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浅析马克思的物质观
曾丽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物质”是哲学上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内对“物质”的考察,更多强调的是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以及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而马克思的物质观往往被人忽略,实际上马克思的物质观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马克思对于物质理解主要从现实的人出发,依据感性的现实,以实践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呈现出实践性、属人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把握马克思的物质观时需注意其的超越性和可知性,同时也需要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
物质;马克思;实践;人
哲学上所说的物质,与一般意义上是物质有所不同,它指的是一种与物质相关的体系。唯物主义的哲学物质观主要说明的是一种关于“物质”问题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关于物质的阐述是物质观的巨大的飞跃,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对物质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因此,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深刻的认识,如何找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正确的理论思想,要想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必须对马克思的物质观有所理解。
恩格斯曾给物质下做出这样的描述:“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抽象出来的。”[1]像物质这样的词语“无非是简称,把许多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实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2]恩格斯认为,物质是作为具体实物的共性而存在的,也就是说物质实际上是作为各种实物抽象出来的一种普遍的存在。恩格斯在论述本体的时候说道“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3]
恩格斯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而提出的哲学上物质观,对物质观做了初步的解释。很明显他的物质观表述还不够科学,虽然指出物质概念是抽象出来的,但是缺乏一个共同的本质,也就是说没有明确这个共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没有明确物质和意识之间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只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混淆了物质和实体。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自然科学不断取得发展,获得进步的情况下,为了驳斥唯心主义谬论,列宁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不仅巩固了唯物主义的地位,可以说是给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打了一剂强心剂,为唯物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有时,列宁对物质表达用了一句更加简单但同样精辟的话,“物质这个概念······在认识论上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5]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关于物质概念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的,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出了物质的定义。简单的说,列宁关于物质的概念和论断中可以得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在哲学史上困扰了很久了答案: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说的更加通俗一点就是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列宁说到“绝不能把物质的特殊结构、属性和具体形态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不能把人们打破对物质认识的旧界限说成是物质本身的消灭······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6]随着自然科学上不断出现的新发现证明了了旧唯物主义的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这就表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合理性。列宁话语在我们现代自然科学得到了正确的回应。现代科学中多种多样的基本粒子发现,都是客观存在的,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些事实都有效的证明列宁关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的判断是无比正确的。但是唯心主义者对于这个这样的结论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们中一部分人认为物质是感觉的复合,而另一部分则认为物质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列宁物质观击中了唯心主义者的要害,在捍卫了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划清了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虽然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被奉为经典,其物质观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论述的也较为完整,但是也存在许多的的不足。列宁物质观的是在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只有在讨论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时候才具无可争辩的意义,但也就意味着容易忽略了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作用的能动作用。此外在其的物质观中,物质只是依靠人的感觉,也就是说没有把物质当做关系范畴中加以阐述,没有从属性和关系入手去解释物质。
马克思的物质观是从客观的现实出发,在实践活动中从人、社会、自然界等多角度考察物质。在马克思物质观中,不但指的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还指的是与以物质为中介的各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长河里是独树一帜的,是哲学上的革命,其物质观也是非常有特点的。马克思对物质的理解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尤其是从人的生产劳动来阐述物质观,从而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的、直观的视角研究物质的一个质的飞跃。马克思在《资本论》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7]这就说物质是劳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马克思很早就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的唯物观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8]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自己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最大不同,虽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物质观,但是通过对就唯物主义的批判,间接的表述了自己的物质观。
马克思物质观具属人性。这实际上指的是物和人是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物作为人的活动的对象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是物是通过人来体现其价值的。“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9]这表明离开了人的物质自然界意味着什么也没有,物质的存在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出。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具有社会属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只有在社会中才有存在的意义,马克思指出人的地方就会有关系的存在,而这种关系是以作为连接点的,动物之间是不会存在关系的。如果没有社会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也就不存在,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生命和生活,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看,社会关系具有本体论的意味。在马克思物质观中,社会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物质,指出社会关系不是随意生成的,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由此可见,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10]这里说的联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联系,马克思已经把它上升到了物质的概念。
当前,在对马克思的物质把握上有着诸多的不同的的观点,也存在着诸多的误解,物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何去把握马克思的物质的相关内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
第一,虽然费尔巴哈的物质观中包含了人的感性和直观的因素,马克思的物质观成功的实现了对其的超越。费尔巴哈曾说过“世界、自然对人表现成什么样子,它对于人就是什么样子;人的感情、人的观念直接地、不知不觉地成了人权衡真理和实在的标准,世界对人表现得就正像人本身那个样子。”[11]这是费尔巴哈对于物质的直观的理解,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那里,而是实现了对其的超越。马克思而是把人看成了社会的动物,在实践活动中处于主体作用,所以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马克思在深入考察了当时的社会后,就指出财富的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都依赖于人的劳动,这就将人的纳入了社会之中,从根本上使人摆脱了愚昧的原始性,因为在原始社会里,“有用”是财富的标志,而在人类进入了所谓的文明社会后,在市场的作用下,财富是由交换价值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取决与人的劳动。物质其实是在随着人类发展而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向人的生成过程。只有如此,才算是完成了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这也就自然的包括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在历史和自然之间找到了一个链接点。
第二,可知性是马克思的物质观的显著特点。马克思的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实际上指的如何去认识我们现实的世界。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的正确与否,实践是唯一的途径,“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2]实际上马克思指出关于世界的认识应该着眼于现实,应该紧紧抓住事物的真正一面。马克思的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如此,他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实际调查,在实践中才得出的种种结论。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一生都在追求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解释,对物质的正确理解。
第三,在讨论马克思的物质观的时候应该把视野放宽。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就应该以不同与旧唯物主义的不一样的视域出发,也就是在对待物质问题的时候要从物质变换的角度入手,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以人的实践作为媒介去考察物质问题。马克思就曾说过“土地只有通过劳动、耕种才对人存在。”[13]在思考物质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可以通过物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马克思在研究物质的时候就特别注重对商品的研究,在马克思的思想里,把商品当做一个对象性产物,他认为商品实际上应该是外界的对象。商品作为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双重属性,马克思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经济学术语把商品的价值引入了哲学领域,于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的物的普遍存在形式的商品作为物质范畴就这样巧妙的进入了哲学界。
能否把握好马克思的物质观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过关于物质的定义,但是在他的著作中,物质观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他的物质观具有的革命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因此,正确把握马克思的物质观对现实生活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4.
[4][5][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192,266.
[7]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4.207-208.
[8][10][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4,81,57.
[9][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78,168.
[1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