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云珠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 福建漳州363000)
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帮助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相应地,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必须积极探讨的课题。本文对某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两课”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并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高职思政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及提升途径提出浅见。
本次调查共发放6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4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1%。调查对象为某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文理科所属)、“两课”的学习与树立理想信念的关系、学生对“两课”的学习态度、对教材使用意见及对承担“两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
调查情况表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其中,92.1%的同学坚信自己是个有道德理想信念的人,71.8%的人认为“两课”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理想信念的树立,87.8%的同学认为“两课”对自己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相应的,76.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接受“两课”的学习,体现为39.2%的同学认真听讲,53.8%的人选择有兴趣地听;而对待考试和作业,超过70%的同学都能认真完成,91%的同学比较认可教师的课堂讲授。这些都是可喜的表现,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对“两课”的学习态度以及对任课教师的认可都表现为“无所谓”,甚至在课堂上经常做一些跟上课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看课外书、说悄悄话、发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要引起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关注和思考,深入分析原因所在,并积极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的影响是明显的,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是认可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具体如下:
教育部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是,“高技能人才”并不只是强调技术能力,事实上,在当代经济社会中,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首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胜任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1]等。但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专业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围绕着市场转动,结果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倾向:“较弱的文化熏陶,较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过强的共性要求,将学生向‘工具人’方向培养。”[2]所以,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突出职业特色,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意或无意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滞后,教学经费的不足、课时不够等问题,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得好与不好对自己的未来影响不大,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有高中毕业生,也有职高和中专毕业生等,入学门槛较低,他们的文化知识和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同学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缺乏应有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力,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探讨的问题跟他们的生活很贴近,与将来的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一些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功利主义思想明显,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讲大道理,与他们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没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如:在调查中,有20.7%的同学认为学习“两课”是“没有必要”或是“无所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采取“混课”的心理应付“两课”的学习和考试,这无疑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哲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并且课程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各个学科的知识,顺应时代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给予学生鲜活的知识。然而,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是从中专院校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对高校思政教学存在一定的隔阂,再加上一些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注重自己知识的更新和学习,知识结构单一,对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所思所想漠不关心,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这必然对“两课”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很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更不用说能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不少问题,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应对思政理论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赋予不可推卸的责任,即应自觉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具备的各种基本条件,是思政课教师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工作和实践而获得的品德、学识、能力、作风等方面的总和,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能力、专业、科研、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素质。[3]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很多不同,同样的承担思政理论课的教师具备的综合素质也应有所不同。当前,高职院校两课教师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类型高校教师一样承担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就应该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自身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较强的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爱岗敬业,不能因为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而嫌弃他们,而应主动去关爱、尊重和帮助他们,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认识到教师的教育是真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从而从心理上乐意接受教师。这就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进而“敬而受教”。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是大学生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高考分数偏低、学校知名度较低、规模小,环境不够优越……种种不如意的因素,使他们在心理上与理想中的大学出现一定程度的差距,部分高职学生出现了迷茫、颓废、挣扎等现象,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正确的定位,很多时候他们则采取比较消极的形式,如课堂上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偶尔听一听,与自己专业关系不是很大的,则要么玩手机游戏,要么睡觉……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理论上来讲是很重要的课程,但学生往往认为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无关而采取忽视的态度,同时不少思政理论课教师一学期都要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精力有限,这也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像对待专业课那样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认真完成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任务之外,还需要利用一些时间有意识地、主动地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一方面,要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学习和生活情况,真心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善于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争取得到学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思想导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教育性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教师师德的最高要求,中华民族历来有注重身教示范的优良传统。如:孔子主张正人者必先正己,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身之入人深也”。其意思是:用仁厚的言语教人行仁德,不如用表达仁的行动教人行仁德的功效大。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指出:“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即在道德教化过程中,作为教育者,首先必须自己行善,然后才能要求别人行善;只有自己没有恶习,然后才有资格去纠正他人的恶习。而历史上的这些大教育家也是这样言行合一的,这些都对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榜样作用。大学生的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而如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特殊的一面,他们渴望成才,但因对现实的不满,往往带有一定的叛逆性,这时更需要承担“育人”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成为他们修身做人的楷模,以其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追求及良好的品格形成,使他们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还应在科研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同样,高职院校的教师也不例外。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个人的学术领域有所建树;另一方面,教学与科学能有机结合在一起,适当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体会应用于课堂教学上。
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对培养高职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承担“育人”工作的“两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迫在眉睫,学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院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生活上切实关心他们,帮助思政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两课”授课都是合班上课,人数众多,工作量大,教师教学效果不佳,可以考虑适当精减班级人数,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目前不少学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安排,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这些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学校应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听取一线思政教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备,加强管理,让思政教师有针对性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可以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经验交流与学术会议,开拓视野,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构建一个平台。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做到“学”“思”并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及时总结教学工作的得失,在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应精益求精。同时,在人文素养的提升上,一方面要力争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储备,在哲学、历史、宗教、美学等各个领域具有一定的修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分析理论知识能深入浅出;另一方面,要时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心爱护学生,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积极维护教育公平,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焕发出诱人的人文魅力。需要指出的是,高职院校的强调技能的状况要求“两课”教师除了必须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又要密切关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因此,教师也应虚心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自己欠缺的知识,做到教学相长;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到实习单位或企业实践,这样就能直接了解学生是否做到知行统一,从而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也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
目前高校一般都拥有较丰富的图书资料,同时也购买有必要的数字学术资源,比如“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等等,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的科研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可以订阅相关思想政治理论刊物,如《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与研究动态。而适当参加学术会议、申报承担科研项目则能开拓自己的视野,明确科研方向,提升科研能力,从而为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要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中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必要的,但也应坚持以德为先,我们经常讲“德才兼备”,但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而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4]这就充分说明“德”在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当然也包括高职院校的学生。所以,高职院校“两课”教师责任重大,理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和陶冶学生,使他们能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R].2006.
[2] 周海波.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J].黑龙江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06,(11):56-59.
[3] 王春花,孟杨.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3):124-127.
[4]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