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权金融视野下的新经济新金融

2014-04-07 15:23吴精卫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带金融经济

吴精卫

2013年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个重大全面的发展战略,其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世界格局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按预期设想,我国和各中亚国家将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大合作。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去年来学界与业界正在探讨的“陆权金融”概念与实务,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陆权金融”突出的是对物流和信息流体系的基础建设,重点包括以高铁为代表的物流体系建设和以互联互通为代表的信息传输与服务能力建设。从而实现构建亚太地区“互联互通”的开放格局。通过开拓“陆权金融”领域,把西部以往戍边国防的重镇,转型为经济、金融、贸易开放的前沿。通过培育“陆权金融”中心城市,形成资本与资金的洼地效应。把中亚乃至中东的资本和公司都吸引过来上市交易,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建立起一条新的陆上金融之路。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事关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事关中国能否拥有坚实的金融战略纵深,需要切实用心地把产业链做实;需要西部乃至中亚国家把新型城镇化做实;需要长远布局,精心谋划,以小切口撬动大发展。除了在经济上做好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以外,积极更新金融理念,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标 牵引人民币国际化突围

第一,通过新丝绸之路“走出去”与“走进来”,需要陆权金融。

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我国各级政府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金融支持,应该以支持内陆金融为着力点,支持民间跨境贸易和产业融合,通过金融业掌控内陆经济现代化进程,从而实现跨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我们探索建立“陆权金融”理论体系,就是试图从中国乃至欧亚大陆经济发展的规律出发,探寻出一条适合转轨经济的金融发展之路。与此同时,相应的贸易一体化整合,将带动区域的新型城镇化,促进相关金融需求的流动性溢价,激发区域的整体财富效应。目前在我国西部城市,普遍存在着金融业态的“三元服务结构”,即国有商业银行、区域商业银行和草根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造成了服务对象被人为划分,国有企业得到金融资源倾斜,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培育民间金融机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的最佳路径。越是金融服务不足的地区,民间金融需求越是旺盛。在管控风险方面小贷公司、投资公司、典当公司的草根老板,自有一套规避风险保持收益的经营之道。相对于中亚地区相对不开放的经济结构,我国应该支持、补贴哪种金融机构走出去?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草根的、民间的、最能适应西部内陆经济的金融机构去中亚,提供区域的贸易融资服务和人民币跨境服务。

单纯的“金元外交”在中亚已经被证实行不通,资本逐利的特性决定了自上而下的资金注入,并不能解决丝绸之路沿途中亚国家发展的持续力问题。有鉴于此在引进消化陆权金融需要我们迈出有两步:一步是我国金融当局可以做的是尽快建立西部地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跨区域的股权交易市场,帮助西部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蜕变,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竞争力的经济细胞。另一步是中央政府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转移支付,应该更多地倾斜于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中小企业,包括倾斜于今后到中国西部挂牌交易的中亚各国企业。如果中国建设成为欧亚大陆的陆权金融中心,中亚各国企业选择来挂牌融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第二,人民币面临国际化的机遇,需要借力于陆权金融。

中国经济转型的本质,就是要把低附加值、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工业制造,升级成为高附加值、环保节约型的产业经济结构。而面向大海开放的“海权金融”路径依赖,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基本逻辑依赖于我国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人民币国际化的贸易需求,曾经一直建立在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基础上。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缺少现代金融机构服务体系的人民币,必然会出现贬值的压力,因而国际化进程就有可能会突然中止。当前,一方面中国与中亚各国都需要在区域战略层面,共同建设多层次市场化投融资体系。另一方面金融一体化将刺激大量跨境货币交易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内生动力。深植于区域一体化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有力的支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突围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遵循“陆权金融”对内与对外同步开放的原则,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形成我国跨区域、跨国家层面的市场化、多层次投融资体系,随着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一体化整合,以“世界经济大走廊”和“轴心线”为分布特色的区域贸易中心,将带动区域内各国家、各级城市进入城镇化阶段。“陆权金融”的流动性溢价,将得益于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土地资产升值,进而带动实现整体的财富效应。

作为拥有3.8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目前人民币的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其真正需要的是深植于实体经济,从而自发形成的金融需求。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代化进程,将验证“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给了人民币国际化最大的动力。展望未来,人民币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财富分配的重要手段,人民币将会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重要的战略筹码。

自问 中国能够开出商品清单

如果我们还是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眼光停留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对利用开发中亚地区富饶油气资源,只是简单地通过商业合同去进行购买,那么即便是通过争取形成了公平的价格机制,也会在长期战略方向埋下巨大的隐患。任何具有战略性的方案,既需要不走寻常路的跳跃式思维,也需要脚踏实地从国情出发避免盲目竞争。最近中央层面的统计与研究机构发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出现了产业投资重复的风险。如何避免本轮经济升级重蹈以往一哄而上转型失败的覆辙?如何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真正带动形成内陆开放的大格局?——必须清醒认识欧亚大陆的经济融合,根本是我国和沿线国家的商品交换,应该是一个经济学比较优势的互补过程。因此西部各省与参与投资的企业首先要自问的是,我有什么特色商品值得输出?什么才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流中“中国制造”的品牌?笔者认为有三个层面的中国商品清单应该在“陆权金融”支持方案中予以明确:

第一,面向欧美出口的“中国制造”商品清单。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产能雄踞世界之巅,物美价廉的MAIDINGCHINA正在扩大占领欧美各大购物中心与超级市场,“中国制造”是出口欧美商品清单的必然之选。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日渐成熟,交通建设企业与西部各省都将通过欧亚大陆桥的基础设施投资规划,逐步向欧美国家展示人流、物流体系的建设方面的“中国制造”,这无疑将进一步坚定内陆经济走廊建设的方向。

第二,面向中亚国家的“中国服务”商品清单。

在以东南沿海为主的国际贸易清单上,中国是一个从欧美发达地区进口服务的国家,是我国上海自贸区开放“负面清单”中争论较多的领域。在面向欧亚大陆内部的开放过程中,“中国服务”的出口潜力巨大——无论是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的输出,还是更加现代化、更加包容的文化教育服务,都会受到中亚国家欢迎。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和文化输出,是更高层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使命。作为传统的陆权国家,“和谐共生的人文主义关怀”是中国文化的外交名片,是中国向西扩展中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冲突中的最佳价值观展示。

第三,面向欧亚各国的“中国金融”服务。

现代金融一旦摆脱了金本位的束缚,货币的意义就不再是简单的等价交换物,而是以国家信用为背景的商品服务。正如中国推进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业的思路要遵循和谐共生的思维,金融业的内陆开放也要遵循“陆权金融”的理论,结合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金融”服务,由政府主导,其拓展路径是依靠自发形成的利率市场化。贸易的多样化将带来金融服务多样化。对中国来说海上出路和通道的重要性依然致命,非洲和东南亚的中产阶级消费增长,对中国依然具有吸引力。

政府 应如何有所作为

丝绸之路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但片面的资金注入并不能解决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这一现象曾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有过体现,中央对西部的资金投入,有的就是因为没有与当地金融体系“接地气”,最后变相溜回了东南沿海。我国政府应该做的是构建西部、进而延展到欧亚大陆的金融交易市场,制定交易规则、维护交易秩序、确保交易公平。拟应由政府主导建立的欧亚大陆金融市场,其交易内容不仅包括小企业的股份转让,即俗称的“四板”股票交易所,还应该包括大宗商品的集中交易买卖,以及草根金融机构的再融资衍生产品。中央政府对西部的转移支付,应该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补贴,落实给市场经济的实体,而不是由地方政府去按计划单向投资。

重庆政府牵手贸易与金融的做法值得借鉴,地处西南内陆的重庆渝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通过有关部门联系榨菜产业链上下交易方,建议银行创新结算产品,有效结合投资、投机和采购生产等需求,实现了榨菜年集中交易额超过百亿元。其市场博弈后的基准价格,不仅稳定了榨菜市场、熨平了气候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价格波动,而且促进了相关产业金融风险的释放。如果西部各省的商品交易能够在金融业的扶持下,都做成互联互通的交易平台,形成区域基准价格,就是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如果慕名而来的中亚各国中小企业,都能在中国的陆权金融中心交易所登记、托管、挂牌、交易,得到合理优惠的融资,何愁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不来持续健康的发展热潮呢?

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在于做实产业链、推进城镇化,实现西部区域的共同发展。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显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离不开政府有针对性的引导金融服务,有效途径是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目前中亚国家的金融服务还有着很大的空间。需要推动民间跨境贸易与产业融合,培育壮大对外金融,加快实现大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家已经确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发展方向,将从宏观的层面促进我国西进与中亚各国共同开发亚欧大市场,东出与东南亚各国发展广泛的贸易关系。两路建设将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内各省经济建设加速向西部融入的步伐进一步提速。然而即便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金融服务也滞后于市场需求,西部地区的金融服务更是显著不足,不少县、市根本没有足够的银行分支机构入驻。西部省区各级政府有义务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金融服务市场的功能,为实现西部发展“弯道超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链接:海权金融的背景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的“海权论”。他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认为以贸易(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海权既包括海上军事力量,也包括非军事力量,即以海外贸易为核心,与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陆权金融”是对海权金融的补充。在高度重视“海权金融”的同时,中国必须开拓新的“陆权金融”之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权金融”最重要的是对信息和物流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以高铁为代表的物流体系和以互联互通为主的信息传输与服务能力建设。构建亚太地区“互联互通”的开放格局,开拓“陆权金融”的领域,把西部以往的边防重镇,转型为新时代的经济、金融、贸易开放前沿。通过培育“陆权金融”中心,形成资本与资金的洼地效应,把中亚乃至中东的公司和资本都吸引过来上市交易,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建立一条新的陆上金融之路。

猜你喜欢
经济带金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P2P金融解读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