’狼芩,汉嘉郡界旄牛‘夷率’狼路等等”。语焉不详。而今“夷帅”济火“封为罗甸国王”,永掌其部族,补充了这一史实,新增又一事例。

参考文献:

[1] 张 澍.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尢 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3] 周春元.贵州古代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4]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的少数民族·彝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

[5]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西南彝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6] 范 晔.后汉书[M].李 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刘廷献.广阳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7.

[8] 陈 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9] 常 璩.华阳国志校注[M].刘 琳,校注.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10] 谭良啸.访古话孔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1] 谭良啸.全国有多少武侯祠[J].旅游,1983(6):6.

[12] 余鹏飞,靳 进.三国民族关系新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01-102.

猜你喜欢
武侯罗甸诸葛亮
罗甸玉“悬案”
《神武3》评测:暴走武侯点杀不留情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嘉陵江水资源分析
七连珠
读武侯
『贵州小三亚』——罗甸
罗甸玉简介
滴水穿石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