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芳
数据显示2012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为19.75%,较2000年西部大开发之初仅增长2.96%。对外贸易额占全国比重不到2%,引进外资比例不超过5%,与西部大开发初期的比重仍然相差无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攻坚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成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第二季”的关键引擎,西部大开发进入了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21世纪中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战略,涉及了西部地区产业、贸易、金融、旅游、交通等多个领域,为不具备沿海、沿江地理优势的西部区域,提供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循环的重要契机。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西部经济将会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更大提升和发展。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重要推动力的金融业,如何把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呢?前提是认清形势,正视困难。
发挥互补性是指,长期以来由于区位条件、出口导向型经济、基础设施、国策定位、体制惯性等诸多原因,我国东部与西部一直分别扮演着生产主导者与资源供给者的角色,西部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新丝绸经济带建设的进展,两个互补性正在成为引领我国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抓手:一是我国西部与中亚各国在地域特点、资源禀赋、经济结构、文化特色、生活方式上的互补性;二是我国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在能源、交通、电信、农业、化工、纺织、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的互补性。对外与对内的互补,迫切需要金融业融入其中,从而抓住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快国际化难得的机遇,为我国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发挥特殊性功能是指,面对当前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步调不一、全球对外贸易投资结构面临深刻调整、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发展正在加快步伐的形势,特别需要金融业改革创新发挥其特殊性功能:包括跨时间、跨地域聚集资金、资源;促进产业、产品、企业结构深度调整;发现赋予、创造价值、培育优秀企业家等杠杆作用,使资金、资源最大限度、最大效益的流动起来。总而言之西部区域要转变角色,成为我国经济“第二季”发展的领头羊,必须依托于金融的强大支撑。
从新一轮经济趋势分析,企业跨区域、跨国界发展,需要商业银行满足其“走出去”四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是境外融资的需求,企业进行跨国发展初期,受限于其在东道国信用基础尚不具备等因素影响,较难满足融资需求;第二是境内外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跨国公司为降低海外公司的运营成本,多数业务运作以及资金安排均在国内进行,要求银行拓展国际业务,同时满足其境内与境外金融服务的需求;第三是跨境资金调剂的需求,为提高外汇资金的利用率,实现境内外外汇资金的统一管理,需要借助于境内与境外一体化平台,实现境内外外汇资金余缺调剂;第四是投资银行的需求,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以重组、并购为核心的财务顾问需求将不断涌现。我国目前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等。其中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投资与财富管理的主力军,与券商、信托等其他机构相比更具有商誉品牌、人力资源、产品信息、服务创新等优势,在我国经济跨区域、跨国界发展进程中,将迎来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大的发展空间。
丝绸之路经济带本质是贸易合作,其商品流通、价值体现和外在表现就是货币金融,离不开融资、汇兑、结算、计价、套期保值等金融服务。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金融业抢抓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探索建立金融创新与贸易投融资便利化联动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扩大本币结算规模和范围,完善结算机制,打通我国与沿丝绸之路各国金融环节,加快实现经常项目下和资本项目下本币兑换和结算。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业应当增强服务西部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机构布局、资源分配、信息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对西部地区予以更高的关注。优化服务和风险机制、利率定价机制、激励考核机制、产品创新机制和内控管理流程,加快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步伐,不断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安全稳健运行。
目前我国西部区域的金融业构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政策性金融、股份制中小银行、外资金融、民间金融机构发展不足。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占据主导地位,其运行机制对金融业乃至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采取的是总、分行制,实行授权授信管理。除了中国农业银行的辖属县级支行具有小额贷款、低风险贷款的审批权限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仅保留了县域分支机构,并不具备信贷审批权,层层向上报批的审贷程序降低了融资效率。近年来不同经济主体存入金融机构的存款虽然保持了大幅增加,但资金并未能用于投资当地的开发与建设,而是通过银行机构一级法人的渠道“虹吸”作用,流向了经济发达、效益领先的地区。致使西部区域存贷差不断扩大,金融运行呈现出“系统内循环、系统外输出”的特征。
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是金融业通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举的模式,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股市场、证券交易中心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部仍以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为主,大部分银行除常规业务外,在信贷审批和产品创新上的权限极为有限;证券、保险行业与政府、银行以及企业的有效协作机制尚未建立(或并未投入运作),特别是西部证券市场债券发行功能极为不足,缺乏信托、融资租赁以及财务公司等投融资金融机构,融资结构不平衡问题较为普遍。
近年来虽然西部地区外向型企业不断增加,但金融服务外向型经济的能力却难以跟进。由于西部难以吸引高素质金融人才,又缺乏培养金融人才的能力,服务外向型经济能力不强的矛盾日渐突出。金融从业人员普遍对涉外金融服务和外汇产品不熟悉,难以有效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和国家新的政策法规、抵御市场风险。伴随着西部外向型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队伍人才不足,制约了金融资源向西部转移,金融服务外向型经济水平处于下降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部企业走出国门,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中,他们的资金需求日趋增加,规避汇率风险、资金保值增值的愿望也更为强烈。“走出去”的企业不仅需要银行提供经营所需的信贷支持,还需要在资金结算、汇率避险、并购贷款、资本运作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但是,西部涉外金融服务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需要。总体看西部金融存在机制不活、功能不全、制度创新、工具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对存贷款新方式、新产品及涉外金融服务研究不足,影响了金融服务西部开放发展的进程。
链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亚为腹地,东接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连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覆盖30多亿人口,辐射40 多个国家,被认为是“世界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2012年,我国与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贸易总额达5495 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2%。我国打通向西开放的经济通道,对提升西部整体地位和经济水平意义重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主要指导战略,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的开发机遇,西部大开发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为西部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助力西部地区成长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所经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市)区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一旦得以充分发挥,西北地区就能通过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