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婷
(广州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广州 510500)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创新能力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创新思维成为各项能力的核心素质。我国中学体育课增强了学生体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忽视。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全面人才的一个主要途径。
无论学术界对创新思维本质的理解有多么大的分歧,有一个基本共识仍然得到广泛认同,那就是“问题意识”。“问题”特别指针对新情况、新领域而出现的新问题。所以,在深刻认识和理解钱学森提出的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赞同创新思维本质在于:在功能上指能够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认识成果,包括继发性的、革新性的思维,比如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观点、新的理论体系,发明一种新工艺、新产品,设计出一种新体制、新制度等等;在结构上指超越、突破原有思维结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构成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思维框架、思维格局以及认知图式、思维模式等等,拒绝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拒绝用老眼光、旧思路、原办法去对待新问题;在机制上指实现思维素材的逻辑与非逻辑的超逻辑组合——将收敛思维、扩散思维进行结合和交互运用,实现两种思维的统一[1]。这实际上就是从思维的目的、路径和方法上解释了创新思维的本质。
而我国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现状也可以从“钱学森之问”(没有独创的东西,缺乏创新精神)可见一斑:死记硬背、应试教育、唯分数论。为此,我国众多学者都在改变这种现象,进行着激发和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努力。如生物学教学(张佳琪,吕远平;2013)、数学教学(于详芬,李颖;2011)、物理教学(张晚云,陆彦文;2011)、音乐教学(徐航;2011)、绘画教学(封光;2009)等都特别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我们体育教学中,也开始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
场地器材在体育教学中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作用,但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场地器材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极度匮乏,另外一方面是闲置浪费。据调查,西部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场地器材极度匮乏[2],中部河南省则把学生人数多与场地器材匮乏的矛盾视为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最大阻力[3],而有些学校对场地实行封闭式管理,课余时间不开放,不准教师、学生、社区居民等使用,造成场地器材闲置[4]。
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还体现在创制体育教学器材(场地)方面。比如师生可以利用生活中废弃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体育教学器材(场地):将家里不用的碎布拼接,再填充一些沙子制作成投掷用的沙包;鸡毛和硬币组合制作成毽子;在学校周围高度适合的树上绑上一个铁圈做篮球框;在两棵树之间制作木制单杠;用橡胶轮胎做成大小不一的鞍马;用树干做成平衡木等等,尽管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节约”“拾旧”,但此举可有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正如获得2012年体坛风云人物未名人士体育精神奖的体育教师毕首金老师,自制了50类82种6 000多件体育教具,他认为利用和创制体育教学器材“第一,可以变废为宝;第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5]。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增强体质、传承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体育教学内容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是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严重。另一个是体育教学内容的地方性特色严重萎缩。地方性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萎缩,不但使得我国体育教学内容刻板单一,而且把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搁置、遗忘。正是这两个问题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在编制和实施上出现了怪相:小学学习蹲踞式起跑,中学和大学体育课仍然在学习蹲踞式起跑;小学学习单手肩上投篮,中学和大学体育课仍然在学习单手肩上投篮等等,这样的体育教学内容缺少逻辑性,而且低级重复、没有层次。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往往是在显示体育教师的权威,以至有人把体育教师当作“凶神恶煞”。体育教学方法以灌输运动技能为主,忽略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学生运动认知的开发和能力培养,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之中[6]。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灵魂,新颖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如何锻炼比带领学生锻炼更重要。教师要发扬民主,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解疑,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创新思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了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体育教师应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尽量给学生提供宽松、温暖、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才能发挥得更好,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自思考或相互交流学习情况和心得,或讨论某一问题,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开动脑筋[7]。
更新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一是移植和借鉴国外优秀的体育教学内容,包括国外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比如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瑜伽、泰国的泰拳,以及起源于瑞典的定向越野,这些都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独立性、求异性[8];二是通过挖掘和开发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将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创造性地引入课堂。比如在新疆,可以让少数民族儿童自己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游戏。用刀郎舞、柯尔克孜舞、塔吉克舞等陶冶情操,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9]。在云南,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跳竹竿、跳绳、藤球、棕球、丢包、抢花炮、鸭子赛跑、青蛙赛跑、打陀螺、跳大海等;东北满族的珍珠球,不但是满族青少年喜爱的项目,而且它以其独特的比赛方式、激烈灵活的动作技术、互相配合协调的战略战术,深深吸引着其他民族的青少年,因此完全可以把珍珠球编入中学体育教材当中[10]。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把它们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11]。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无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体育教学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准备操、游戏、舞蹈等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交代好注意事项和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编制动作。让学生“掌控”课堂,这就是“自编自演法”[12]。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表达与协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编、创新能力[13]。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绝不能离开想象力的激发与培养。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活跃的一个方面,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激发创造思维。比如我们可以用准确又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其次是利用原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想象。比如在教授标枪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时,可用“满弓”来解释;再如讲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引导学生悟出动作的本质,探求出科学规律。运用技术动作的表象特征来给学生直观的感知,建立动作形象的刺激,让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对动作进行理解[14]。
中学生年龄阶段一般在11岁—18岁之间。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其重要特点。身体素质的增长有其特定的敏感时段,心理素质的形成也有其独特的萌芽性。我们在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对此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做到因势利导。比如此时期的学生的身高体重增长较快,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而喜欢从事力不胜任的身体练习和比赛。那么,教师必须注意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维持他们的体育参与兴趣,可引导他们参加多种负荷适宜而动作较快的慢跑、打球、体操、武术、户外等运动项目。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没有完全定型,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激发和培养的他们创新思维的归纳抽象能力。
创新思维的生发点为问题意识,本质是出新成果、突破思维结构和交互使用多种思维。利用体育教学来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和人才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讲可以从利用和创制体育教学器材、更新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和发展体育教学方法、确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思想等方面着手,以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我国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服好务。
[1]张义生.论创新思维的本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8(4):28-31.
[2]冯胜刚.少数民族村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体育选择[J].体育学刊,2010,17(9):93-96.
[3]殷红.河南省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4,11(6):96-98.
[4]张玲,魏志.制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因素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2):56-58.
[5]毛振明.体育教材排列理论与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44-47.
[6]邱锴,胡海旭,薛雨平,等.体育教学“网络评教”活动的实证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1):61-65.
[7]蒋德龙.目的还是手段:“技术传习之争”考察[J].体育与科学,2013,34(3):30-36.
[8]石晓峰.定向越野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80-82.
[9]彭立群,刘韬,王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62-64.
[10]李全德,赵福.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体育的可行性[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101-104.
[11]栾桂芝.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5):69-71.
[12]刘彦,许嫒.新课标理念下普通高校《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内容重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6):85-89.
[13]张德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99.
[14]杭华彬.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体育意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