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耀文
(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广东 新兴 527400)
当今世界外语教学的总体趋势是以交际法为功能(Communication-functioned),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以任务性学习为载体(task-based)。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成为西方比较主流的语言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以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研究基础,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一种新形态,是交际语言教学的发展。
任务型活动途径的具体表述就是学生通过完成交际性强的任务活动学习、感悟、体验,从而获得和积累经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它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1]
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往往是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如购物、面试、问路、谈论天气、看病、定房、就餐、填表、讨论问题等等,“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中所做的各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任务型教学法是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如“问路与指路”为主题的对话教学,给学生设置任务,可以根据提供的地图和设定的场景,以小组为单位,用学过的句型、单词编写对话;也可以以学校为出发点,设计本地一日游路线图并附英语说明。
任务型教学法反映了英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英语教学从关注教法转为关注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如结构、功能、系统等语言本身转到注重语言习得与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一篇关于著名人物(Bill Gates)比尔·盖茨课文的教学思路,教师可设计一堂“谈论名人”的主题讨论。导入部分放映一段父子俩讨论比尔·盖茨的录像,然后向学生提问:“关于比尔·盖茨,你们还知道什么?”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最后,话题又可从比尔·盖茨延伸到其他名人的生活态度、事业成就,让学生用英语讨论。
任务型教学途径中的“任务”设计可以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教育教学目标。又如一个成功例子,一篇《Large Cities》阅读材料,主要讲述现代大城市由于人口众多而带来诸如环境、交通、就业、医疗等一系列问题,课前学生可能对内容不太感兴趣。我们可以设计比赛: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对其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后,将大城市一系列问题写成纸条分组比赛。比赛规则是:每组每次派一名学生抽出一张纸条,阅读上面的内容并判断是否正确,然后贴在在黑板True(正确)或False(错误)相应的一边。比赛用时最短、错误最少的为优胜。
任务型教学途径的优点很多。任务活动真实、有意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有助于学习培养思维和想象力等。[1]
任务型教学是个好方法,关键是要理解正确并且使用得当。如果使用得当,确实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改变困扰我国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状况。不可否认,近年来,我们各级各类英语教学大力推广任务型教学方法,产生了不错的教学效益。
然而,在我们欣慰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取得进步的同时,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目前任务型教学的实践,驻足反思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国内一线教学当中采用的任务型教学法也多数不是真正的任务型教学法,是‘李鬼’而非‘李逵’。真正的任务型教学法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国内许多课堂中所呈现的,只是做各种pair work(小组活动)、唱歌、跳舞之类的热热闹闹的活动。”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老师尖锐地指出。[2]
笔者注意到,近年任务型教学法实施中有些课堂出现了浮躁、急功近利、表面化、过于感性化、外在化、过于强调表面形式等极端倾向。为此,不少教师感到困惑。曾有教师反映:“我教了十几年英语了,突然发现我今天不会教英语了。”我们反对现在所谓的极端的“任务型教学”,不是说任务型教学法本身不好,关键问题是我们部分教师误用了这种教学法。极端倾向源于这些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解偏差、认识模糊、把握不准。
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是唯一正确的教学方法”。提倡贯穿交际法理念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对的,但它也只是多个教学法中的一种,正因如此,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应该“罢黜百家”(否定其他所有教学方法)而“独尊此法”。假如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只推崇任务型教学法,势必误导广大一线教师,束缚了他们的教学思想。其后果必然是产生“英语教学一定要用任务型教学法”的错误理念,搞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活动,不敢尝试其他教学方法。其实,一套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去改进和发展,要结合具体的国情、教情和学情,要处理好综合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关系。教有法,但无定法,教法各异,关键要取长补短。
我国外语教学质量一直备受质疑,致使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过时落后了”、“现在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3P’(Presentation,Practice and Production)、‘五步教学法’不适用了。”于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改革创新,不断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但有时候引进的理念和方法在实施中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假思考地照搬国外的东西而无法吸收,导致“水土不服”。我们在吸收和借鉴的同时应该考虑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地消化吸收,绝不能拿来就用。但我们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绝不能因此而摒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经验。改革创新不要过头,不搞“拿来主义和西方唯上”,不要忘本,老祖宗留下的很多东西还是有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如中国人记忆外语语音、词汇、语法不有许多方法吗?这些方法长期实践证明是有用的,仍要加以宣传,大胆使用。
出现在19世纪初一直沿用到现在的语法翻译法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重视语法,提倡翻译,侧重阅读。我们惯性思维往往是“破旧立新”——完全否定过去,这就“矫枉过正”,势必容易走极端。我们有时听到有些教师有这样的说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是重视听说教学,需要淡化语法教学,或者不教语法。”“现在提倡交际法,语法翻译法不再适用了”。于是,有的教师怕被批评“走老路”,一味地追求创新,甚至求异,“淡化”语法,不敢搞翻译,甚至不敢教语法,连语言操练都马虎了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语法教学不可过分强调,也不可太淡化。过去几年我一直强调淡化语法,但现在我觉得各阶段不一样,小学可以淡化,但到了初中就得加以重视了。语法教学很重要,其作用就在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不然的话,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只能是词汇的堆积。”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顾问刘道义老师反复强调。刘道义老师提出的理念可以从她所编写的教材体现出来,如她的教材现在仍然保留翻译、语法填空等练习。因此,在任何时候只能是“优化语法”,而不是“淡化语法”。
伴随着改革的口号又出现了“极端”的错误认识:“强调语言的流利性,语言就没有必要有错必纠”。于是教学中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错误不予纠正,听之任之。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没有理解透彻,“吃了不消化”。君不见,现在学生写的文章,大部分句子没有语法,错漏百出,可读性很差,这值得反思。实际上,任务型教学强调语法的学习,也强调语言的准确性(Accuracy)、流利性(Fluency)和复杂性(Complexity)。
在过去的外语教学中,有过分依赖知识讲授的教训,为了应付知识性的考试,学生记单词背规则,听、说、读、写能力很差。现在接受了教训,课堂“动”起来了,这本来是好事。然而又出现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因为对于改革标准语与要求“吃不透”,执行当中有的教师弱化知识教学,甚至干脆取消技能训练。如“发音和拼法”被舍去不做交代,致使不少学生因记不住单词而词汇量贫乏。知识不等于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的支撑。知识的教学是取消不得的。这种倾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我国享誉世界的基础教育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不少专家对此表示担忧。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武尊民教授指出,基础教育尤其是低年级单词的拼读、唱读是一个重要的能力,初学英语者要把这个基础打好。北师大英语专家胡春洞教授也曾提出,所谓用英语“完成任务”,就是要用英语做事,没有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就做不成事,做不好事。所以不能强调了交际,就放弃了对单词的记背和语法的讲解。现在的问题是似乎一切为了运用,为“任务型”而“任务型”,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效很低。忽视基础性的练习,弱化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危险的。但是,话讲回来,知识的讲解不要贪多求全,应精要、好懂、管用。
著名语言学家Widdowson曾提出,我们要为了交际教英语,而不要把英语当成交际来教。这要求我们要理清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活动活动,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如果这样的话,既浪费了时间,学生又掌握不了语言知识。例如某些教学要求中要教学生会唱多少首英语歌。我们通过教唱歌曲来学英语,而不是为了培养唱歌能力。换句话讲,能唱很多首歌也并不意味着就很好掌握了英语。其实,任务型教学并非一定要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设计得如同真正生活中的语言活动一样。任务的过程就是为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任务的结果可以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如对于小学生来说,许多任务可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个成品。如做一个卡片,画一个人像,甚至只是涂涂颜色也未尝不可。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各种各样任务时,他们所做所说是有意义的,是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的,他们是为了某个真实的目的去交换信息的。有时教师设计的任务(尤其在小学阶段)可能会过分偏重动手的过程,但是如果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时如果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涉及到语言活动,那么这个课堂活动可能变成了纯粹的手工活动,目的与手段相混淆了,就失去了任务的本来意义,这种教学就是本末倒置了。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怪现象,课堂“动”得越来越多,整堂课为了“活动”而活动。完整一堂课下来,教师似乎心中没底,这堂课究竟要达到什么语言目标呢?——不知道。这些教学到底都追求什么呢?——纯粹的活动。从整堂课的环节来看,似乎非常完美,无懈可击。我们不要忘记,课堂活动主要都是输入,并非是输出。假如学生都会输出,就不必再上课了。课堂教学包括小学在内应该是以输入为主(input-based),而且主要是聚焦在语言形式上(form-focused)。如果教学不注重语言形式,以输入为主,那么这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一节课结束以后,教师教授了什么、学生们都做了什么、懂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多少都应该有个结果。目前课堂活动最大的通病就是学生没有体验的时间,信息输入量总体不够。整堂课似乎很热闹,但学生所获不多,学生被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牵着走。缺少足够的输入哪来足够真实的输出?这些通病看似是环节的问题,其实本质是理念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完美,有哗众取宠之嫌。任务型教学并非简单的唱唱跳跳、热热闹闹,而是同样包括语言准备阶段、语言操练、学生完成任务和汇报等诸环节。目前有的课堂似乎“动”得太多,从头到尾都在做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尤其低年级的学生本来自控能力就差,这样做只会在学生中助长浮躁、不刻苦的风气。“上课热热闹闹,课后收获了了”的现状着实令人痛心疾首。“动”起来应该是好事,但要把握好“度”,最好是动、静结合,快乐学习与刻苦学习均不可偏废。
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是否就只注重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而不用去理会语言的形式和规则?答案是否定的。“语言形式”就是语言本身,就是语音、词汇;“语言规则”就是使用语言的规则,即语法。现在我们最大的通病是忽视了这两方面,而过分追求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我们不要忘记前辈归纳出的规律:只有形式才能够表达意义。没有语法把单词组成的句子、句子组成的段落是表达不了意义的。而且“意念(notion)”和“功能”仅仅是我们的想法罢了,它不是有形的东西。所以说,只有形式到位了,解决了“what”的问题(形式)后才能解决“how”的问题(功能),有了形式就有了内容,才会表达意义。诚然,任务型语言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过去过于注重语言形式(如语法)而忽视语言内容的偏颇。但过犹不及,假如教师仅仅为了展现学生在任务型活动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而取消了呈现语言如词汇、句型等的教学步骤(似乎学生不教不学便会了),那么课堂活动将很难开展,或许充其量只有少数尖子学生撑门面,或许热闹,但语言质量较差,错误甚多。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仍然需要把语言的语法、词汇、语音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语言点,并把这些与任务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有的英语教师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把所学过的短语和句型归纳出来让学生背,这做法很好,是值得提倡的。
近年来,在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后,又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成了学生的“尾巴”,致使某些地方教学质量滑坡[3]。实际上,没有高水平的“主导”,就没有高质量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能否高质量地体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能否高水平地发挥。“主导”得好,“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体现。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反而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教师首先要懂得“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论,然后才知道如何设计和实施任务,从而科学地指导教学实践。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因在任务型教学中出现一些不良倾向而否定它,如果这样,我们本身不是同样犯极端主义的错误吗?
“任务型语言教学被国内的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误解。教师未能领悟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质,错误不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本身。我们应真正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理念,了解它的心理语言学和社会文化理论的基础,并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才是使用、推广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正确方法。”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老师如是说。[4]
[1]刘道义.一个引领未来英语教育的研究课题[EB/OL].人教网,2010-01-06.http://www.pep.com.cn/ce/wljc2/201009/t20100914_892388.htm.
[2]董晋之.关于我国当前外语教学热点问题的讨论[J].英语教师,2008-02,(2).
[3]宋晓梦.在实践中深化教育理念[N].光明日报(教育版教学改革专栏),2004-07-22.
[4]董晋之.关于我国当前外语教学热点问题的讨论[J].英语教师,2008-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