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泉州纺织鞋服产业转移趋势研究

2014-04-07 10:22
关键词:鞋服泉州东南亚

韩 燕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商贸系,福建 厦门 361000)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泉州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业整体竞争力持续提升,集群经济已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2012年,泉州市这五大传统产业的全年总产值为1545.98亿,其中纺织鞋服业为855.46亿,占总产值的55.33%[1],已然成为泉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成为我国最大的休闲男装、童装、体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但是近几年来由于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泉州纺织鞋服产业自2012年以来开始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发展态势,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泉州纺织鞋服产业转移现状概览

泉商最早到东南亚投资要追溯到1995年。当年,泉商庄立峰先生看中了孟加拉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及该国产品在多国享有免税待遇的独特优势,大胆决定到孟加拉投资,创办了利德成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德成”)。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利德成已成为该国最大的中资制衣公司和服装业界的“领头羊”。据报道显示,利德成2013年产值预计达到1.7亿美元,约占该国成衣出口总值的2%,主要生产内衣、童装和运动服饰,还为欧美品牌CK等代工,年产值近1亿美元,雇佣工人8000余人[2]。由于劳动力资源源源不断,且制造成本比较低,利德成现在的生产订单已排到了2014年。

2012年,福建峰达轻纺在柬埔寨开设了一家服装厂。目前这家工厂约有1000名工人,订单比较充足,发展情况良好。制衣业是柬埔寨第一大经济支柱产业,而中国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据柬埔寨制衣厂商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6月,柬埔寨约有500家服装厂和鞋厂,中国投资企业约240家,占到了60%。2013年5月中旬,泉州格林服装有限公司、福诚(中国)有限公司、泉州金豪雀服装织造有限公司、福建著龙国际服装有限公司等30多家泉州知名品牌民营企业的负责人组团前往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开展投资考察。这已是自2012年年底以来泉州纺织鞋服企业第三次集结走出去考察东南亚投资市场。考察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各国的行业特点、工厂设施、企业管理、投资环境等各方面,还深入到一些较早进入东南亚的泉州企业进行参观。在柬埔寨参观完,有的企业负责人决定不再走接下来的行程,直接与当地工业园区的负责人探讨建厂情况。在孟加拉考察期间,30多家企业中有10家当场表态,希望在孟加拉设立加工厂。

截至目前,安踏、特步、361度、匹克、鸿星尔克等运动鞋知名品牌都已在东南亚开出专卖店,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果[3]。此外,泉州国辉鞋服有限公司、泉州宝峰鞋业有限公司、泉州和诚鞋业有限公司、泉州峰亿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泉州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泉州民营品牌企业与龙头企业也已先后进入东南亚投资开办工厂。

二、泉州纺织鞋服产业转移动因分析

东南亚制造业的崛起是泉州纺织鞋服业出口受阻的重要原因。与其与东南亚国家进行硬性竞争拼价格,倒不如与他们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实行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一)为了缓解持续上涨的成本压力

一方面,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人均GDP逐年攀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但是这对于一贯以低廉劳动力为优势的纺织鞋服产业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工人工资水平必须随之而相应提高。另一方面,自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渐渐走出次贷危机的阴霾,外贸形势逐步走向好转,泉州的纺织鞋服企业满怀信心原本准备大干一场,但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用工荒”,其根源就在于员工薪酬普遍过低。因此,为了保住订单,解决用工危机,涨薪成为众多企业的首要法宝。在鞋服行业中,前几年的人工成本比例多集中在8%~12%之间,品牌企业较低,约在5%~8%之间。但经过2010年的“加薪年”后,比重大为提高,这几年的缺工潮令整个行业的人工成本基本上是以每年30%的比例在递增。纺织鞋服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利润率较低,一旦人工成本占到总成本的15%,企业要维系下去就很困难了。但事实上,眼下行业人力成本的比重已逼近10%左右[4]。因此,很多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别的可能提供比较低廉劳动力的地区或国家。与我国毗邻的东南亚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柬埔寨出口到欧盟国家还享有关税优惠:在中国生产10美元一条裤子出口意大利,会被征收12.5%关税;同样出口意大利的柬埔寨生产的裤子,不收关税,成本可以降低不少。[5]

(二)为了规避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借着自贸区成立带来的贸易优势,泉州近年来与东盟间的交流贸易日益频繁,贸易总额增势强劲。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5月,泉州市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14亿美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45.8%,占同期泉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2.3%,东盟已成为泉州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是,伴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近期,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频繁发动贸易保护措施,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泉州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据泉州市外经贸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1~9月,共有7个国家对我国发起8起“两反两保”案件调查,涉及泉州市152家企业高达7943万美元的涉案金额[6]。2012年6月,秘鲁对部分中国产服装及配饰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2.43亿美元,福建涉案金额约占全国的10%,涉案企业主要集中在泉州、福州和厦门。10月,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组成的欧亚经济委员会宣布对进口到三国关税同盟统一关境内的化纤布发起保障措施调查,福建省涉案企业34家,其中百万美元以上企业就有8家。[7]

在此背景下,泉州的纺织鞋服企业为了规避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的制约,部分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在东南亚当地开设工厂,通过本地生产、本地销售,借以融入当地市场,获得当地对其产品和品牌的认可;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就业,以此来换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倾斜。

(三)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在逐渐减弱,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惨烈。在产品、渠道和价格变得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泉州各大纺织鞋服企业纷纷寻求突围,创造新增长点,纺织鞋服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上文中提到的孟加拉国最大的中资制衣公司——利德成服装有限公司出口利润多年来保持在20%左右,实现了棉花、纺纱、面料、成衣以及品牌、营销方面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整合,其生产和员工在孟加拉,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相当廉价的劳动力,而其研发和营销在欧美,则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比较完善的科研和营销环境,最后其品牌和推广在德国、澳大利亚,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是利德成成功的秘诀。

泉州的纺织鞋服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品牌优势和特色经济,构筑起了较为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很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鞋服产业的文化底蕴也在不断提高。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泉州本土的龙头大企业主要集中于世界纺织鞋服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纺织鞋服品牌企业多、上市企业多的优势,致力于推动产业的高端化、创意化和国际化,以进一步增强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把一些传统的纯粹以量取胜的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制造环节及时的转移出去,这样本土大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产品的开发设计、质量监控及市场推广工作,把本土工厂建设成集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运营总部,并将原来由供应链生产的那部分进行重新规划,以实现更有效地管控产品质量,更有效地调控物流,从而实现企业的二次创业,将品牌从原来的中型消费逐渐走向高端消费乃至国际化消费。

三、泉州纺织鞋服产业转移面临的困扰

泉州纺织鞋服产业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对于缓解目前的困境不失为一个重要选择,但真正要完成产业转移并不能一蹴而就,企业还将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东南亚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工资成本已开始出现上涨态势,可能导致相关国家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提前结束。

由于普通工人不满工资低,许多东南亚国家频频爆发工人抗议。2012年7月,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奥运会最大赞助商之一阿迪达斯公司曝出“血汗工厂”的丑闻,原因是阿迪达斯公司向为其生产奥运会特许商品的柬埔寨服装厂工人每周只支付约15美元的工资。事件调查结束之后,柬埔寨劳工部发布通告称:2012年9月1日起,柬埔寨的纺织、服装和制鞋工厂应向每名工人每月提供补助金5美元、全勤奖10美元、运输和住宿费7美元等,使每月最低工资达到83美元。其实,东南亚其他国家也有类似举措出台。继2012年4月泰国曼谷等七个政府的日最低工资提高到300泰铢 (约合9.79美元)后,2013年1月1日起,此标准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泰国全国;印度尼西亚当局宣布,自2013年1月1日起,首都雅加达的月最低工资将从153万印尼盾上调44%至220万印尼盾 (约合228美元);越南《人民报》之前也报道称,从2013年1月1日起,越南将把每月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为165万越南盾至235万越南盾之间 (约合79美元到113美元);2013年1月起,马来西亚首次引入最低工资制度,首都吉隆坡的月最低工资将为900林吉特(约合300美元)。[8]

其次,东南亚有些国家的国情决定了产业转移的规模有限。如柬埔寨是中国纺织和服装企业海外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作为东南亚地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在柬埔寨投资确实能享受多项优惠。但是柬埔寨政府机构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经常出现停水、断电现象,企业生产需求难以满足。诸多外部因素导致成本控制很难实现。再加上有些企业自身实力和跨国管理能力有限,能够真正实现持续盈利的就屈指可数了。

再次,东南亚各国纺织产业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适宜接受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到国外,不仅花费时间,还要投入更多的资金,预计需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发展起完备的后勤网络与配套产业,也将会意味着一番更为艰苦的重建。东南亚很多地区除劳动力成本低之外,相比中国地区没有丝毫竞争力,该地区的生产配套设施远没有中国大陆齐全,大量的原材料主要还是从中国大陆采购。采购成本以及相关物流成本的增加无疑又会提高产品的最终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泉州纺织鞋服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合资或并购是产业转移经营方式的新选择

从目前来看,泉州纺织鞋服产业“走出去”主要采取的是独资建厂的方式。这种绿地投资最大的好处在于自主性比较大,但是势必面临着以下问题:异国创业孤军奋战,对当地的政治环境、法律体系不了解,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处理不得当,差异化的人文风俗习惯等,这些问题曾经让很多“走出去”的企业叫苦不迭。很多的纺织鞋服企业原本是冲着人工成本低而去,但是不太了解当地政策和员工需求,结果却受频繁罢工之累,最终不得不停产,反而招致更大的损失。

其实,外商合资或外商合作原本就是我国自对外开放以来一直实践的一条道路。当时很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由于对中国整体环境不熟悉,为减小投资风险,所以优先考虑了这两种方式。当外资企业逐步对国内的投资环境熟悉了,并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之后,才开始慢慢走上独资的道路。而90年代以来,并购日益成为外资进入中国优先选择的投资方式。并购有助于外资迅速便捷的获得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如技术、人才、市场及品牌、商誉等。那么今天,我们的纺织鞋服产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除了独资建厂之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尝试采用合资或并购的方式。创办纺织鞋服企业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东南亚当地很多的企业的经营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一些经营上的问题,而泉州地区的很多纺织鞋服企业已经实现了全系列发展,因此在很多项目上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投资风险,还实现了对泉州本地工厂产能的转移,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加快了企业的国际化步伐。

(二)国内中西部地区是产业转移区域协作的新选择

虽说东南亚一些国家具有明显的劳动力优势,但是如果我们将眼光转回国内,也不难发现,中西部也同样具有类似的优势,甚至在人力素质、政策扶持、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化发展等方面更胜一筹。中国广袤的中西部地区正日益成为一些纺织鞋服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首选。截至2013年1月份,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广东东莞市的鞋业企业中,目前已有50%左右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设厂,25%左右则赴东南亚地区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

产业转移区域协作本质上是一种产业链分工的细化。泉州地区的优势在于资讯、技术、资本,适合品牌运作、研发、商业开发环节,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非常适合生产和加工环节。二者的合作事实上正是资源的合理配置。[9]所以说,“西进”是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并不是要把过剩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最终将形成新的产业布局:东部的产业集群聚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中部地区随着相关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必然成为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腹地;而西部地区以明显的资源优势将成为纺织工业原料的加工基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泉州和内陆劳动力资源密集地应优势互补,在人才、产品、市场等方面开展密切的合作往来,共同提升中国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应对国际品牌的挑战。

(三)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规避产业转移风险的根本之路

“走出去”固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一定范围内缓解泉州纺织鞋服产业面临的困境,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大做强自己,增强自身的实力。泉州是国内纺织服装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品牌产品,已形成集纺织原料、面料辅料、纺织印染、服饰配件、服装生产、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集群。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泉州纺织鞋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再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新优势

1.大中小型企业协作共赢形成产业发展新态势

产业集群只有以产业链为基础,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网络,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泉州纺织鞋服产业集群来看,许多龙头企业已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有庞大的配套加工需求;同时,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加工配套能力非常强,特别是一批出口型企业长期与国际顶尖企业合作,积累了丰富的协作生产的经验。因此,那些纺织鞋服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可以将更多的加工订单和外包服务留在泉州,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管理多加指导,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机会。同时,也建议中小企业要抛弃“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观念,走专业化、精细化之路,主动与品牌龙头企业实现联动配套发展。

2.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新高度

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入推进,一个产品生产往往需要多个企业共同协作。这就要求整个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才能有效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例如,泉州海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与著名的“快时尚”国际品牌优衣库的协同研发就取得了很好效果。早在1995年,海天就成功研发出“摇粒绒”面料以后,优衣库就把摇粒绒系列产品作为核心产品,很快得到消费者认同。随后海天又开发出功能型面料和新型生物基纤维,优衣库同步推出一系列畅销产品,迅速发展成为日本第一大、世界第六大的休闲装品牌。

3.多元化营销模式创新拓宽产业发展新空间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潮流滚滚而来,以传统生产、劳动密集为主,依靠不断投入、数量扩张的鞋服发展模式已经明显制约了企业快速的步伐,顺应潮流并借助电子商务完成转型升级成了当前众多纺织鞋服企业考虑的重点。渠道制胜一直是鞋服行业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而电子商务渠道具有成本低、反应灵活的优势。近年来众多泉州鞋服企业纷纷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投入力度,加快开辟和占领网上新兴渠道,同时完成转型。泉州目前已有近七成鞋服企业涉足电子商务,全市约有7万多家网店,2011年网络交易额超过480亿元人民币,其中,鞋服行业在泉州电子商务的占比排第一位。[9]2012年“双十一”淘宝天猫销售,泉州鞋服企业表现卓著,七匹狼最终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特步突破2000万元,九牧王、安踏、361度等品牌也全部突破千万元。[10]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促使鞋服企业和电商平台都开始思考更加深入的合作方式。

此外,产业集群的形成除了各类企业的全力发展和通力合作外,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金融中介等各级经济主体的共同推动。各级各部门在支持龙头企业的同时,也要关注产业链环节里的上中下游企业,要像支持品牌企业一样,支持这些中小企业,因势利导,打造更专业的产业协作体系。如纺织鞋服产业链条中的印染环节,就需要政府规划建设集中控制区,才能促进印染企业优质发展,实现废水集中治理,推动印染业绿色发展。应大力支持企业设立纺织面料质量检测中心、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研究中心、质量检测和服装标准化咨询服务中心,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11]再如,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瓶颈问题还有赖于各家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纺织鞋服行业,推出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最终实现共赢乃至多赢。

[1]泉州统计信息网.统计数据之2012年12月份统计月报(上)[DB/OL].http://www.qztj.gov.cn/outweb/index.asp,2013-01-25.

[2]全球纺织网:福建泉州纺织服装企业瞄准东南亚成衣厂[EB/OL].http://www.tnc.com.cn/info/c-012001-d-3325354.html,2013-06-8.

[3]尤裕鹏.泉州鞋企加快向东盟品牌扩张[N].福建工商时报,2009-05-01.

[4]福建鞋业门户网.泉州制鞋业用工成本已逼近“临界点”[EB/OL].http://www.fsacn.com/ReadNews.asp?NewsID=9183,2011-02-21.

[5]赵明霞.东南亚纺织:是敌? 是友? [J].中国纺织,2011,(9):16-17.

[6]梁培金.新经济环境下纺织服装外贸发展战略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福建金融,2010,(10):39-41.

[7]全球纺织网:新兴市场“贸易大棒”密袭福建纺织业[EB/OL].http://www.tnc.com.cn/info/c-012001-d-218895.html,2012-12-06.

[8]中国网:最低工资大幅上调 东南亚劳动力成本接近中国[EB/OL].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gnjj/20121217/1192509.shtml,2012-12-17.

[9]刘庆南.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提升泉州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研究[C].泉州:华侨大学,2011.

[10]郭学超.泉州纺织服装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47-149.

[11]李萍.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以泉州为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81-485.

猜你喜欢
鞋服泉州东南亚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国产鞋服未来可期
国产鞋服未来可期
2020年7月实施的纺织鞋服类标准(见表1 和表2)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