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农科人才就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2014-04-06 07:31耿广汉
关键词:农科应用型校企

耿广汉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农科人才就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耿广汉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本文在查阅资料、归纳总结基础上,从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育人模式、运行机制和对策措施入手,展开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农科人才就业竞争力综述研究,旨在强化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

校企合作;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就业是民生之基,安邦之策。农科人才就业层次,取决于其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农科人才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能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笔者依托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自身课程教学和就业指导实践,从发展历程、育人模式、运行机制、对策措施入手,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农科人才就业竞争力研究。

一、校企合作发展历程简述

(一)国外校企合作发展历程概要

校企合作萌芽于美国1862年《莫里尔赠地法》。[1]19世纪末,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拉开校企合作模式帷幕。“校企合作教育”这一名词,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与企业合作,协同培养27名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校企进入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验室的阶段。[2]现代意义校企合作教育的开端,首推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特曼式大学”。美国“硅谷”崛起,标志大学功能的革命性变。[3]英国校企合作教育晚于德国和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建立初具校企合作教育雏形的多科技术学院,70年代《就业与训练法》的颁布,明确了企业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在德国、美国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同时,日本和前苏联等国也开始付诸实践。加拿大校企合作教育始于1957年滑铁卢大学,1970年后全国蓬勃开展。澳大利亚于1998年1月1日推行“新学徒制”模式,使得校企合作在发达国家成为一种教育共识和人才培养模式。[4]从国外发展看,校企合作教育起步早,社会认可度高,国家推动力度大。

(二)国内校企合作发展历程概要

国内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50、60年代。1978年邓小平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1985年国家《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校企合作作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和高校大胆探索。80年代中后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入校企合作教育。199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1992年,国家经贸委等联合实施产学研开发工程。十五大报告提出,高校要多形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十六大报告要求,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2011年教育部推出以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卓越工程计划。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突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纵观我国校企合作教育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递进且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过程。

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概述

(一)国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概论

德国、美国、英国等国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被誉为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秘密武器,“双元”即学校为“一元”、企业为“一元”,在国家立法支持下,校企联合以市场为导向,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使教学活动与技能训练交替,共同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5]美国“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入学在校完成第一学期学习后,从第二学期开始便以半学期的企业实践训练和在校理论学习交替进行,直至毕业前一学期,再集中到校根据在企所学实践知识完成毕业设计。[6]英国“三明治”模式:在政府政策指导下,正规学制中安排学生企业实践,学制四年学生企业锻炼不少于一年,在企业期间,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7]日本“产学合作”模式:重视教育与产业合作,将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一体化,通过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将教学与生产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8]澳大利亚“新学徒”模式:学徒在校由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负责,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为学徒提供拟从事行业和职业相关资料,帮助寻找适合学员的培训机构,协助学员安排培训事宜,签订培训合同,落实培训期的福利待遇。[9]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南洋理工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提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将真实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学校按工厂模式办,工厂按学校模式办,形成学校、企业、实训中心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工厂式学习环境。[10]奥地利“虚拟公司”模式:模拟公司除赢利外,运作和真实公司一样,在模拟经营环境中,像真实公司一样登记注册、缴纳保险与税金,与其它模拟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展开生意洽谈和资金往来,以逼真环境提高锻炼学生能力。[11]这些成功的典型模式,为我们研究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蓝本。

(二)国内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1.非农科高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张丽立(1998)在国内首次提出“企业与高校全面合作”概念与运行模型,并以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合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12]丁堃(2000)分析校企合作动力因素,提出ERP1—P2CS模型。李焱焱(2004)等提出“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高校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共同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政府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王增杰(2008)提出教学工厂模式。王崇伟(2009)提出“校办企业模式、行业办学模式、合作办学模式”。史益大(2010)等将“校企订单培养”细化为“1+2”、“2+2、“全程”订单培养三种形式。[13]陈广(2011)等,指出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提出“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专业法人制度”、“创办专业经济实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4]曲永印(2012)以北华大学为研究基点,提出“第三方介入模式”、“使用权基地建设模式”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15]虞晨洁(2013)提出校企合作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通过东华大学校企合作实践,提出 “工学结合”、“企业定向招聘”、“第二课堂拓展”模式。[16]

2.农科高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徐小雀(2010)指出校企合作教育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农科人才重要途径,以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办学实践为例,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相互交替”、“面向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专业分流”、“以技能增长为导向的‘自助餐式’”合作教育模式。[17]宋安东(2010)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通过校企互动,探究“以校企共同体,共创优良培养环境为主,双师型教师教学为辅”创新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18]李朝昌(2011)等提出,校企合作培养农科人才的“政府引导的校企互动模式”、“企业冠名的校企互动模式”、“订单培养的校培企验互动模式”、“金融机构合作与企业融资互动模式”、“校企实习基地互动模式”。[19]马焕兴(2011)等构建了农业院校可借鉴的五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企业冠名教学班的合作模式”、“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合作模式”、“送教入企模式”、“引企入校模式”、“校协共建合作模式”。[20]

三、校企合作教育体制机制研究

赵兰香(1995)调查提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分配机制。罗德明(1996)应用代理人模型,诠释了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吴杰(2005)以高校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保障,提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顾佳峰(2008)以北京大学为例,从交易成本角度,研究提出校企合作管理机制。苟建华(2010)从政府、高校、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政府从组织机构协调、政策法规保障、专项资金保证上创建保障机制;高校从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完善校企利益驱动、设立专门机构上创建主动适应与自我调整的运行机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内在需求机制。[21]梁冬冬(2011)提出校企合作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体制保障机制、运行调控机制、综合评价机制。[22]段东旭(2012)等提出,将行业从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校内课程体系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顶岗实习与就业三方面深度结合的“双融共育三结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23]

四、校企合作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

(一)校企合作提升非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

龙卫兵(2008)等,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岗位适应力,缩短学生工作适应期。[24]王明芳(2010)等,以铜陵学院为例,提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与实验室,通过企业现场教学、企业实地观摩、项目联合攻关、引入企业培训中心开展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5]袁畅(2011),指出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开展订单教育,融合校企文化,创新实习实训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26]张克营(2012)等提出,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点,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强化校企联合办学,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人才订单式培养机制,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27]王峰(2013)提出深化校企对接和产学研合作,通过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把握办学方向,让企业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创建校企双方共同实施的“N+l”联合办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力。[28]

(二)校企合作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

刘德义(2012)等提出,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高校高层次农科人才有效途径,以共建企业冠名班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在企业建立基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校企合作举办创新课题和创业设计大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企业设立奖助学金奖励优秀学生与资助贫困学生,提升农科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动手能力,促使农科学生高质量就业。[29]余倩花(2013)等指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奖优促学、以赛求进、作品获奖汇报、参加企业招聘等形式,培养农科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专业应用和创新能力、表达和交际能力、职业心理和适应能力。[30]盛馨(2013)指出,农业院校在与涉农企业合作中,通过将企业需求引入学生科研训练、构建以企业高管为主体的兼职班主任制度、设立创业基金推动学生自主创业等方式,来强化学生职业环境适应能力培养。[31]熊富强(2013)提出,通过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建立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校企间的文体科技活动、聘请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兼职教师、校企合作联合办班等形式,培养农科学生行业认同感和学生就业技能。[32]

五、校企合作提升农科人才就业竞争力进一步研究预期

纵观国内校企合作教育发展,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呈现出了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进程,合作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但总体而言,对校企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大多停留在浅层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从研究层面看,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提出的模式机制和方法措施较为笼统,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实践层面看,缺乏政府支持与立法力度、缺少高校体制机制保障、欠缺企业合作动力机制。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农科人才,关系到“三农”未来。校企深度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农科人才的重要途径。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要协同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在突出政府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拓宽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热情、构建评估标准及体系上下功夫,不断开启校企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农科人才新局面。

(注: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RC2013330;安徽省2012年度高校省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2012B136)

参考文献:

[1]T.Turpin Et al.Bricoleurs and boundary riders Managing basic research andInnovation knowledge net works[J].R&D Management,1996,(26):272-273

[2]J.A.Comenius.GreatDidacticofComenius[M].1632.60.

[3]Attia Varga.University Reasearch and Regional Innovation[M]. BOSTON/DCRDRECHT/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1998.15.

[4]AOKIMASAHI HARAYAMA YUKO.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to take on here58from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J]. Trade and Industry,2002,(4):42-43

[5]姜立增.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1998,(7):42-46.

[6]Mowery D.C.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U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R-D policy [J].Research Policy27,1998.639-645.

[7]石火学.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3-35.

[8]倪珊.从国外企校联合教育看中国企业之痛[J].管理与财富,2005,(9):19.

[9]石哉,山泉.充满活力的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1,(23):58-60.

[10]赵敏.从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69-70.

[11]曾文.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09,(16):92-93.

[12]张丽立.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与高校全面合作模式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3):5-18.

[13]史益大,狄东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10,(2):57-61.

[14]陈广,魏春石.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6):67-68.

[15]曲永印.破解主要矛盾,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7):13-15.

[16]虞晨洁.校企合作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实践探索[J].东华大学学报,2013,(2):110-115.

[17]徐小雀.关于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38-140.

[18]宋安东.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3):229-232.

[19]李朝昌,许大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农学报,2011,(1):58-60.

[20]马焕兴.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J].现代农业科技,2011,(4):20-21.

[21]苟建华.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运行机制建设的探索[J].浙江教育 学院学报,2010,(2):45-50.

[22]梁冬冬.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研究 [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5):75-77.

[23]段东旭,陈明明.“双融共育三结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陕西教育,2012,(5):105-106.

[24]龙卫兵,龙运初.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支撑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37-38.

[25]王明芳,史金成.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实践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2);94-95

[26]袁畅.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学生满意就业[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1-12

[27]张克营,张娜.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途径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5):90-92.

[28]王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3,(18):44-46.

[29]刘德义,胡文靖.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5):98-101.

[30]余倩花.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1):109-112.

[31]盛馨.高等农业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新解及模式创新[J].中国农业教育,2013,(1):69-71.

[32]熊富强.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就业主体性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7);218-220.

猜你喜欢
农科应用型校企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