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特点分析

2014-04-07 10:22姚正国
关键词:体育产业旅游业旅游

姚正国

(广东培正学院 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830)

一、前言

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颁布施行。这是一部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规范旅游市场的法律。旅游法提出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支持与鼓励各地跨区域旅游线路与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文化、体育、科教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合作。体育旅游不同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也不同于单一的体育休闲式健身运动,它是以体育为内涵,以旅游为载体,体育提供资源,旅游带来市场[1]。近年来,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正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壮大,各省市自治区都在如火如荼地规划设计和打造。体育旅游的发展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新时期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一)宏观层面

1.政府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

2010年中国体育旅游发展论坛于12月18号在海口举行,论坛由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组织委员会主办,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要基点,有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200多名代表参加,25个省市自治区的58个精品项目经专家组评审人选。与会嘉宾还就“体育旅游特色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育旅游国际经验与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等议题进行了讨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传承我国特色文化,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华旅游,同时也有助于发挥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中,体育及相关消遣娱乐在旅游活动中的比重均高于25%。[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协调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会展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与拉动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这充分体现政府对发展体育旅游的高度重视,也为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支持。

2.体育博览会助推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

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旅游局为协调体育与旅游复合经营、融合发展模式,站在“大体育观、大旅游观、大产业观”的高度,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标准搭建的平台[3]。这个平台顺应了市场需求,助推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至今已举办六届。第一届在上海,第二届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届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至第六届在海南海口市举行,以后每年举行一次。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的300多家单位和企业参展,凸显了“体育旅游、健康绿色”的主题。2010~2012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在美丽的椰城——海口市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通过博览会推动了旅游度假、体育健身、户外运动、休闲娱乐等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合作交流、贸易往来、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推动了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随着体育旅游博览会品牌的不断扩大,各省市体育旅游不断升温,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也由展览展示的平面模式,演变为展览、体验、论坛交流等为一体的立体模式。[4]

体育旅游博览会的办展规模、参与人数、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运作模式也在逐步成熟,这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旅游博览会品牌的形成,为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期待的2013第七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国家旅游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体育局、安徽省旅游局、芜湖市人民政府承办。将于2013年11月1日至3日在美丽的半城山半城水——芜湖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次展会融入了中国体育文化是中国体育文化和中国体育旅游两台展会首次联袂亮相。芜湖是一座具有创新活力、独具神韵的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和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在中国社科院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芜湖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位。通过承办这项大型展会,对扩大安徽省及芜湖市影响,提升芜湖城市形象,加快芜湖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因此这台展会也将是安徽芜湖市的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展会。自国家旅游局推出“2001中国体育健身游”,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5年以来,我国体育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国民对体育旅游更加关注。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已成梯度发展趋势,每年增长30%至40%之间,[5]体育旅游市场势必成为我国旅游休闲领域的新亮点。

(二)中观层面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积极促进作用

奥运会期间的旅游具有任何展览、会议、演出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国际形象效应。奥运会从筹备到举办期间,举办国都是国际注目的焦点,其聚焦效应成为举办国经济、文化发展最佳传播载体。有研究表明: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效,将澳大利亚旅游形象品牌效益提前10年。[6]在北京奥运会筹备的七年中,来北京的游客以每年20%的数量增加,到2008年奥运会期间,境外游客(包括港澳台)突破了60万。[6]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及北京的国际知名度,也提升了中国旅游产业水平,推动了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扩大体育旅游的国内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国内旅游者的体育参与意识,给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2.我国体育旅游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接待国际游客将达到1.37亿人次,占世界市场总份额的8%,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7]随着我国国民收入与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也将日益扩大,这将为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旅游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适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经济效益好、容纳就业多的重要产业。因此,我国体育旅游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8]

(三)微观层面

我国区域体育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目前各个省、市、自治区从各自的优势资源出发,将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经济优势产业和重要产业,其中10多个省份将旅游产业定为支柱产业,7个省份将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和先导产业,6个省份将旅游产业作为第三次产业的先导产业和龙头产业,旅游产业正在加快步伐扩大开放态势。例如,北京拥有大量的体育旅游资源。奥运期间所使用的37个大型比赛场馆,其中有32个在北京。京郊的优美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已成为世界人们向往的圣地和首选的游览景点。上海通过优势互补、互利、互动的原则,利用旅游集散中心的设点,开发相关旅游产品超市、集体育运动、体育竞赛、休闲娱乐、观光游览、餐饮美食多种功能为一体,促进了体育旅游消费的增长。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奇异性及多重景观组合的特点,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彩,而且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纷呈,不少景区(点)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具有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与周边国家和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形成了东南亚、南亚旅游共同圈。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景区景点。湖南长沙市将根据《长沙市体育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年)》,至2020年将长沙市建成为全国知名的体育休闲之都和体育旅游目的地,形成优势明显的体育健身娱乐产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浙江昆山正式获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这也是作为昆山体育产业基地核心区的锦溪镇捧回的第8块国字头“金字招牌”。海南海航体坛于2013年9月7日由海航旅业集团和体坛传媒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公司依托海航旅业和体坛传媒建立起的丰富资源网络,致力于体育产业开发、高端体育旅游、观赛等体育旅游项目,为企业及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休闲体验。以上的几例,足以说明我国体育旅游业正在朝着国际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纵深方向发展,产品形式也正在逐步升级,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

三、建议

(一)打造城市体育休闲旅游,提升幸福指数

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为城市的休闲化打造和政府城市化经验提供了更大空间,十八大又一次强调了“城镇化”,因此我们必须将旅游纳入到小城小镇的规划范围之内。如在小城小镇的规划和改造中结合市民休闲、游客的需求,建设体育休闲公园、体育休闲社区、体育休闲广场、依山傍水的亲水走廊、盘山登高的蜿蜒小道等等,使当地百姓能够足不出户又不花钱游览娱乐健身有个好去处,更多地体现出百姓生活的幸福。

(二)大力培养体育旅游业专业人才

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之一。例如,在体育旅游领域,发展出入境体育旅游,突出的矛盾是涉外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我们在重点办好现有的旅游专业外,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旅游专业,加强电子商务信息和外语翻译以及导游、领队等各类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

(三)规范体育旅游业入职标准

导游是旅行社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的导游人员还处于社会的底层职业,一个廉价劳动力市场,她(他)们微薄的收入还不足以养家糊口,甚至不够维持个人生计。旅行社要认真执行旅游法中的各项规定,切实保障导游人员的各项合法权益,尤其是要保证导游人员的合法合理的收入。对于旅游行业中的黑车、黑导、甚至是黑旅行社,也可将他们组织起来,通过学习培训后整编为某旅行社下属第二、第三梯队,以便在旅游高峰期投入使用。一方面扩大了旅行社做大做强的阵容,另一方面减少了社会违法行为和执法难度。

(四)加快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与产品开发体系构建

作为我国近10年来的新兴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两者多数情况下是各行其道,这样也大大削弱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补优势。而将两者有机融合,发挥体育旅游市场产品多样化的吸引力,对推动两大产业协同发展有积极意义。另外,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体系构建,也将为我国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旅游业市场需求是综合性的(包括体育赛事旅游、体育休闲旅游、体育拓展运动、亲子运动、体验旅游等等),其产品体系应该综合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精华所在,是沟通体育旅游市场与资源的枢纽。

(五)加强体育旅游产业研究方法学习与体育旅游产业理论体系建设

科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认识活动始终离不开研究方法的运用。体育旅游业研究作为研究体育旅游这一社会现象,揭示这一社会现象发展的学科,在研究过程中同样离不开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在中国,体育旅游研究作为体育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后发领域,正面临着蓬勃发展的体育旅游为本领域研究提供丰富研究题材的良好机遇,于是加强对体育旅游研究方法的学习(特别是西方体育社会学方法),有显著意义。另外,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体育旅游的发展,作为反映体育运动与旅游关系,研究旅游行为中各种体育现象的体育旅游领域,其理论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加强体育旅游产业理论体系建设,完善体育旅游产业理论体系是当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研究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例如,在宏观层面厘清体育旅游产业理论体系与体育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学科边界和学科特征等。体育旅游理论体系的建设,将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5):90-10,115.

[2]宛霞.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15-18.

[3]马向文.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1,(2):69-73.

[4]刘庆余.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4):39-43.

[5]赵志荣.体育旅游认识上的“杂”、“乱”、“泛”现象及其原因分析[J].体育学刊,2011,(4):60-62.

[6]闫新红.2008奥运会对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市场,2008,(9):11-16.

[7]唐俊波.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再建设探究——以丽江为例[J].中国商贸,2012,(2):26-30.

[8]杨宏.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6):35-38.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旅游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