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014-04-08 03:02:54周天枢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意识

周天枢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广州511450)

一 问题的提出

婚恋观教育,因其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对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现行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大多集中在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等正面宣传引导方面。这种婚恋观教育固然发挥了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足,即忽视了女大学生成长所面临的特定历史和现实环境,脱离社会现实和女生实际。

由于历史、社会以及女性特殊的生理等因素,女大学生在恋爱、婚姻等问题上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与男生不同的矛盾和特点。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时代巨变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传统和现代并存的现象。

相关研究显示,一方面,在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女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增强,她们把婚恋追求作为个人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更加注重婚恋过程,追求感情质量,婚恋的自主性增强;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存在诸多消极现象,如有的女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找工作不如找老公”;有的女生婚恋价值观扭曲,功利思想突出,虚荣心泛滥,把追求物质条件作为择偶的首要条件,甚至甘做有钱人的“二奶”;有的女生恋爱中存在责任心不强、恋爱动机不纯、相互攀比等现象。上述现象影响了女大学生对人生更高目标的追求,压制了女性的才智,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人生定位和健康成才。

女大学生既是将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未来婚姻家庭的实践者,能否树立健康的婚恋观,直接关系着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愈发凸显,创新和完善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迫在眉睫。女大学生所面临的强烈和复杂的婚恋价值冲突和行为困惑,凸显了当前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滞后。因此,开展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婚恋观教育研究,对于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婚恋观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是对当前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二 传统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分析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我们不难管窥传统性别观念对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仍然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性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9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目前国内各学科领域对其的研究方兴未艾。它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所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为社会性别(Gender),这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男女两性在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差异。社会性别揭示了社会文化对两性的深刻影响,阐释了女性地位的成因,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两性,它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基于社会性别分析视角,可以看出传统性别观念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婚恋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女性主体意识淡弱

女性主体意识就是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具体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人生义务等。它否认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价值的定位,要求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确立自己的主体姿态。

目前,女大学生在婚恋观上的诸多困惑都是女性主体意识淡弱的表现,如有的女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把做贤妻良母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追求;有的女生不能独立地追求个人幸福,而是把个人幸福寄托于嫁上高富帅,所谓可以少奋斗20年;有的女生对于婚后的事业家庭定位和婚姻责任等缺乏认知,对自身学业的发展没有更高的追求,满足于得过且过等等。上述现象反映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弱,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其作为女性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认知存在偏颇或缺失。

(二) 受男强女弱、郎才女貌等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

延续千年的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经过不同时代的荡涤和锤炼,依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受男强女弱、郎才女貌等传统性别角色定位影响,女大学生面临诸多婚恋困惑。例如,受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有的女生存在自卑、依赖等心理,存在传统性别观念回潮现象,反映出传统性别文化对女大学生自我认知和发展规划的影响;又如,在择偶观上,女生大多追求高学历、高收入,要求男生有车有房,而女生只负责貌美如花,这本质上是“郎才女貌”的传统性别角色定位在现代社会的翻版;再如,有的女生既想做追求理想事业的“女强人”,又担心因此而没有“女人味”。在爱情的期待和现实的环境制约中,很多女生选择依附于强大的传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延续和复制着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三) 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仍然根植于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中。相关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对“男人以事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认同感较高;有的女生仍然坚持传统的两性分工模式,愿意婚后放弃自己的事业而回家做全职太太;有的女生认为“相夫教子”是女人最重要的工作,婚姻家庭是女性最重要的事业。

上述现象实际上仍然是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一些女大学生甘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务、丈夫和孩子身上,认同和接受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顺应男权社会的性别规范,进一步依附于男性,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寄托在他人身上,丧失对自身人生价值的追求。

三 从社会性别视角创新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路径

(一) 对现有婚恋观教学内容进行社会性别视角的拓展

在教学内容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内容进行社会性别视角的拓展,建议增加如下内容:教育女生婚恋必须始终坚持以爱情为基础,帮助女大学生懂得什么是爱,为将来缔造幸福的婚姻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婚姻并不是女性人生的全部,激励女大学生以主体姿态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引导女生不要以牺牲个人进步、个人前途为代价去换取感情,而要不断进取,自强不息,成为生活的强者;教会女生在恋爱、婚姻中要学会独立,克服依赖,引导女大学生认识自卑、依赖等心理特点并不是由女性的生理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是性别刻板印象在心理方面的体现,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爱的能力与责任,激励女大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人生,倡导婚恋双方共同履行婚姻义务;引导女大学生学会扮演好未来的家庭角色,倡导建立两性并驾齐驱、比翼齐飞、相互帮助的伙伴式的新型婚姻关系。此外,还要积极开展性知识宣传教育,使女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包括生理卫生知识、避孕知识和性病防治知识,引导女生在恋爱、婚姻中要学会自我保护等等。

(二) 丰富女大学生婚恋观教学方法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还应紧密联系女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设计具有女性特色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来开展,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例如组织“干得好还是嫁得好”主题辩论赛、举办优秀女企业家等成功女性畅谈人生感悟的主题讨论、开展给“未来另一半的留言”、举办“杰出女性图片展”等形式多样且富于女性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教育女大学生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唤起女大学生巾帼不让须眉的信心,引导她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等等。

高校还应定期组织女大学生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女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她们的课外生活,陶冶她们的情操,使她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锤炼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升华。

(三) 普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

进一步加大普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力度,将其纳入更多院校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全面介绍社会性别理论和男女平等观念等,使女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性别观,营造两性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如《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所指出的,要在高等学校普及社会性别意识,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通过进一步普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充分发挥社会性别理论在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引领女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两性和两性关系,科学对待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性别理论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用先进的性别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

[1] 邹俊彬,孙杰.“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及教育引导途径研究——以1742名女大学生为例[J].前沿,2013,(2):95-96.

[2]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11,(6):5-15.

[4] 李明舜.引领中国妇女发展的新纲要——略论《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的几个亮点[J].人权,2011,(6):27-32.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上海工运(2020年8期)2020-12-14 03:11:46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52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趣味测试
家庭百事通(2015年3期)2015-05-30 22:12:39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