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帅
(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 吉林132000)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正在经历着逐步的改革,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也促进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变。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进行分析,将会极大推进学生管理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效益。在我国提出以人为本,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规划后,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第一环节,各高校应该在学生管理方面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主要就是学生,而这些学生并不是一般的学生,而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有着极高的潜力与高度的热情。但是就我国高校对学生管理的现状来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在管理的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本身的管理教育,并且经常会出现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更有甚者打着“人本管理”的旗号,但是在实际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做的。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不但对学生的管理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高校的社会责任,甚至会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本着人本管理的原则,这对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
人本管理最初的使用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西方,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企业管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将以人为本的理论在实际中的一种应用。人本管理的内涵就是在进行一切管理活动时都要以人为本,通过某些方式方法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将人的潜力激发出来。人本管理理论有这样一个表述,就是在人本管理理论中,人在充当管理活动主体的同时也扮演着客体。这主要是因为任何的管理活动都是需要人来完成的,但是一旦涉及对人的管理,人又成为了管理活动的客体。但是在进行人本管理的过程中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谁是人本管理的中心?西方的一些管理思想家们曾经对我们的管理活动有过阐述,根据他们的阐述便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如果从管理的结果以及管理的价值角度来讲,管理活动的中心为被管理者。高校的人本管理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管理者的管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领导对其下属主管的管理。第二个层面主要是指管理者对作业人员的管理,也就是管理者对从事一线教学活动的教师以及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学校的工作人员的管理。第三个层面则是指领导者、管理者、教工对学生的管理。以上三点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真正内涵。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竞争也同样日趋加重,人本的管理模式不仅在各企事业单位中受到高度的重视,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中也有着重要的伦理意蕴。
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观点,这是我党以及国家领导人在新时期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思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要有科学的观点作为引导。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储备人才的任务,高校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必将展开全方位的改革。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重视和发挥程度如何,将成为影响和决定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性原则,就是要突显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
以人本管理的思想审视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我们会发现高等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管理的出发点背离了职业道德。正如许多高校喊出的口号那样:以人为本,学生第一,高校学生管理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它的道德价值就在于这一社会功能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高校自身和学生的发展。
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做到将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要掌握管理的本质,通过教学、管理、服务诸环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 刘松柏.管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龙献忠.人本化: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透视[J].理工高教研究,2004,(02):206-207.
[4] 曾钊新.教育哲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许庆瑞.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