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阳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文化产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探索中发展,大致经历了探索、初始和起步三个阶段。重庆市统计局的一份资料显示,近年来,重庆市以改革为动力,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有力助推了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重庆市文化产业在过去5年,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快速增长,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重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其他省市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笔者认为,目前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遇到以下瓶颈亟待解决:
一、总量偏低,人均经济效能不高
据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60亿元,同比增长25.7%,在全市GDP中占比升至3.6%,首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四个直辖市中,重庆市增加值总额仍为最低,占GDP比重最小,与首位的北京相差甚远;与西部省份相比,总量也低于四川、陕西;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明显。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相比,文化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较低,人均经济效益不高,表明当前重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二、区域发展不协调,发展方式较粗犷
从区域发展水平看,由于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文化产业主要集聚在主城,远郊区县发展较慢,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发展方式来看,重庆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是规模数量的扩张,质量效益相对较低。根据近两年最新数据统计分析,重庆市广电主体产业呈现出品牌拓展不力、文化内涵不厚、媒体竞争力不强的特点,内容生产过多依赖频道本体;报业发展各项指标相比京津沪排位居低,在国内未形成比较优势;影视产业增值服务展开不充分,产业链较单一,缺乏完善的融资体系;文化产品主要依赖传统载体,对网络、数字等新媒体的开发重视乏力。另外,重庆文化产业呈现出处于核心层的传统文化产业增长较缓,骨干文化企业实力较弱小、档次不够高的态势;对新兴文化产业较缺乏敏锐性的认知和长足的发展规划,对高科技研究开发投入有限,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诸多因素制约了重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缺乏新型文化人才,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隨着现代传媒、数字视听、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兴起,文化人才匮乏问题日渐突出,阻碍了文化产业向更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2013年,重庆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及以上人员在全体从业人员数量中仅占约四分之一,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重仅约5%左右。重庆文化产业缺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文化产业技术人才、文化包装设计人才、文化产业策划人才、表演人才、文化产业教育人才也显得不足,难以跟上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四、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发展规模小
重庆市文化产业主体如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产业、和广播电视新闻产业、新兴网络媒体产业等在国内尚未形成比较优势;文化娱乐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且呈现出方向不明、定位不清的特点,市场适应能力差;出版物零售业、文化产品印刷业以及文化旅游业等传统产业传统文化产业规模总体较小,档次不高,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经济效益低。
五、产业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合理
笔者通过近几年重庆市文化产业类比分析发现,目前全市各产业门类发展不平衡,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但产品结构不合理。如广播电视业、新兴网络媒体、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发展较快,而传统文化产业发较为展迟滞;出版业方面,出版物产品数量较多,但出版物产品结构不合理,且依旧主要依赖中小学教材、教辅产品等国家指令产品,图书类型陈旧、出版物科技含量低,出版物的市场购买力不足、社会影响力不够;文化产业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区县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导致投入不足、扶持不力,发展迟缓。
六、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重庆市文化市场上存在着有效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而非市场所需的文化产品又层出不穷,过剩或滞留情况严重。据统计,重庆全市图书馆数量较多,但人均藏书量较少;演艺市场方面,一是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不多,演出场地较少、规模也较小,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演艺人才较少,演出水平不高,演艺内容也显得难以适应当代人的文化审美需求,以致演艺市场较为低迷;三是对新兴文化产业崛起既缺乏敏锐性,又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引导体系,互联网出版企业和网络游戏企业虽数量增加不少,但几乎全市散兵游勇,大都单打独斗、技术支撑薄弱,因此发展较为缓慢,网络游戏市场收入低。市场供需失衡,新兴产业的发展缓慢。
七、体制机制障碍,管理体制僵化
受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的影响,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等文化资源难以进行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因此难以集合力形成一个相辅相促的文化产业经济运行大系统,极大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一方面,政企、政事不分的管理体制既影响国有文化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又影响民营文化产业进行公平、平等、有序的竞争;文化市场主体单一,产业“门槛”过高,民营企业和一些社会单位难以进入文化市场。另一方面,文化单位缺乏主动性,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混杂,文化事业单位普遍“大锅饭”思想严重,文化企业单位“国企病”突出;受体制影响,全市文化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方面亦不灵活,缺乏主控力,导致所需的人招不进来,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在分配机制方面,“平均主义”较重。
八、观念陈旧,阻碍发展
文化产品的政治化倾向较大,过分强调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忽略了其商品属性;在文化与经济关系上,也呈现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忽略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部分文化企业还存在一定程度“等靠要”思想;传统文化中“崇文抑商”思想,阻碍了文化人参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因此,笔者认为,须认真思考以上发展瓶颈,才能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