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回归:略论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2014-04-06 07:31程道光
关键词:精髓传统思想

程道光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反思与回归:略论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程道光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学”为核心、兼容墨家道家法家等多样文化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的宝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以此为精神营养有效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探索人生价值。通过反思与回归,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走出一条社会影响良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道统得以传承又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的道路。

传统文化;精髓;思想教育;反思与回归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文化的维度讲,便是同传统文化文化决裂,引介外来文化重建文化体系的过程。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在经历了对西方从器物崇拜到政治制度引介而遭遇失败后,引发了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体系的否定和决裂。而广受赞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将传统文化作为批判对象加以否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意识形态的语境下,传统文化被简单粗暴地划归于封建糟粕。而完全抛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渊源而进行的文化体系重构的尝试,是注定行不通的。在经历了实践的失败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本质,它坚固存在于、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它是所有中国文化形态的源头。

在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教育实践当中,教育者应着力深挖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萃取传统文化当中积极向上、饱含正能量能催人奋进给人以前进力量的精髓,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不但帮助接受教育的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反思和回归当中,让越来越多的先进青年学生重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道统中来。

一、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对于高校思想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失语,对青年学生信仰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思想一脉相承,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以儒学为核心,兼具墨家、法家、道家和佛家等多种文化形态的文化综合体。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其独有的精神内蕴,而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历代的传承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但又影响深远的中华民族精神气质。而儒学刚劲一脉的代表《孟子》,更是直接提出了“养吾浩然之气”。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青年学子“士”的情结影响深远。而每当国家民族遭遇危机,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士群力量,便活跃在政治的舞台而发挥着积极力量。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逢此“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亡族灭种的危机感压迫下,不少知识分子焦灼于时代,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陈腐深深束缚了中国的发展。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者,将矛头直指中国传统文化。而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在当时虽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带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仍有待商榷。新中国成立后,扫清“牛鬼蛇神”的社教运动等一系列运动,在反封建糟粕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糟粕。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从自身还是从影响力来讲,都逐渐走向式微。这一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话语领域当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失语状态。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衰弱,其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构成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小。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髓,并未能一如既往地传承发展开来。一方面,青年学生迷失于现实生活当中的龃龉而丧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另一方面,这些形形色色的思潮以及思想理论并未能完全解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水土不服”的困境,而显得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青年学生在亟待需要正确理论指导与有效思想理论匮乏的现状扭曲的悖论当中煎熬。而当中国传统文化遭遇断代的危险时,也是社会道德水准处于低谷的时期。因而,在这种情形下,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深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才能更好地推动青年学生乃至全社会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层次的提升。

(二)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丰富的营养

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中国人秉承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以人为本位,以人文为中心,以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强调教化,重视人文教育,平和而有理性,不至走向偏激与迷狂。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当中是不可或缺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可以为广大渴求学习的青年学生以丰富的营养和启发。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厚重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价值。“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爱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准,增强责任心,明白如何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国家以及自然,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首先,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构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仁者爱人”“以民为本”“仁心仁术”等思想强调了公民道德善良仁慈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要求青年学生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道德水平日渐呈现下滑趋势的当下来看,这是有着积极现实意义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规范的重要内涵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极具实践意义的条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不完善的当下,这些思想观念的引入将使市场主体在规范自身行为的方面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和成熟时期。这种在尊重多样性基础上的自我规范的教育,对于将来成为市场主体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套完备的公民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旨归。在中国古代的道德评价当中,这五德是衡量一个社会人在社会道德层面上水平高低的硬性指标。当然,在思想多元化的当代,完全以此作为衡量社会公民道德的评价准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五德观念中的积极因素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是我们必须考量的因素。因而,在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第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也被引介到中国。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辨正吸收,西方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和消极影响也日渐凸显。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会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人们的思想。当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色情暴力等。给人们尤其是当代青年的精神和道德带来不良影响。而在这些消极影响面前,青年学生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容易将这种极端的自由主义当做是人生的追求,而丧失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当中,许多优秀的思想正是治疗这种西方病的“良方”。“达则兼济天下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君子当志存高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思想观念,都充满着积极奋进的人生力量。在当代社会,这些积极的力量,将引导帮助青年学生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正确的方向。在思想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为青年学生提供这种精神营养,助其在以后的人生当中提升自我的认知,加强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强大的精神世界,培养自觉抵制西方思想消极因素的能力。

二、反思与回归:发掘传统文化精髓,探索思想教育新路径

(一)重新定位传统文化的价值,探索其精髓所在

中国传统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具有结构完整而严密的体系的。而传统文化的价值及蕴含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意义,更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毋庸讳言,传统文化当中的确存在着诸多糟粕以及过时的腐朽的封建落后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推动青年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重新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定位,不能全盘吸收。如何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全新定位呢?

首先,厘清道德价值观念的标准。一种文化形态及思想内容的价值大小以及意义所在,关键在于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在封建社会时代,例如“士为知己者死”、“忠君报国”“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观念与高度集中的集权体制和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观念息息相关。这对维护大一统封建国家、维护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是有现实意义的。但这种思想放在现在,显然是过时的。只有那些在当下仍然能对社会进步、公民道德素养提升起着积极意义和正面作用的传统文化内涵才是我们积极探索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入时代精神的内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也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保持其实用性和先进性,必须不断地为其注入时代精神的内涵。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代精神的内含以及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活动中所发挥出来作用的大小,可以透视其国民的理性程度与成熟水平,因而成为衡量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只有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永葆生机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为青年学生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境界的提高而做出相应的贡献。

(二)学习传统文化精髓,重新回归传统文化的路径

在确定判断选择传统文化精髓的标准后,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新回归到传统文化的道统中来,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昂扬向上、高歌猛进的向上的人生姿态,为广大青年学生注入人生的动力。

回归传统文化的路径离不开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吸收。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搜索引擎功能的不断提高和数据库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获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我们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广泛涉猎海量信息,完善自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补课”。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阅读海量文献,建立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回归传统文化,不是浮于表面的做跟风式的“国学热”的粉丝,而是真正回归到传统文化的经典当中。从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回归到经典当中,从经典当中获取精神营养和能量。

反思当下的文化形态,回归传统文化的道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局限。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对这些消极文化现象,我们在引领学生了解、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要正视它、走近它、反观它,使之作为反面教材,催人警省,策人深思。

探寻回归传统文化的路径,离不开对现有的课堂授课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与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刻的逻辑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当前,完全依靠课堂教育引导学生走上回归传统的道路,无论是从课时安排还是从实际的效果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难题。这要求教师要在课堂的时间内,高效率地传播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东西。而达到这种效果,需要教师积极深入地研究经典,能够深入浅出地为学生做重回传统文化道路的领路人。

探寻回归传统文化的路径,还要积极打造符合具有浓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读经”“重回经典”,组织“国学”论坛讲座等活动,提高国学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高校是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许多优秀的国学大师,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代言人。以聆听国学大师的教诲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也是一条重归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中华民族最为深刻的文化印记,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最新内涵,才能永葆中国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在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反思当前传统文化形态失语的现状,重归传统文化的道统中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杨虹.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6).

[2]耿丽萍.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3]张立英.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6,(4).

[5]陈文斌,刘经纬,宫丽艳.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7).

猜你喜欢
精髓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