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中国大学生英语成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及对教学的启示
刘军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语言迁移现象存在于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习语的习得过程中,其中既有正迁移也有负迁移。正迁移指的是同或近,有利于英语成语学习。负迁移指的是中英两种语言的习语形异(同)意同(异),对英语成语的学习有阻碍的作用,但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策略。针对一些查阅、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学习英语习语的一些建议;比如大量输入可理解性输人材料,逐步形成外语思维习惯。作为学生应端正学习的态度,充分利用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异同,加深学习,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应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语言迁移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目的是能够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和取得理想的效果。
语言迁移;教学启示;英语成语习得
语言迁移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50和60年代、60年代末到70年代和始于70年初末80年代初。20世纪50和60年代。语言迁移和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是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来说,它有极其重要的作用;60年代末到70年代,许多语言学家受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的影响,对语言迁移提出了质疑,不在受到过多的关注,进入了冷淡期。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热门话题中又一次出现了语迁移。在语言的学习中,与很多因素有关的它被视为一种一种重要策略,值得人们深思。
在很久以前,“迁移”一词是一种心理学术语,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通俗的讲就是已学的知识对学习新事物学所产生的影响。语言迁移又叫母语迁移,即母语对第二语言(英语)学习的影响。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因为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所以这对学习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正迁移。反之负迁移就是因母语的语言规则与外语不一致,对目标语的学习有负面的影响。
在英语成语学习中,刚开始我们应先了解词汇、语法、句法、文化即每个成语的具体背景。与汉语的词汇、语法、句法、文化相比,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迁移,主要包括词汇迁移,语法、句法迁移和文化迁移。
(一)词汇迁移
在英语成语学习中,最常见的就是词汇迁移。
以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词语为例,money bag(钱包)small school(小学)big student(大学生)buy year goods(买年货)fire car(火车)small friend(小朋友),从汉语的角度看,这些词不存在问题;但是,从英语的角度看,存在的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和对意境和意义欠缺考虑,像money bag(钱包),small school(小学),big student(大学生),buy year goods(买年货),这些词汇字面上大概意思相近,但与国外英语的使用天壤之别,外国人碰到后肯定会大吃一惊,落汤鸡能用soaked through很好的代替watering chicken。
(二)语法和句法的迁移
第一,在形态方面,英语相对于汉语而言比较复杂,具体表现在人称和数、名词单复数、时态、人称代词、主谓一致。这样的话在英语成语学习的时,容易出现负迁移。以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例,I like basketball and he also like it. You teach our what should do.She go to the palace very happy.在名词单复数使用方面,汉语复数的表示只是在词尾后加“们”即“-们”。英语复数有规则与不规则之分,可数与不可数之分。在汉语中可数名词在英语中并不一定可数。在语言运用中会不自觉地出错。
例如:In cities,there are many other public equipments in order to make people’s life happier.
(四)语序迁移
在语序方面,汉语和英语致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汉语强调主题,状语等放在宾语前面,而英语状语放在宾语后面,主要的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如“我昨天上街买水果”,“I did go to the street yesterday to buy fruit”,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受汉语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下面几个问题,例如:“the street”就会位于“buy fruit”的前面。
汉语句子之间主要靠上下句间意思贯穿,而英语更注重的逻辑和语法,谓宾逻辑。比如:“这件事情还得研究。用英语讲时,需要在前面加上主语”she、he、we or you”.在英语语法中,出现同样的动作后,需要将第二个后面的连起来用”too”表示,汉语可以简单地罗列,但英语不行。
(五)文化迁移
文化负迁移主要表现社交方面和职场方面;学习者常常因对该文化的了解不足往往会误用母语的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经常会见到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行为。比如:Manager:Thank you very much.女秘书:Never mind。Manager:(Embarrassed)。当职员因出色工作受到上司的表扬时,职员原始想表达的含义是“不用谢,不客气”,用英语正确的表述“It is my pleasure”,但受汉语表达影响,误用了英语回应歉意的表达方式,造成对方的尴尬。
在交际方面,外国人很介意问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对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等,对方认为这是他们的隐私,如果被问就会不高兴,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西方人一般大方承认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或肯定,并会接受,而中国人一般不会正面的承认甚至肯定,将会用自我谦虚的态度进行回应,比如,受到称赞的人一般会说 “N…n…no.Oh,really? Thank you.”中国人因自谦的性格却使他开始不自觉地加以否认。
正迁移意味着对我们的学习英语成语有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我们对英语成语知识的掌握有游刃有余。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有很深的了解。因此,只要将英语与汉语相似之处,我们都可以用汉语的方法进行理解。这样的话,就会加深了对英语成语理解。
我们应正确认识负迁移想象,正视它的存在和它对英语成语的学习过程中造成的影响。同时我们应明白学习过程中受到汉语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不要产生畏惧的心里,只要及时解决就可以,逐一的学习,就会躲避母语的影响,并且加以对照,会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为了促使学习者不断学习自身知识结构,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我们可以将负迁移看作是一种学习策略、交际策略,一种提高我们学习效果的方法。
(一)作为一名学生,首先端正学习态度。英语的学习最终是为了交际,为了能够有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我们应乐于学习,努力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错误,及时改正,运用一些方法排除交际压力,轻松学习。每个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学习即将进入下一个阶段。
(二)有人曾经做过一些调查:干扰错误的平均百分比为33%,而中国英语学习者中甚至达到51%。为了降低母语对英语成语学习的干扰,我们应转换思维和找出影响迁移的因素。影响迁移的关键因素是母语和目标语的标记性。为了开拓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思路,研究了母语迁移现象新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向。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对比分析法。首先,老师应该做一个全面的汉语与英语间的比较,让同学对之间的异同有相对比较清晰的了解。对于差异比较明显之处,老师应特殊强调,加深同学的记忆,并通过更多的操练和使用,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第二,Krashen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的可理解性输人材料。大量的、丰富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的提供可以有效解决负迁移现象。一方面,在课堂上,老师应高效利用时间提供语言资料;另一方面,在课后,老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各种网络学习英语,通过大量接触和练习,自己可以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不同做出一些比较,有清晰的认识,逐步形成英语思维习惯。
第三,外语教学不仅重视语言教学,也需重视文化背景的贯穿。学习文化背景的目的有两个: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文化教学也应该是外语教学的一部分。
第四,重审英汉语的语际共性。在语言迁移研究中, 人们往往会忽略它包含的正迁移。有人对此进行过研究,研究表明:我们的母语汉语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帮助,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文秋芳和郭纯洁对12名不同英语水平的研究对象做了测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母语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中介的作用。在外语成语习得过程中,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性对学习英语有帮助,有利于学者对英语成语的掌握,降低或消除学习过程中焦虑的情绪, 同时找到两者间的共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重视英语中的标记性特征。英语关注的是语法,反之汉语注重的是所表达的意义。在形态和句法等语法层面上,英语表现的关注度比汉语强。在学习英语成语的过程中,相对而言,标记性特征的学习就比较困难。因了解标记性特征比较少,学生经常会把汉语言知识直接运用到英语中, 造成交际的失败,甚至有时候会造成一些误会。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英语中的标记性特征的学习。
第六、培养对语言距离的感知力。一般在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学生先注意的是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而不是两者间的差异。外语学习的过程亦是如此。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知识的增加以及语言意识会随着学习者对语言觉察力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减少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的焦虑感和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要改善对语言距离觉察力,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语言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方面。每一个方面都要引起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正确的引导。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注意区分辨别两种语言的异同,这有利于英语成语的学习。注重两者的不同之处以外,我们也应注意两者之间的相似或相同之处,减少母负迁移对英语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正迁移来帮助提高英语水平。通过对该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加深人们认识,并且在英语教学中,根据这些现象有所启发,得到有利于教学的方法,逐步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实现向英语思维的过渡。
[1]许菊.标记性与母语迁移[J].解放军外国语学学报,2004,(2).
[2]李爱华.论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认知.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王立非.国外二语习得研究新进展[J].国外外语教学,2002,(2):1-8.
[4]赵启君.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教学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5.
[5]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 [J].中州大学学报,200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