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闲暇失范及其教育对策

2014-04-06 07:31吴晓庆宋国英
关键词:闲暇道德大学生

吴晓庆,宋国英

(1.江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2.江苏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 常州213001)

论大学生闲暇失范及其教育对策

吴晓庆1,宋国英2

(1.江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2.江苏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 常州213001)

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足,但闲暇认知偏差,闲暇方式单一,闲暇品位低级,导致闲暇失范问题凸显,如闲暇无序、闲暇无度和闲暇无德。必须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闲暇道德氛围,加强家庭闲暇教育,加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道德引领,以提高大学生闲暇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闲暇失范;闲暇教育

随着我国两次工时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大学生在校授课时间减少至190余天,闲暇时间增加到170天,几乎占到全年天数的48%,大学生除了法定节假日、双休日以及寒暑假外,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也相当丰富。正常的教学活动安排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减少。以本科学生为例,文科学生的总课时为2600±100,约有60%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每天约有4小时的授课时间;理科学生的总课时为2800±100,约有68%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每天约有5小时的授课时间。可见,闲暇生活已在大学生活中占有相当比重。

一、大学生闲暇现状

大学生丰富的闲暇时间,既为大学生调节身心健康和发展自己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也为主体意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困惑和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对常州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采用封闭式的选择与开放式的问答形式,本次调查共计发出100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80份。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具有以下特征:

(一)闲暇时间充裕

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所拥有的闲暇时间集中在2~8小时。对于大学生来说,每天2~8小时的闲暇时间还是很充裕的。在问及“您认为您的闲暇时间是否充足”和“您对您的闲暇生活如何评价”时,54%的大学生表示闲暇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认为自己的闲暇生活非常丰富的占到11%,而认为自己的闲暇生活比较丰富和一般的分别占到32%和40%,从以上几个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在校大学生总体闲暇时间很多,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充足,但是满意度明显不高。为何大学生拥有如此多的闲暇时间但是却对自己的闲暇时间不满意?这值得我们思考。

(二)闲暇认知偏差

由调查结果可知,90%以上的大学生都意识到了闲暇生活是重要的,但是,对于闲暇生活的价值和作用,他们却有不同的认识。在问及“您认为闲暇时间是不是越多越好”、“您认为闲暇时间最应该用来做什么”时,53.5%大学生认为闲暇生活最重要的作用在于 “提高和发展自我”,33.9%的大学生认为闲暇生活最重要的作用是“痛痛快快地玩,尽情娱乐享受”,还有12.6%的大学生认为闲暇生活就是 “消遣解闷,打发时光”而已,选择后两者的比例合计为46.5%,可见,将近一半的大学生缺乏正确的闲暇观,往往“把休闲仅仅当作休息,等同于玩、娱乐甚至玩物丧志,当成纯金钱的浪费,理解为浪费时间。 ”[1]

(三)闲暇方式单一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闲暇活动的选择中,上网,看影视、听音乐,聊天会友、外出闲逛等娱乐消遣型活动的选择比例比较高,其中上网排第一位,占72.4%,看影视、听音乐排第二位,占62.4%,而逛街购物、无所事事、睡觉也排到第三位,占 42%,而较高层次的发展提高型的活动,如运动健身(8.2%),兼职、社会工作(20.2%),学校社团活动(19.7%)则进行得较少。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在形式上,大学生闲暇生活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网络游戏和聊天。上网交友、看电影、看小说在闲暇时间使用电脑上网占有较大比重。根据统计,在980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利用电脑玩游戏,看电影或电视以及小说,聊天听歌这几个选项的占到85.9%,而选择用于学习的约占总数的23.2%,对于看新闻等信息只有10.6%的人选择。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闲暇生活呈现娱乐化、消极化、庸俗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轻素质重娱乐,轻思想重消遣,沉迷于娱乐化的生活方式里,在闲暇时间里往往只是用电脑上网玩游戏或者聊天听歌看电影看小说。更有甚者,有少数大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调,想办法找点刺激,赌博甚或嗑药也有发生。

(四)闲暇品位低级

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阅读的书刊分别是:与专业相关的(28.6%),专业外的知识性读物(44.5%),但网络小说类读物(72.7%),可见,他们的闲暇阅读主要倾向于娱乐类、情感类书籍。这反映了高校大学生的闲暇阅读偏重于容易接受、所需时间短的“快餐文化”这一趋势。大学生闲暇活动的自主性和时空的广泛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闲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各种消费和商业时尚的流行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决策和行动。有些大学生由于缺乏高尚的审美情趣、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在艺术欣赏和文化活动中热衷于追求感官刺激和低级趣味,在精神上受到污染,如行为失范和越轨问题。

二、大学生闲暇失范现状分析

大学生对闲暇的认识存在诸多偏差,把闲暇仅仅当作休息、娱乐和消遣,缺乏正确的闲暇观和操持闲暇的技能,散漫滥俗的闲暇生活,必然使一些大学生感到孤独、空虚、无聊和压抑。“无能力处理好闲暇是造成酗酒、吸毒、自杀、趋从社会不良行为以及其它种种变态疾病额主要原因。”[2]

(一)闲暇无序

好的闲暇是体现文明和进步的行为,所以应该也是一种有序的行为。这个有序不是指“顺序”,而是指“秩序”,特指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调节整个社会道德秩序而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3]

然而在闲暇活动中,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缺乏公共卫生意识,宿舍脏乱不堪,损害公共财物现象也比较普遍,如在教室课桌椅上乱写乱画,随意损害校园路灯、践踏草坪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家境优越的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加入旅游消费大军,然而在中国乃至国际舞台上,少部分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会上演随地吐痰、言行粗鄙、“到此一游”等丑陋的闹剧。在闲暇活动中,只图自己的快乐和利益,不顾环境和场合,放纵自己的言行。

(二)闲暇无度

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和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价值观的偏差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闲暇中过度追求轻松、愉悦,过度享受低劣的闲暇活动带给自身的感官享受,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对上网、赌博、酗酒等上瘾行为不能自拔。

部分学生奉行着“享乐主义”,“娱乐至上”的口号,在大学里相对宽松自主的教育环境下,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些不用动脑而且又能娱乐的活动方式:玩游戏、看电影等等。部分学生把闲暇生活的目标定位在“追求轻松愉快”的低层次消遣上,如谈情说爱、闲聊、逛街等;部分学生在闲暇时过分沉溺于享乐的感官刺激,经常出入酒吧、地下赌场等。

(三)闲暇无德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共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网络操作技能,但如果主体没有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也会出现如网络语言不文明、随意传播淫秽图片、色情视频等不健康图文影视等行为,这些垃圾信息不仅使人们对真实信息的信任度降低,也诱发人们产生不良心态与不良行为。更有甚者,是大学生出现网络犯罪行为。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学生在参与和策划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时更加有恃无恐。武汉某电脑学校学生李俊将几种网络病毒合并在一起,演变成一种“熊猫烧香”病毒来控制电脑,在电脑里制造木马程序,盗窃他人电脑里的QQ号、游戏装备等,得手后变卖获利,同时,他还在网上以每个病毒500~1000元的价格出售、传播,李俊一天最高收入达万元。黑龙江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郭浩通过“灰鸽子”病毒远程监控受害人的电脑,将受害人两张银行卡内的48万余元分40余笔转出,打入位于广州、上海和北京的出售游戏点卡的公司,并将点卡存入虚拟的网络账户。随后,郭浩堂而皇之地在淘宝网上,将这些游戏点卡低价出售,将赃款“合法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也越来越高。除去物价上涨等因素,大学生的生活费除维持正常的衣食开销外,基本都用于闲暇:饭店聚餐、商场购物、网吧包夜、旅游度假……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控制闲暇消费的“度”,贪图享受、爱慕虚荣,消费名牌、奢侈品、出入高档会所。一部分大学生在自身经济条件不能满足的时候,如不能通过正确的途径来获得金钱或相关物品,则会出现失德甚至犯罪行为。比如大学生宿舍内监守自盗的现象;大学生参与策划制毒贩毒屡见不鲜;部分女大学生经不住物质的诱惑,从事色情交易等等,这些都能使他们快速获得大量金钱,从而满足他们的闲暇消费。

三、大学生闲暇失范成因分析

(一)社会对大众闲暇行为缺少道德引领

首先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道德内涵被弱化。在社会转型期,多种文化激烈碰撞,核心价值不断被实用主义、物资主义的价值取向弱化,人们失去了正确的精神坐标,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大学生舍身救农民会被大家讨论社会成本,马航失联后引起的社会反响很快被文章出轨的舆论淹没,这类现象比比皆是。社会主导价值观缺少道德内涵,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个体价值体系的构建。

其次是政府对闲暇行为缺少规范的管理与引导。在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会大众的德育自觉尚未发展到与闲暇行为相匹配的程度。政府对此若没有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或指导性文件,则很难在大众休闲行为中规避道德风险。如对旅游和网络行为规范的管理就没有很好的办法,而每年黄金周上演“丑陋的中国人”闹剧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谴责与探讨,网络犯罪也每年都在递增。

(二)高校缺乏丰富的闲暇资源和闲暇教育

高校缺乏丰富的闲暇资源。在大学校园里,尽管学生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却没有丰富的闲暇资源。现代高校的“经营式”管理理念,引导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把市场效益作为标杆,把经费大量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楼宇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等,把学生的专业素质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对大学生来说,在学习太紧张或者疲倦的情况下进行一些闲暇活动来给自己放松减轻压力是必要的,这些需要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活动中得到满足。因此学校必须提供给大学生能够活动的场所及相关设施。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文化设施不足,导致许多校园闲暇活动较难开展,大学生的多种需求无法满足,很多大学生以漫无目的的状态消磨闲暇时间,为了满足闲暇生活的需要,他们会自己寻找其它途径,将活动的触角伸向校外,涉足各种娱乐场所,如歌舞厅、酒吧、网吧等。

高校缺乏科学的闲暇教育。首先,闲暇教育本身被功利化。随着现代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许多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专业课学习之余,纷纷参加各类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级、考研、托福、雅思、考会计证等等,成为所谓的“考霸”或考证族。其次,高校教育在人文关怀上不够。高校用“专业教育”全面覆盖了大学生的生活,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也是出于应付任务、维护校园稳定等原因,导致吸引力不强。

(三)家庭教育忽视了闲暇教育的作用

父母对教育认识的偏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绝大多数家长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但却存在不少偏颇之处:很多家长片面重视智育,把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仅仅放在考试成绩和名次上,没有把体育、美育甚至闲暇教育纳入到家庭教育之中;很多家长认为高校是知识的前沿地带,高等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家庭教育,从而忽略了自身对孩子的进一步教育;也有少部分家长,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家中进行一些赌博等不良闲暇活动,没有考虑到对孩子的影响。

家校之间的沟通互动不足,形成学生教育管理盲区。大学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孩子的学校与家庭相隔千里,比较好的沟通形式如家长会、家访等制度几乎难以落实,客观上增加了家校互动的困难。虽然有很多新的交流工具,但是大部分家长只限于会使用手机的程度,且从来不会主动与老师联络,甚至有一些孩子在校四年,家长和学校没有过任何沟通。如有沟通,家长咨询的焦点还是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对子女的闲暇安排和人际交往关注度不够。这些现实问题势必导致在学校规定的课程及活动以外,大学生在闲暇时间是一种缺乏监管的状态。

(四)大学生缺失正确闲暇道德观

大学生自身的“三观”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的道德选择。闲暇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工作、劳动或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是因为它完全是自觉的行为,只能依靠自律、自省、自察来调节。大学生在闲暇时间内发生道德失范,其根本在于他不能认清闲暇内在的道德属性。作为已经拥有公民身份却缺乏相应主体意识的部分大学生,面对异常丰富的闲暇时间,总是处在无所适从的状态,现代社会的更多的选择自由,使得部分大学生不知道怎么选择自由,使他们失去了理想和目标,享受青春、一意孤行、游戏人生、表现放肆、行为莽撞而不计后果、情绪化色彩凸显、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的法纪法规。

四、大学生闲暇失范教育对策

(一)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闲暇道德氛围

其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日渐凸显,如贫富差距、行贿受贿、就业压力、医患关系等。在信息化的社会中,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生活方式影响深刻。要消除各种社会问题对大学生闲暇行为方式的引导和制约,必须从根本上净化社会环境,改良社会道德氛围,提高社会文化质量。这对控制和纠正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偏向、降低大学生闲暇失范的机率、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正面的作用。

其二,社会与政府应加大闲暇教育投入。为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闲暇资源,如协调利用免费开放的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游乐场、体育馆等场所,利用地方性的休闲服务机构,如书法、舞蹈、绘画等培训机构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闲暇资源。高质量的闲暇生活能让大学生获得更好的健康状况和更高的道德素养。如常州市举办的“道德讲堂进校园”活动,就是树立大学生道德模范典型,利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这种接地气的形式,对大学生在社会公益、文明礼仪、传统美德等方面进行道德引领。

(二)加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道德教育

高校闲暇教育是师生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所形成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教育,通过价值观的认同、人际关系的协调、共同兴趣和爱好而形成,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高校必须明确闲暇教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应重视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指导,优化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结构,增加闲暇活动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高校可依托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新媒体等载体,加强闲暇教育,使大学生闲暇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闲暇的本质是自由,但闲暇同样必须符合社会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闲暇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受教对象、载体、目标、资源等方面都是同一的或是一致的。基于此,高校要注重闲暇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形成以大学生闲暇生活为实践途径、以道德规范为伦理限度和方向导引的有效教育机制。

(三)加强家庭闲暇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且贯穿终生,父母不仅对子女有养护的义务,也有培养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子女闲暇生活质量的义务。现代中国家庭,“父母对子女“知性”学习和“善性”养成的关注度的差别,客观上降低了子女的道德自觉性。”[4]每到升学的几大节点可谓是“全家总动员”,把子女的课余时间安排为各类补习和培训。有一些培训虽然属于乐器、绘画、舞蹈等高雅的艺术领域,但是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培训并不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目的也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了各类升学考试的附加分。常常能听到青少年的抱怨:休息时间不休息,反而比上学更累。还有一些家庭成员不能给与孩子正面的榜样示范,闲暇时间多以看电视、上网、逛街等形式来度过,甚至有赌博、吸毒等犯罪行为,这些都将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可见,必须将美育、德育、闲暇教育纳入现代家庭教育,通过家庭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引导子女的全面发展。

(注:本文系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95后’大学生闲暇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范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431;江苏理工学院2012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大学生闲暇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理念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YY12062)

[1]刘海春.论马克思的人本理想与休闲教育目标[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2):95-97.

[2]J.曼蒂,L.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51.

[3]王一鸣,孙金波,吴国生.大学生道德失范及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44-46.

[4]李萍,钟明华,等.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9.

猜你喜欢
闲暇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在何时最清醒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闲暇拾笔寄娱情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