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妍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7)
英语课堂教学的“新世界”
——对“新世界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分析与评价
赵妍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7)
以相关教材评价理论为依据,结合本校大学英语的课程特点及自身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和方法、教材设计和组织方式、教材内容和知识技能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对“新世界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进行分析评价。
大学英语;教材评价;新世界
教材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包括主导教学方向、保证教学质量、开阔教学思路、维护教学秩序等,其作用可谓举足轻重,所以选择一套合适的教材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来说尤为关键。近些年来,大学英语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版本众多、令人目不暇接。孰优孰劣,究竟哪一个版本更适合哪一个、或者是哪一类高校和哪一类学生,就成为一个看似不显眼,实则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以Cunningsworth教材评价理论为基础,结合本校大学英语的课程特点以及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我院艺体类学生使用过的“新世界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8.以下简称《新世界》)进行学习、分析和评价。
早在1984年,Cunningsworth(1984)就提出了教材评价的重要原则,即:(1)教材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2)要清楚学习语言的目的,并依此选择那些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语言的教材;(3)牢记学生的学习需求;(4)考虑语言、学习过程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到90年代,Cunningsworth(1995)又从八个方面提出了教材评价清单,即:(1)aims and approaches;(2)design and organization;(3)language content;(4)skills;(5)topics;(6)methodology;(7)teacher’sbooks;(8)practical considerations。这一标准被许多学者广泛引用。
(一)《新世界》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教材必须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紧密相关,保持一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2007)(以下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新世界》在总序中说明了该套教材是以广大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为基础,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并充分体现《要求》所提倡的教学原则、内容和方法。教材选材新颖、内容丰富、理念先进、体系完备,是一套集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特色鲜明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因此,《新世界》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新世界》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力求做到使学习者想学、会学、乐学。教材无处不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如:《读写教程》每个单元导入中的一些小测试和讨论题巧妙地引导了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入主题;又如:Text A后的阅读理解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以快速阅读的形式自主完成,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规定时间,学生自己计时。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再如:《视听说教程》的Communication Strategy,通过提供真实语料和某一交际功能必须的语言手段,创造真实场景,要求学生通过两人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完成所需的交际功能,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发展交际技巧和策略的目的。正如前面所述,我院《新世界》的使用对象是艺体类本科生。这类大学生大都属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个性鲜明、情感细腻,喜爱活跃的课堂氛围。《新世界》丰富的种种活动设计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新世界》将听、说、读、写、译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激发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语言教学。
(二)《新世界》与教材的设计和组织方式
《新世界》教材体系较为完善,包括《读写教程》、《视听说教程》和《阅读教程》。每个系列均包括四个分册,供大学基础阶段使用。各系列教材自成系统,相对独立。同时,三个系列相互补充,彼此关联,配合起来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以《读写教程》为例,每册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如下板块构成:Lead-in;Reading and Speaking;Text A and Text B; Language Enhancement;Writing和Fun Time。从导入到阅读然后练习巩固最后写作训练,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由语言输入到输出,先学习再应用。
在高校目前使用了其中的《读写教程》和《视听说教程》。就《读写教程》而言,导入部分以各种生动的形式为每个单元提供了一项与本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的课堂活动,以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尤其是一些小问题、小测试富含知识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核心文章阅读包括A和B两篇。A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词汇、语句、段落及篇章等各个层面的知识和应用。B篇则是围绕同一话题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对A篇学习的一种巩固。这个板块在教师用书中不仅提供了背景知识介绍、重点词汇和句子解释,还提供了文章结构分析,方便教师参考,更有助于学生夯实语言基本功,了解西方文化;练习部分内容涵盖全面,词汇、语法和翻译训练一应俱全。练习的设计用心良苦,在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接轨的同时(如:每篇Text A的课后练习都包含快速阅读的题型;Text B后则有新型的阅读理解题即15选10的题型。),减少了语言学习的枯燥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了四六级考试的解题经验(尽管笔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刚刚进行了改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之前使用这套教材的学生确实从中有所受益),一举两得。此外,每个单元的语法练习对于英语语法知识欠缺的艺体类大学生来说可谓雪中送炭、弥足珍贵。
《视听说教程》配有精美插图,将视觉感受与“听说”训练相结合,弥补了盲听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了培养听力基础较为薄弱的艺体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可能性,有利于改善艺体生“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状况。
(三)《新世界》与教材内容和知识技能
教材的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语言类课程的教材,它既要传达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传播相应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新世界》是在美国著名教育出版公司麦格劳-希尔公司2008年推出的Hemispheres系列教材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体裁新颖,语言生动。教材在确保学生接收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的同时,独辟蹊径,注重用地道的英语表达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身边事物的能力。
《新世界》每个单元所选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渗透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人文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如,《阅读教程》第三册第二单元谈论了Relating这个话题,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手机、电脑几乎占据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大部分,这些先进的数字化工具一方面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却疏远了人们之间的关系。Relating这个话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对身边的亲情、友情等产生深刻思考。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另外,该套教材在语言内容的层面上也是经得起推敲的,语法、词汇、语音以及篇章分析分布在教材的不同板块,阐释或注解详细清晰并且配有练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在授课过程中做出相应选择。
《新世界》在本校的使用对象是艺体类本科生,这让笔者注意到该套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虽然涉及了广泛的领域,但是对于艺术这一领域提及甚少,这对于注重素质教育的标准似乎显得有些缺憾。此外,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材毕竟属于语言类教材,选材内容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应当考虑语言的经典性。经典的文章往往更加具有语言代表性,也更能体现目标语的魅力。而该套教材在经典文章的选择上似乎略显不足。在可能的修订版中,不知能否针对以上建议适当增加这些方面的内容。
(四)《新世界》的操作性问题
除学生用书外,《新世界》还配有教师用书、助学光盘、电子课件等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立体化英语教学平台。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这套教材的操作性较强,尤其是教师用书排版合理,考虑周到,让教师使用起来较为得心应手。电子课件内容详细,设计美观,使用较为方便。而且完全符合教育部的“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2007)的要求。不过,经过笔者及同事近两年的使用,发现还存在一些小问题,如:电子课件的内容不够直观、生动(建议多一些video clips作为背景知识介绍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设计制作不够精细(如某些链接不到位);没有配套的练习册等。期待在以后版本中能更加完善。
《新世界》我们已经使用将近两个学年。从任课教师的角度看,《新世界》是一套集基础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将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既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传播西方文化,题材广泛、语言地道生动的英语教材,尽管存在一些小缺陷,但比起它的诸多优点可算沧海一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新世界》让学生,特别是基础相对薄弱的艺体类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有所提高,注意力较前更加集中、课后自主学习的自信度亦有提高。所以,总体而言,《新世界》是一套特色鲜明的、优秀的大学英语教材,理应受到师生的喜爱。
[1]Cunningsworth,A.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M].Heinemann,1984.
[2]Cunningsworth,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Oxford:Heinemann,1995.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