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县第二中学
谈高考作文中审题立意策略
肇州县第二中学尹雪华
近几年来新课标卷新材料作文异军突起,新材料作文只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考生自己提炼。因而,审题立意是决定高考作文成败的关键。材料作文的审题最主要的是审准材料的内涵。如何审准材料?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如果材料由几段构成,可先概括每段的段意,然后找出核心话题。对复合性的材料尤其要把握其共性。
例一: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里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外国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材料选自必修五教材)
第一段可概括为: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
第二段可概括为: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由此可得出的核心话题为:“助人与回报”或“助人该不该获取回报”。
例二:(2009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复合性的材料作文,三个人物的事迹都有相似性,找出共性,也就抓住了主要信息。具体来说,三个故事都包含“遭遇危机”“发现机遇”“把握机遇”“不断探索”“取得成功”这几个方面的要素。因此,下列话题都应是符合题意的,“优势与劣势”“危机与机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处处有学问”“做生活的有心人”“细节决定成败”“做事贵在坚持”“执著才能成功”等。但如果只谈“发现”“细节”“创新”“坚持”,这对材料的理解似乎又不十分全面,最好能兼顾到至少两个主要方面的要素。如“善于发现更要善于坚持”“做机遇的有心人”“化危机为机遇”等。
命题倾向就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写成什么样的文章的意愿,“关键词”就是暗示这种意愿的重要语句。
例三:(2008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好心的游客”出现了两次,而且意味深长,“好心”却做了糊涂事,给小海龟带来了灭顶之灾,这是为什么?“错误的信息”是直接评论的语句,小海龟得到的是错误的信息,显然是“好心的游客”做错了。从“游客”的角度看,“好心的”和“错误的信息”都是关键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游客帮助小海龟的善举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从“老鹰”的角度看,“等待时机”显然是关键词,这是老鹰获得成功重要因素,这里面包含了“冷静观察”“引而不发”“坚持不懈”“果断出击”等含义。
例四: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畅销书。书中有这样几句话:谁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经常闻一闻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本材料选自必修五教材)
不难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放弃”“发现”“变化”,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学会发现,学会放弃。
有情节的材料中,往往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审题时我们可以循着故事的“结果”反问“为什么?”,就可找到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
例五: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他们弄走了,因为他们并不是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和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本材料选自必修五教材)
这就是一个情节相对完整的故事,故事的“结果”是母亲领着我们把农场里的石块“弄走了”,“弄走”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并不是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弄走?因为“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在事实面前,父亲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很简单,父亲只凭主观臆断,没有身体力行。从“结果”出发,不断追问,最终找到了原因。这个材料适用的话题可以为:“凡事不能想当然”“只有做了才知道”“想与做”“贵在实践”等。
再如例三,寓言的“结果”是海龟遭到了莫大的伤害,这是为什么?原因有三,小海龟自身的原因,老鹰的原因,游客的原因。而“好心的游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游客错在哪里?游客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自然法则,违背了自然规律。这样就一层层地挖掘出了材料的主旨。
“要求”指的是“材料”下面的说明性文字。这些文字是我们审题的重要依据,必须认真研读,认真分析每一句话的内涵。
例六:(2006年高考全国Ⅱ卷)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为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03年是18.3%。
请你根据材料选择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这里最须注意的信息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材料”;一是“选择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根据材料”是说文章的话题出自材料,所以,文章中最好有材料的影子。或文章的开头使用材料,或文章的主体运用材料,或文章的结尾扣住材料,避免有“套作”之嫌。材料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传统阅读方式读书的人正在减少,一是现代的网上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多。所谓“选择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是说既可以写“传统的阅读方式”,写这种阅读方式的优缺点、历史贡献以及读书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也可以写现代的“网上阅读”,写这种阅读方式的优缺点、发展趋势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两次出现“一个”是说最好只写一个方面。
再如例三,小海龟遭受灾难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小海龟自身、老鹰和游客。“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是可以写这三个原因中的一个,当然,最好写最主要的原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主要包含了几个信息:1.作文话题出自“材料”;2.文章的内容必须体现“材料”的寓意;3.不一定使用材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则要求考生不能将写过的文章改头换面,移花接木,更不能抄袭一篇现成的文章。
再如例二,“选准角度”并非“选择角度”,也不同于“全面理解材料或选择一个侧面”,关键是“选准”。
总之,审题应力求做到全面准确,立意要力求新颖深刻。全面就是要挖掘作文题材料中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找出切入点;新材料作文往往具有立意多向性特点,而多个立意角度中究竟哪一种立意与材料的本意最为切近,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做这方面的训练,要求学生依据自身知识积淀和材料占有的实际情况,从中遴选,最终确定最适合自己表达的立意角度。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