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与现实的跳跃:《布里尔小姐》中人物话语表达的音乐性研究

2014-04-07 15:19欧阳璐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布里皮毛

欧阳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在爱尔兰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暂的一生中,她凭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经文字的雕琢和韵律的配合,使人物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创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短篇小说的疆界。《布里尔小姐》便是她的一篇佳作。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过去式进行叙述,对照布里尔小姐在某星期天的幻想和幻灭状态,以不同话语表达方式,赋予了文本高低起伏的音乐性。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话语,探讨曼斯菲尔德如何用音调的强弱转化表现人物幻想与现实的关系。

一、自由间接思想:苦乐参半的幻想

故事以叙事者对晴朗天气的描述开始,然而,随之闯入读者视线的却是主人公不合时宜的毛皮围领:

She had taken it out of its box that afternoon,shaken out the moth powder,given it a good brush,and rubbed the life back into the dim little eyes. “What has been happening to me?”said the sad little eyes.Oh,how sweet it was to see them snap at her again from the red eiderdown!…But the nose,which was of some black composition,wasn’t at all firm.It must have had a knock,somehow.Never mind–a little dab of black sealing-wax when the time came–when it was absolutely necessary… Little rogue![1](P308)

从叙述者对人物行为的叙述到对布里尔小姐内心独白的呈现,读者几乎无法察觉两者是在何时过渡的。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文段中突出的直接引语 “What has been happening to me?”said the sad little eyes,带有强烈的拟人色彩,是布里尔小姐从皮毛的眼睛中读出的,也是女主人公的想象。她的可悲也正在于此,竟然沦落到与皮毛对话!

通过保留感叹号,破折号和省略号,自由间接思想清晰而形象地勾勒出布里尔小姐的思绪和情感波动,从对皮毛的喜爱转入对毛皮鼻子上小瑕疵的怜惜。同时,感叹词,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如“oh”,“sweet”,“absolutely”则从人物情感方面凸显出她对皮毛所能带来的温暖,甜蜜生活的向往。断续的话语真实地还原了人物思维动向,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勾勒出她与皮毛相依相惜的画面。

保尔·辛普森指出,自由间接引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给人以人物和叙述者同时在说话、思考的印象”[2](P28)。 冈斯特伦则在分析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时提及自由间接引语是一种“移情的工具”[3](P109)。因此,作者和人物在作品中一道表达着她们的情感。布里尔小姐在为“little rogue”的歪鼻子唏嘘之时,作者也同时为主人公的可悲命运哀叹。于是,皮毛成为布里尔小姐的象征,她们都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盒子里,蒙尘并且无声。因此,布里尔小姐的甜蜜幻想隐伏着不完美与不幸。

二、自由间接思想中的直接言语:幻想与现实的模糊边界

布里尔小姐坐在公园中自己的专座上,公园乐队的演奏比上星期更响,更欢快[1](P309)。此时,儿童、成年男女成双成对从她面前经过,交谈却不久留,她只是看着,听着,心理便充斥着满足感。公园的演奏随之达到高潮,比任何时候都更快,更欢乐[1](P310)。布里尔小姐产生了顿悟:自己是正在演出的“actress”。为了确认这一想法,她竟然臆想出自己和一位照顾过的老人的对话场景:

If he’d been dead she mightn’t have noticed for weeks;she wouldn’t have minded.But suddenly he knew he was having the paper read to him by an actress! “An actress!”The old head lifted;two points of light quivered in the old eyes.“An actress-are ye?” And Miss Brill smoothed the newspaper as though it were the manuscript of her part and said gently;“Yes,I have been an actress for a long time.”。[1](P311)

从首句自由间接思想表达中可以看出,布里尔小姐对于照看生病的老人并不情愿。她的幡然醒悟只让自己产生了一种虚假的优越感。由此可以观照,对于更加孤独、脆弱的人,她以冷漠、施舍的态度应对。这种冷漠在人物思想则中折射出人际关系疏离这一现实,为话语呈现染上了讽刺色彩[4](P291)。她寄希望于他人关注自己,又拒绝关心比自己更悲惨的人。更讽刺的是,她得借助连自己都懒得理会的老人确认自己引以为豪的身份。通过叙述者的讽刺口吻,读者可以看到人物思想中的矛盾性。

曼斯菲尔德随后使用三句直接言语,这是文中主人公唯一与人进行的‘对话’。从无声的思想表达到拥有音响效果的直接言语[4](P287),叙述突出了声音的力量,即人与人的参与性交流能为死寂的事物带来生机,垂死老人眼中的光彩便是最好的证明。它将声音辐射到无声的想象中,提高了整个场面在语篇中的音调。然而,直接引语代表纯粹的人物视角和思维,“actress”在直接引语中的三次重复实际是布里尔小姐反复的自我暗示。因此,冷静的读者不会为布里尔小姐所骗,她算不上演员,只是一个孤独的中年妇女在自我安慰罢了。

老人是真实存在的,而这场对话却是虚假的。对于人物,这是个亦真亦幻的梦,对于读者,事实却昭然若揭。从思想到言语表现的滑入技巧的使用突出了布里尔小姐无法区分现实与幻想的混沌状态。这样的状态,在一个疏离、但人人渴望关怀的世界中无法避免。茅塞顿开的布里尔小姐松了一口气,而此时乐队经过短暂的休息正准备进行下一曲的演奏,与人物心理交相辉映。

三、真相过后的间接思想:幻想与现实的距离

乐曲的演奏再次开始,它热烈、明快却泛着淡淡的凄凉[1](P311)。此时,作为氛围烘托的乐曲似乎预示悲伤即将来临。布里尔小姐却认为这出戏里所有的角色,都要开始唱起来了[1](P311)。此时出现了全文唯一一段真实发生的直接引语对话。

“Because of that stupid old thing at the end there?” asked the boy.“Why does she come here at all-who wants her?Why doesn’t she keep her silly old mug at home?”

“It’s her fu-ur which is so funny,” giggled the girl. “It’s exactly like a fried whiting.”[1](P312)

直接引语在通篇的人物思想表达和叙述描写之中尤为突兀,但又恰是这种突兀,极大地提升了直接引语的音响效果。男孩讽刺说出“stupid old”以及“who wants her”;女孩则通过拉长“fu-ur”的音调表现出揶揄,再嘲笑地加上“fried whiting”(作者译:炸鳕鱼条)。这些词如同警钟一般在布里尔小姐耳边回放,与欢快的乐曲抗衡,生生压住了布里尔小姐即将迸发的歌唱。对于读者而言,它拉近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同情之感。

对人物心理的呈现在这段对话后戛然而止,由叙述者报告人物动作,在赋予故事真实性的同时,也提醒读者现实的回归。布里尔小姐扯下毛皮,扔进盒子里。但就在故事即将结束之时,曼斯菲尔德以一句间接引语收尾,“she thought she heard something crying”[1](P312)。 尽管间接思想保留大量人物思想信息,作者干预并不明显[5](P342),但它却过于简短,没有一个形容词,只有“crying”这一字让读者窥见人物心理的冰山一角。“something”表达出布里尔小姐至终不承认是自己在哭泣,或者说,她宁愿选择在内心啜泣。如同那条皮毛围领,她的心将继续困在橱柜里,无法与现实世界连通。对人物思想的遮蔽进一步削弱了思想原本便微弱声音,也再次拉开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

四、结语

纵观整篇小说,曼斯菲尔德使用象征和极富音乐性的背景渲染;在语言表达上,则运用娴熟的话语表达转换技巧对人物身份、性格、内心活动层层剖开,展现了一位孤独女性形象。布里尔小姐是唯一袒露过思想的人物,但从一开始便处于孤立地位,后来仍远离其他人物,包括读者,甚至时而为叙述者嘲讽,缺乏交流的她成为舞台一员的幻想终将破灭。小说的音乐性一方面通过公园中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进行映照,另一方面,则借助不同话语表达方式,调整音响的高低,使整篇小说极富节奏感,跳动于个人与他人联系的幻想和人与人之间冷漠与敌视事实的矛盾之中。正如曼斯菲尔德所说:“我对每一段落的起伏也进行了斟酌。这是为了符合她,在那天,那个特别时刻的她”[6](P139)。因此,她不愧为现代文学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开路之人。

[1]Mansfield,Katherine. “Miss Brill”.Katherine Mansfield:Selected Stories.Ed.D.M.Davi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2]Simpson,Paul.Language,Ideology and Point of View[M].New York:Routledge,1994.

[3]Gunsteren,Julia.Katherine Mansfield and Literary Impressionism[M].Amsterdam:Rodopi,1990.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Leech,N.and M.Short.Style in Fi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杨阳,等,译.曼斯菲尔德书信日记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曼斯菲尔德布里皮毛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国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述评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先看皮毛
短篇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评介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
西西里意面
皮毛工厂斗匪记(上)
皮毛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