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辉,孙卫星,王 彬
(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
为了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夯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我省开展了以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基层建设年活动,这是是我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活动提出将“基层建设年与实施幸福乡村计划结合起来、与创新社会管理结合起来,以此活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活动的首要任务是改善贫困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和全面加强公共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在建构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以研究农村体育活动,构建适宜我国国情的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工程。实施农村体育工程、开展农民群众体育活动是发展我国新时期“三农”事业的一项重要支撑内容,《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此明确提出:“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2]农村公共体育活动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尤其对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群众体育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使之更有效地投入到生产劳动当中,促进生产发展;而且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深入到广大农民的生活之中,可以促进乡风、村风的文明发展。本研究以上述文件精神为选题依据,在河北省开展基层建设年的大背景下,结合体育系统的人力资源优势、实地调研和帮扶工作的开展,进行适合区域性发展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实证研究。
本研究以河北省承德地区省级重点帮扶村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2月至11月期间现场对河北体育学院重点帮扶的承德县石湖村、两益城村两个行政村的体育公共服务状况进行实地考察(由于山区特殊情况,石湖村实际是由9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行政村,两益城村是由10个小自然村组成的一个行政村),从体育组织机构、设施、相关人员、活动等方面入手,通过调查走访帮扶村与未帮扶村的发展来审视实施帮扶后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成效以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应对措施,为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本研究中的调查对象涵盖了村干部、农民、学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等主要常住村民。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依托农村的体育设施,由政府提供给农村的体育公共产品和体育活动的整个服务系统。因此,本次调查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涵盖机构组织建设、场地设施、指导人员、信息供给、活动组织和农民体育活动需求等方面。
2.1.1 相关政策、组织机构的建设与宣传现状
合理的机构设置与相应的政策支持是我们开展群众性活动的重要保障。作为组织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机构,乡镇综合文化工作站是国家设立的最基层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作为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以河北省定州地区为例,在建立乡镇级综合文化站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详细制定了体育文化工作规划、实施方案以及考核标准等,这就为文化站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4]。通过走访了解与查阅帮扶村相关政策文件、村行政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责任职责发现,帮扶村100%设有村妇女委员会兼管村文化活动,但相关责任内的工作规划和分工还没有具体的文字性文件。以村委会各项工作为例,日常维稳与应付各项检查是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内容;通过对帮扶村村民的走访了解,近一半的人不知道本村设有“村文体工作委员会”,对《全民健身计划》《体育法》等政策性文件的态度是“不知道”“不了解”,仅有个别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的回答是“仅止于知道,但并不了解”。由此可知,帮扶村的体育文化工作基本为零。
2.1.2 体育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器材的供给现状
场地设施是开展一定量体育活动的前提物质条件,通过对19个自然村的实地考察走访发现,仅有3个自然村配备了小型的广场、单个简易篮球架和室外乒乓球台,2个自然村配备了小型室内图书室(农家书屋),健身器材等活动性工具的配备基本为零。这与其他有关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2.1.3 体育文化活动组织、活动经费与专业体育人员的配比现状
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形成浓厚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支撑,而体育活动的开展又需要一定量的组织人员和经费作为基础条件。笔者通过对帮扶村村民的实地走访,了解了近三年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级别、主要形式、内容和次数:参加市级及以上级别的群众性集体文体活动次数为0,参加乡及县级的群众性集体文体活动的平均次数为2次,参加村级别群众性集体文体活动的平均次数为2.7次;活动内容以民间扭秧歌、斗彩为主;每次参加活动的经费主要是上级或村委会出资购买一些表演必需品和路费;参加活动的类型多为以兴趣为主的群众性义务表演类活动。一般组织者多数为村妇女主任或村小学老师。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体育硬件设施供给落后与体育指导员缺乏是我国现阶段农村体育工作的两大瓶颈[5]。
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绝大多数群众认同体育健身的观念,“体育锻炼有益身体健康”是村民对体育最质朴的理解。走访发现,自家庭院、田间地头和绕村小路是村民们日常用于锻炼的活动场地,与实际自然村缺乏体育活动场地现状较符;慢跑、走路、做体操和扭秧歌是村民首选的锻炼方式,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下棋是村民较喜爱的体育项目,但因为场地器材的缺乏,仅有少部分人进行具体项目的锻炼。
群体性体育活动和农民体育文化节是村民感到新奇和喜爱的活动,以村小学运动会、乡中小学运动会为例,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围观群众。调查村民对“学校运动会中设立家庭比赛单元”的态度,发现100%的家庭表示“喜欢”“肯定会参加”。分析其原因:一是历史上,承德地区属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混合居住区,游牧民族带来的男女平等、崇尚自然、热爱身体活动的习俗,使得当地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二是承德地处环京津圈的近京津地带,伴随近些年来逐渐增多的大型体育活动和历史上满清皇家体育活动的熏陶,村民对体育活动的耳濡目染使群体性体育活动在这一地区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通过入户走访,一方面在基本了解和掌握群众体育健身锻炼及文化活动需求的基础上,帮扶组以村委会为主,在村体育文化广场中心挂牌成立村文体委员会;以村文体积极分子、大学生村官、村教师、村医生、退伍军人和年轻村民党员为主要对象,组织成立各项目活动小组(协会),协助村文体委员会制定和开展本年度村体育文化月、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培育特色群众文体活动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宣传体育健身知识和体育活动方案,营造村体育文化氛围的同时,继续寻找和培养体育活动骨干分子,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优势,在暑期集中强化体育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体育需求。
工作组入驻3个月后,帮扶村基本实现了各村有协会、各协会有专门负责人、各负责人有针对性的初步计划,在农闲时间帮扶各小组组织开展了小范围文体娱乐活动。工作组入驻6个月后,体育文化广场、体育健身路径工程和基础健身设施器材落实并投入使用,充分利用承德地区的气候条件优势,在7月、8月结合高等体育院校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集中开展各协会活动,并筹划村首届“舞动健康——广场舞表演大赛”。各协会活动时间基本集中在每天下午5∶30—8∶30,对村民(其中村干部23 人、普通村民413人)进行“体育活动与文化娱乐联合开展”的态度调查发现,村干部中有16人、普通村民有276人认为文体活动联合开展的效果较好,文体活动更能娱乐和放松身心;村干部19人、普通村民326 人赞成“天气允许情况下,每周至少一次室外集体活动”;90%以上的村干部、80%以上的村民(尤其是女性村民)“非常期待8月份的广场舞表演大赛”。经两个工作组人员统计,7月15日—31日,共有3 976人次参与每晚的文体活动;参加“广场舞大赛”的人数,两益城村有183 人,石湖村有169 人。截至2013年8月31日,两个帮扶村共成立9 个文体协会,其中篮球协会2 个、乒乓球协会2 个、秧歌舞协会2 个、广场舞协会1个、老年乐协会1个、象棋协会1 个;体育文化广场放映电影4次,共8场。
实践中,农村体育工作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为了保持和发展帮扶成果,进一步建设新农村体育文化,工作组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开展可持续发展计划:第一,大力宣传《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为帮扶村量身定制的《村体育文化工作条例》,使健身观念深入百姓心中,发挥村民自觉参与锻炼的能动性和监管监督力量。第二,将政策制度落实到村年度考核工作中。访谈中了解到,承德地区乡镇级单位都有主管体育与文化工作的机构和负责人,以基层建设年为背景的各级考核工作中,特色帮扶项目的后续实施工作作为被帮扶村近一段时期考核工作的重点;同时,将责任落实到人,专人负责各协会建设和场地设施维护修缮,并配备专项资金。第三,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活动人力资源,以村主任、大学生村官、村医生、村体育教师和文体积极分子为主,在帮扶期间重点提高他们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技能,挖掘他们在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潜能,保证文体活动的开展效果;同时,结合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定期为村民集中提供体育特色服务,持续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建设。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一项工作得以贯彻实施的保障。实施体育公共服务也必须健全相关的体育文化组织机构。以我国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为例,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得之所以有声有色,与其建立了有效的机构密不可分[6]。以本研究为例,帮扶组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了解县及乡一级相关体育文化机构,参照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较好的示范区,以帮扶村行政村为单位成立村文体委员会,全面负责行政村辖属自然村体育活动的规划与开展;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负责人为行政村村支部书记、村长、村妇女主任以及各自然村村小组长,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全年和季度群众文体活动和相关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规划,并提交乡一级相关组织部门审批备案,以保证帮扶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后续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关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体育经费短缺是影响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一个关键因素;经费来源单一、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在此次基层帮扶活动中,帮扶组主要采取“广开筹资渠道,吸纳社会多方资金参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体育良性发展”的办法[2],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一期主要经费来源,帮扶组负责公关联系后续二期、三期帮扶资金;帮扶组多渠道联系相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通过体育彩票公益金赞助、社会团体赞助和帮扶组归属单位帮扶等形式,为帮扶村筹集文体活动基础条件建设资金。帮扶组为两个行政村修建的可容纳200人左右的水泥硬化体育文化广场,及内配标准篮球场和篮球架、一张乒乓球台、若干体育健身路径等工程设施的资金来源均是二、三期社会筹资。
体育文化氛围的培育主要依靠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近些年,承德地区顺承京津冀休闲健身圈建设迅速发展起来的“离宫”文化,为帮扶组建设特色体育活动提供了基础。结合山区农村生活特点和传统习俗,帮扶组将体育与文化娱乐活动进行整合。以此次调研为例,工作组通过实地走访19个自然村,了解了当地有特色的传统文体娱乐项目,包括篮球(13个)、乒乓球(11个)、秧歌类(9个)、羽毛球(2 个)、舞 龙 类(1 个)、地 方 戏(1 个)和其他(1个)。本着关注大众人群、考虑弱势群体和突出特色的原则,成立篮球协会、老年体育协会、健康妈妈协会、活力健身协会和棋牌协会等组织,在体育文化活动广场建成后开展“挑杏手”大赛受到村民的欢迎;同时农村体育活动注重结合当地学校运动会,安排家庭类体育娱乐项目,创造了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形式。
高校资源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资源,如何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知名度和社会竞争力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次特色帮扶中,河北体育学院帮扶组以“教书育人、服务社会”为宗旨,将高校特色资源帮扶计划安排在暑期进行,充分利用学校的时间、人力和知识资源优势,集中对2个行政村进行共14天的特色帮扶,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体育活动器材、体质监测服务、体育损伤防护与治疗、体育活动指导、科学体育锻炼知识及相关体育政策文件的讲解与宣传。
体育强国目标是中华民华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强盛的首要条件是国民体质健康。我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是进一步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以基层建设年为契机,通过实证探讨了高等体育院校特色资源参与新农村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的形式。建议我国在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发挥多方联动的效果,寻找适合不同地域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策略和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应有的作用。
[1]中共河北省委关于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意见[EB/OL].(2013-02-05)[2013-04-23].http://hebei.hebnews.cn/2013-02/05/content_3079950.htm.
[2]王小娟,郁俊,罗华敏,等.新农村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形式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69-80.
[3]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Z].发改社会[2007]2427 号,2007-09-17.
[4]高峰松,杨学勤,李亚龙,等.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体育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5):46-49.
[5]谭震皖.“三集中”背景下乡村体育文化发展调查:以江阴市新桥镇为个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4):325-329.
[6]徐家林.体育强国目标下弱势群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困境与建议[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6):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