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路径探究

2014-04-07 15:19钱胜军
关键词:思政精神高职

钱胜军,徐 娟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2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说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遵循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而这种精神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就其实质而言,中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历史传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演绎,包含了公民个人应该具备的爱国、仁义、谦和、互助、创新、进取等深刻的理性内涵和素质修养。有素质、有能力、有理想、有信念是中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要求,也是高职大学生具有的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中国精神的培养必须立足于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实际,遵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路径,真正将当代高职大学生培养成成全面发展的有为青年。

一、提高理论素养,夯实民族精神的理性之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涵括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核,而高职大学生具备这种精神内核的基础是必须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对中国道路的深刻认同。承担这一育人职责和任务的,是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干部及其他服务人员在内的所有高职院校教职员工。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总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包含了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在育人功能上发挥教学、管理、服务的综合育人效应,在育人路径上发挥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在课内外教学、党团社学生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沁入大学生的头脑,植入大学生的骨髓,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正确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科学选择以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目的思政课理论教育渠道,以及有效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政治教化功能,是培养高职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关键,也是养成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

高职大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对事物的理性思维能力颇多不足,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新事物的参与热情和悟性较高。校内各环节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学生关心的事件切入,以学生易掌握的方法组织。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不能片面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只会适得其反,而应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话题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理论探究和问题调研中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文献阅读、调研考察、实地体验等,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服务人员等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与思政课教师的相互沟通,保持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相互衔接,关注过程,重视细节,引导学生在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全程地感受学习、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信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成才的实际需要,要全面介入和指导学生的生涯规划,从中引入中国道路、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思考。在教育载体的选择上,要注重方向性和多元性的统一,用旗帜鲜明、导向正确、主题健康、意义重大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人,用丰富多样、趣味浓厚的党团社教育实践活动吸引人,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思维和价值信仰,进而通过各方协力,促使学生在理论熏陶中自觉树立爱国之心,在理性思维中自觉激发报国之情。

二、加强社会实践,铸造时代精神的力量之基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含了能够体现民族气质和反映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以及社会风尚等具体内容。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关键就是要有敢于践履、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善于探索、创新实践的行为能力,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责任态度,积极进取、自强自信的精神面貌。这是高职大学生具备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时代精神对高职大学生的根本要求主要反映在两点,一是高职大学生应具备“有所作为”的知识和能力,二是高职大学生应具备“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格精神和责任气质。在实践中磨砺高职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精神气质,是铸造大学生时代精神的有效路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要多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通过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零距离感受时代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改革创新带来的文明成果。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发挥专业课教师以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专业实训和职业实践中的作用,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社会实践的知识,具备职业实践的能力,并在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中树立精神气魄和责任意识。

高职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职业能力的欲望较高。学校在考虑人才培养的路径时,应充分地结合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行业优势,将时代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各类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在体验性、调研性、考察性、公益性等社会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创新和指导实践活动的主题意义、实施过程、方案部署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矫正活动方向、确立活动主题、遴选活动方案、引导活动实施、总结活动效果,树立和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理性认知。在实训性、见习性、职业性等社会实践中,专业课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并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其他教育力量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具体的岗位观摩、见习体验、实训锻炼和就业指导,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感受职业意义、感受社会现实,培养和树立学生的道德操守和理想责任。政府、行业和学校层面也要发挥良好作用,要建立合作育人的平台和运行机制,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行业要提供实践平台,学校要跟控育人质量,各方协调发力,通过引领社会风尚、优化育人环境、激励创新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信仰、良好的行为规范、进步的社会理想和时代精神。

三、引导信仰之旅,激发中国精神的信念之源

信仰之旅是学生将正确的价值信仰融入学习、生活和各类实践的人生实践过程,其核心是知行合一。中国精神的养成最终需要依靠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的信仰之旅,并在人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进取奋发、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信念。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接力,共同给力,是培养当代青年中国精神的有效方式。就高职院校而言,学校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新学生评价、增加社会考核权重等,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促使学生产生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事业情感,磨砺学生直面现实、奋发进取的坚强意志。从这一层意义上考虑,有效的学生考评同样是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倡导信仰之旅、培养中国精神的有效路径。教育者需要将与培养中国精神相关的内容量化为学生考核的具体要素,通过问卷座谈、调研报告、思想体会、标准考试等方法,综合考查学生的思想素质、理想信念和精神气质。学校也要将中国精神的培养纳入素质考评体系,创建学生评价的统一平台和质量标准,积极引入实训企业、用人单位等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程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和道德规范水平的考察。这一考察结果往往因其具有的全面性、客观性以及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的特点,因而在实际中不仅成为衡量教育教学实效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成为激发学生信念、自觉规范行为、倡导中国精神的有力抓手。

高职大学生纪律意识淡薄,行为规范水平和自律性有待提高。学校在考核学生时应注意到这种特点,要通过学分管理、升留级制度、重修制度等给予学生中国精神的内化以压力,通过榜样示范、典型宣传、奖学金激励、就业推荐等给予学生中国精神的外化以动力。奖先惩后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责任意识、熏陶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渠道,给予实训企业、用人单位等社会力量一定的考核权重,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学生考评中来,并把培养学生中国精神的总体要求同学生在实训见习、职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全面的、科学的、公正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和实训企业、用人单位等要围绕学生中国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加强协调和沟通,建立规范统一的素质评价标准,建设合理有效的素质评价平台,优化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素质评价办法,重点考查学生中国精神的内化程度和外化效果。对学生在综合评价中呈现的负面结果,学校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救济渠道,允许学生“回炉深造”,通过良性、建设性和持续性的救济办法,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中国精神的践履者和现代化事业的可用之才。

四、结语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追求文明进步、迈向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表现出来的磅礴气概和精神气质,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宽广,对全民族、社会、个人在内容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要求,但任何一种精神,终究是通过社会成员个人在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刻,西方国家对华敌视的态度丝毫未有减弱,反倒与我争夺青年一代。对高职大学生这样一个知识基础薄弱、理性思维不强的群体加强中国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对于引领社会信仰、巩固中国事业、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无法估量的政治价值和现实意义。

[1]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737.htm,2013-03-17.

[2]马志刚.中国精神[J/OL].http://www.qstheory.cn/hqwz/wztj/201202/t20120221_139885.htm,2012-02-21.

[3]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39-55.

猜你喜欢
思政精神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拿出精神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