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威,乔朝飞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30)
科技创新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其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未来发展[1-3]。为准确掌握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领域的真实状况,笔者针对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对象为随机挑选的54家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其中60%的单位具备测绘甲级资质,40%的单位具备测绘乙级资质。
按照《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关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相关规定,在被调查单位中,大型地理信息产业单位约占6%,微型单位约占6%,绝大多数为中小型单位,总体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单位规模结构,见表1。
表1 被调查单位规模分布
在被调查单位中,超过半数的单位提供测量、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地理信息软件研发服务,如图1所示。
图1 被调查单位主营业务分类
从2011年营业收入来看,55%的被调查单位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其中15%的单位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
在被调查单位中,8%的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4%的单位从业人员不到10人。从人员结构看,单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66%,中高级职称占27%,研发和生产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3%。
(1)科研机构设置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共26家单位设立了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占被调查对象的48%;共28家单位设立了技术创新机构,占调查总数的52%,其中64%为独立设置,36%为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共建。
(2)科研经费的投入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在科研上的经费投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图2所示)。近3年来,科研经费投入超过100万元的单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图3所示)。
图2 单位科研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百分比的平均值
图3 年度科研经费投入超过100万元的单位数量百分比
(1)被调查单位正在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
测量领域: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精密控制网建立等精密工程测量;复杂地下管线探测方法;变形观测;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自动化采集。
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倾斜数码航摄系统;国产卫星遥感数据应用;无人机技术及应用。
GIS领域:船舶运行管理;地籍管理;地下管线管理;土地档案管理;人口管理;商业规划;环境卫生精细管理;土地登记发证管理等GIS系统。
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应用领域: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与系统开发;城市三维景观模型制作;三维城市规划辅助决策系统开发;地下空间三维地质地理信息系统开发。
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离线导航技术;车载导航技术;北斗卫星综合移动终端应用开发平台研制;行业信息化应用移动终端研发。
应急救灾领域:地震、洪水等灾情预测、识别与决策技术;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车研制;减灾地理信息系统。
(2)被调查单位今后准备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
测量领域:GNSS在建筑施工、监测领域的应用;特种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及相关测量设备研制;道路桥梁勘察设计新方法、新工艺研究;大型工业设施沉降监测研究。
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数字航空遥感技术体系;低空应急测绘技术体系;基于影像数据的信息挖掘。
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安全辅助驾驶系统;Telematics解决方案;全能智驾项目;导航地图开发;移动商务;手机位置服务。
GIS领域:数字矿山系统;消防安全管理系统;三维GIS系统。
物联网、云计算领域:物联网应用服务系统;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研制;云端数据存储、云端渲染、云端导航、云端搜索。
应急救灾领域:地震灾情识别与决策技术研究;地震应急指挥管理技术;城市应急响应决策和社会安全联合救助动态支持。
在创新机构设置方面,只有52%的单位设立了科技创新机构。在创新产出方面,2009—2011年,只有48%的单位投产新产品,37%的单位投产新工艺,35%的企业获得专利。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有3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金量最高、创新价值最大,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而在调查中,发明专利只占全部专利数量的41%。可见,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大幅提高。
在所有投产新产品的单位中,营业收入在1001万~1亿元的单位占50%,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单位占15%,二者共占65%,如图4所示。在所有投产新工艺的单位中,营业收入在1001万~1亿元的单位占 60%,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单位占10%,二者共占70%,如图5所示。在所有获得专利的单位中,营业收入在1001万~1亿元的单位占53%,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单位占26%,二者共占79%,如图6所示;营业收入小于200万元的单位中,仅有1家获得专利,占获得专利单位总数的5%。在所有获得科技奖励的单位中,营业收入在1001万~1亿元的单位占47%,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单位占15%,二者共占62%,如图7所示。
图4 2009—2011年不同规模单位投产新产品情况
图5 2009—2011年不同规模单位投产新工艺情况
图6 2009—2011年不同规模单位获得专利情况
图7 2009—2011年不同规模单位获得奖励情况
可以看出,大型测绘地理信息龙头企事业单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究其原因,小型、微型企业由于资金缺乏、科研人才力量不足等原因,在科技创新方面往往有心无力,而大型企业科研资金雄厚、科研人员队伍比较健全,能够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较大力量。
在关于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因素中,54%被调查单位选择“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50%的单位选择“政府支持不够”,44%的单位选择“技术市场不健全”(如图8所示)。调查发现,在科技研发过程中,仅有24%的单位得到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仅有9%的单位得到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可见,融资难问题在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中是一个普遍现象,需要政府高度重视。
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有很多种,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包括以科技为先导的技术推动型创新、市场拉动型创新、市场竞争推动型创新、企业家偏好驱动型创新、政府行为启动型创新等[4]。在被调查的单位中,65%的单位选择“市场需求”,21%的单位选择“科技推动”,8%的单位选择“政府支持”,6%的单位选择“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可见,市场需求是刺激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创新的最主要驱动力。
在创新领域中,76%的单位首选“技术创新”,16%的单位首选“产品创新”,只有8%的单位首选“机制创新”。这表明,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对于管理理念、商业模式创新等机制创新则考虑得相对较少。而事实上,机制创新的影响力和作用往往大于技术和产品创新。在创新形式的选择上,46%的单位选择“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4%的单位选择“原始创新”,10%的单位选择“集成创新”。在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上,64%的单位选择“自主创新”,32%的单位选择“合作研发”,4%的单位选择“引进国外技术”。这表明,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比较注重自主创新。
在被调查的单位中,研发和生产技术人员占单位员工总数的比例平均为43%,这一比例虽然不低,但仍有81%的单位认为“高素质研发人才缺乏”是阻碍自主创新的最主要因素。与此相对应,在单位所实施的鼓励创新的举措方面,63%的单位选择“加强科研人员培训”。
政府要在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间进行沟通协调,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开展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科技交流,搭建起技术研发机构、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用户的桥梁,为国内、国际合作搭建平台,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科研院所和高校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科技人员培训、技术交流等的支持;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在高技术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注重科技人员的能力和业绩,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使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与其价值相称的收入;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适当增加科研创新项目的经费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入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5];建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奖励计划;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加大落实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直接和间接融资支持力度。
要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的管理,强化市场秩序,抑制无序及低价竞争导致的“竞劣”竞争;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规范的知识产权市场。
我国是测绘地理信息大国,但距离测绘地理信息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就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在人员投入上加大力度,增强科技核心竞争力,共同推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印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2-02-06].http:∥ www.sbsm.gov.cn/article/tzgg/201202/20120200098289.shtml
[2] 邓龙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路径选择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2):37-41.
[3] 苗前军.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地理信息的产品化和社会化[J].测绘通报,2002(6):56-58.
[4] 周鸣阳.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与影响因素[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4-7.
[5] 王衍,张培锋,潘杏梅.基于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6):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