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与经济学专业建设的有机整合研究

2014-04-07 09:53:11
关键词:经济学市场经济教育

蒋 玲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的学问,是当代世界关于市场经济的社会科学,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于在西方已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总结。经济理论产生于15世纪,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充分说明了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的综合和系统化的形成。经济学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决策,学习它是为了分析西方经济理论中可借鉴之处,用其基本原理为我国建设社市场经济服务,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但是,西方经济学在某些方面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是不能盲目接受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能在辨别比较的基础上,全面地掌握和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及核心内容,能用正确的意识形态解决纷繁的现实经济问题。

一、全人教育概述

全人教育的思想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和谐就是善”,裴斯塔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论”,它们在本质上都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想。近年来,中国知名高校开始引入通识教育,以应对当今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危机。事实上,全人教育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目标。孔子所谓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种旨在培养理想人格的儒家教育,实质就是一种全人教育。以如今的人文教育课程加以对比,也可以体现出文学和历史并重,哲学和艺术兼顾,待人接物的礼节和安身立命的素质兼顾。学生透过这样的课程学习,能认清自己,进而可以关心他人、热爱家庭、热爱社会和国家。

全人教育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就是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的条件下,超越学科与专业的分割来进行教学活动,同时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发展、学习需要与顺序,使人在身体、知识、智力、道德、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精神、价值操守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而能快乐学习。换句话说,要让学习者不仅学习到各种知识,更要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强调教育的范畴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强调的是个人的尊严、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发展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各项素质指标的量化进步,也要关注个体人格养成的动态发展过程,促进对人类和个人的地位的了解,在共同创造及扩展人类的自我完善的条件之下,使个人发挥最大的可能性,以期在任何环境中伸展其解放性的价值。它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人类文化的全部,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它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是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全人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大趋势,它既是一种教育哲学,涉及教育的目的和价值问题,同时又是一种教育实践,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材和相关读物编写等具体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二、全人教育与经济学专业教学有机整合的必要性

(一)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满堂灌现象严重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仍然奉行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只凭一本书,一张嘴巴说说讲讲,把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变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学生成为简单的接收器。在课时所限的情况下,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课堂交流,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和学生的参与,轻视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尤其对于某些经济学专业课程,其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照本宣科,这种经济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完全陷入被动状态,即使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也容易把知识看成绝对真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能力以及辨识能力,也会使学生感觉你的课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了学生被动应付的事情,教学效果不好。

2.教材内容不规范

目前,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些基础性学科,很多概念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借助于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作为分析工具,教材忽视了对其内容的整体把握,在结构上忽略了教材之间以及教材各章节间的关系,内容本身没能及时体现这种联系性。另外,我国各高校的教师教授的经济学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是大部分经济学教材直接照搬国外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学科,内容都是以主流经济学为主,主要都是关于该门课程框架与理论体系。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类教材的有些内容(包括案例和理论)可能陈旧,势必影响教材的质量,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案例,影响了教材使用效果,不能站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前沿,跟踪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完经济学专业课程后,不知道这些课程到底在讲述什么。

3.学习训练内容不健全

经济学作为介绍欧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主流经济学的学科,涉及的内容覆盖面广,各个知识点中重点、难点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况且,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理论需要运用复杂的数理统计知识加以理解和分析,这会使许多学生感觉比较困难。教师在讲解问题时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了某一理论,学生往往也不能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经济学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不是教条。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是用其基本原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自己分析经济问题,不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同时学生也习惯通过死记硬背来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所以,这样学习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辨别的能力。

(二)经济学专业教学以全人教育为指导的必要性

1.实现经济学专业教学目标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在某些方面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不能盲目接受,应该予以识别和批判。但是,西方经济学作为研究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理论总结的一面,又对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有所助益,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合理的做法,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许多方面是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努力学习和借鉴的。所以学习者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正确的运用经济理论。教师在传授西方经济有关理论时,要结合世界经济大环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为教学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传承和创新为基点,积极吸纳古今中外各种经济思想的合理成分,广泛借鉴相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性,使学生能在辨别比较的基础上,全面地掌握和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及核心内容,在解决纷繁现实经济问题中,能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

2.实现经济学专业教学素质教育的需要

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主要是全面提高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等,也就是他们对待人、事、物的看法,注重学生及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全人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可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更多地给学生学习的体验。从经济学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会对社会的责任、尊重他人权利,学会相互的情感沟通与协作,切实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设中,不仅要完成经济理论的传授,还要完成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要将全人教育理念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加以整合进行研究,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生活。

三、全人教育与经济学专业教学有机整合的策略

(一)教学观念的革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全人教育理念下,把促进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作为教育最重要和最核心的职能,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全人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教师将教学看做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教师应注意到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好、发展好、巩固好,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健康、互动的师生关系,课堂中将更多的权利交给学生,在共同创造及扩展自我完善的条件之下,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最大的可能性,以期在任何环境中伸展学生解放性的价值,创造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全人教育强调经验的作用,强调个体之间的合作。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如果要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环境,创建和谐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种 “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充分暴露问题争论的实质和焦点,从而有利于寻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这是改变目前经济学类课程沉闷的重要方式,如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时,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形成学习的动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提高等形式,它是一种内在激励方式,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的扩充

全人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自由人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人文底蕴、公民美德以及行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理想、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最充分发展,培养完美的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因而,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的认知,更应强调文理交融、核心课程、原典阅读,组织学生参加大量社团和参与实习,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建立学生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在学生进一步接触现实中,训练其审慎的思考能力,对于前人的观点要有自己周密的推敲,尤其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在参与中得到反思。全人教育强调在经济学专业学习中应引入大量的美育学习机会,健全人格的训练,要让学生从中学会平等参与、对社会的责任、对于不同观点的宽容、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人与人之间如何进行情感沟通并相互合作,在心灵、情感和身体上同时得到成长。尤其是让他们能够了解社会问题、争议以及改善的可能性,以培养公民的美德。它成功的标志不完全在于经济学专业课程的设立,而在于培养出全面发展同时又能担负起国家责任的人才。

我们学习西方经济理论,就是用它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考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其实施的经济政策,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解,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和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和发达市场经济进行对比,探讨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西方经济理论中可借鉴之处,作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的参考,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经济学确实具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即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一面,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因而对这一面我们要采取“弃”的态度。在基本国情上,中国与西方差别很大,而西方经济学中不少结论和观点是从它们的国情背景下得出的,借鉴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来讨论中国的经济问题,就一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绝对不可照搬照套。因此,在教授西方经济理论时,就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发展、学习需要与顺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心智及体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学习者不仅学习到西方经济学知识,还要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并且启发他们学以致用,帮助其具备相关知识以应对现实社会的种种考验,更重要的是拥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来他们就会懂得如何利用经济学知识,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愿意服务大众、贡献社会。

(注:本文是校级教学工程项目《基于“全人”培养的通识与经济学专业教学建设有机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1]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M].高等教育研究,2000,(1).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袁广林.大学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论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5).

猜你喜欢
经济学市场经济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简明经济学
市场经济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商情(2012年48期)2017-11-08 11:46:59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