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歆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词翻译原则探讨
胡歆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和灵魂,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精粹的载体,具有音乐性、思想性和形象性多种组合所形成的,是一种唯美的文学体裁表现形式。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规律,文化的差异给诗词的翻译造成了重重的困难。文章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对不同背景下的诗词翻译原则进行探讨,即中英诗词的文化背景差异、诗词可译性的可能性、诗词的翻译原则。
中西;文化;诗词;翻译;原则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在文学方面变现的尤其突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和灵魂,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精粹的载体,具有音乐性、思想性和形象性多种组合所形成的,是一种唯美的文学体裁表现形式。诗词的形式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修辞手段、韵律以及节奏等很多方面,通过诗词的意向传达出所要表达的信息。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规律,不同的诗人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文化的差异给诗词的翻译造成了重重的困难。
不用的文化背景下,不论是英文诗歌还是中国的诗词,都有着各自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美的意韵构成的独特的方式。[1]中西文化的差异,翻译者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原文中的那些含义丰富并且十分形象的音韵和形式,这些完美的音韵和形式都是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一些精神实质,是诗词必不可少的符号。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者主体性的差异,在翻译的时候不可能具有绝对对等的译文,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能根据原文的一些交际功能、文体特征等选择某个角度来进行译文的评判。对于诗词的翻译,不像一些使用文一样,进行一板一眼的翻译,要注重诗歌的审美,在翻译的时候要创造出与原文所要表达出来的意象。例如,对于中国的诗词而言,诗词用简约的形式、谨严的格律以及凝练的语言代表着中国诗歌的美学成就,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对其表达的意象与精炼的语言进行表述。而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浪漫的诗词,充满活力的音乐美,在汉语中也是很难再现的。[2]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Robert Southey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其中 “And thumping and pumping,And bumping and jumping,And dashing and flashing and ,Splashing and dashing”,这几句诗描写除了瀑布从陡崖上飞泻下来的壮观景象,诗人用“ashing”以及“umping”把瀑布描写的栩栩如生。但是,如果把它翻译成汉语,这种音乐美与充满活力的景象很难再现,原因之一是由于英语使音节文字,后面可以加上“ing”来表示现在时,构成语法意义,但是,汉语是象形文字,后面不能加上这种语法结构,很难体现出这种音乐的美感。
对诗词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来传递信息,诗词是高级的文学文本,它含有很多内在的意韵和内在的涵义,例如诗词中含有很多诗性、诗意以及诗质很多的东西,这些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传递,并非是易事。从翻译的现实来说,对于诗词进行翻译只能达到近似,不可能完全让人满意,一些诗词的形式在进入到另一种没有相同的文化以及文学历史中就瘫痪了,把中国的古典诗词进行英译,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3]中国的诗词的语言的运作方式与英文诗歌中的结构、表达和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倾向于呼应,超越自身语言的障碍,使一些不可译的诗歌变得可译,原文的形式特征不可能安全的进行保留,可以通过“变异”的手段对诗原来的形式、表达和结构做一些改变,来实现诗的意境表达。
以汉诗英译为例,在汉语诗的翻译中,意境是汉语诗词的灵魂,意境是否再现这关系到翻译的成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不论是否对诗词的结构、表达和形式进行了再现,只要是对诗词的意境进行了再现,那么就可以说实现了翻译的价值,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成功的译文。在进行诗词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是诗词的阐释者,这就需要翻译者要对诗词原文有一个出神入化的理解,在诗词翻译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译者化入原诗”的方法,使原诗的意境进行重现。例如,拿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君为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诗主要描写的是诗人思念友人,并幻想与友人享受久别遇故的欢愉和喜悦。许渊冲把这一首诗翻译为 “You ask me when I come back,but I don’t know;The pools in western hills with autumn rain overflow.When by our window can we trim the wicks again,And talk about this endless,dreary night of rain?”[4]从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翻译忠实了原文,运用了“译者化入原诗”的翻译的手法,符合了英语读者的句式结构习惯以及思维的习惯,使英文读者更能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了原诗的价值。
对于诗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传达出诗词的意美、音美以及形美,在这三美之中,[5]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音美和形美。中西双方在文化以及语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想百分之百的对原诗的意美、音美以及形美进行传达,是不可能做到的。汉语与英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汉语的声调以及音节具有音乐美,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组成成千上万的词组,但是英语是多音节词,没有声调,要想保证诗词翻译与原文的音美和形美相一致,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意美,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不管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有多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对于自身以及世界的认识过程是共通的,相似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首先遵循意美原则。
(一)意美原则
诗词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也是读者对于诗词的印象,是诗词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意境美,就是指诗词或者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一些生动的场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艺术境界,是一种美的体现和艺术的升华。要想中国古诗词意境的含蓄之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于汉语古诗词的翻译,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理解诗词的内涵以及诗词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意韵和思想感情,还要选择最美的词汇,对于原文的意境美要尽可能的是表达,让西方的读者也能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情调和格调,让西方读者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曼妙,增强对于中国诗词的学习兴趣。例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这首诗词刻画的是一个情窦初开、贵族少女的形象,其词的上阕描写的是少女荡秋千之后的娇美神情,下阕描写的是少女看到来客后,慌忙躲避的神态。“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对于这个下阕,进行翻译,许渊冲把他译为 “Seeking a guest come,she feels shy;Her stockings coming down,away she tries to fly.Her hairpin drops;She never stops.But to look back.Leaning against the door,She pretends to sniff at mume blossoms once more.”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与原作一样,也运用了一些富有口语色彩的词汇,很好的保留了原词的格调,用英文再现了少女看到翩翩少年后的紧张羞涩以及欲走还留的心情,外国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也会获得同样的情感体验,从中领略到优美的意境,与诗词内容产生感情的共鸣。
(二)音美原则
押韵也是要达到音美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翻译者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必须要适当的押韵,要想达到音美的原则,译者要掌握有关英语押韵的知识。对于英语的押韵,分为全韵、辅音韵、头韵、反向韵等,如果译诗能够做到押韵,尤其是压全韵,这会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是非常的困难。要想压全韵,两个词重度音节中元音需相同,相同元音前的辅音不能相同,而且若是元音之后还有一些音节或者是辅音,那么这个元音和辅音必须相同。因此,要想实现意美基础上的音美,对于翻译来说,会增加翻译的难度。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翻译成英文就是 “O n parasol——trees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As twilight grizzles.”译文中的drizzles与grizzles.两者押韵,这与于文中的“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音韵与诗词的情感基调浑然教师,是外国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哀婉悲伤的情怀和思想感情,营造出了哀伤的情境。[6]
(三)形美原则
形式美式中国诗词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讲究形式美,“三美”原则把形美放到了最后,是因为在诗词翻译中,要保持意美以及音美,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要想实现形美,是更加的难,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兼顾形美的传递,使读者也能得到与原诗同样的审美体验。
总之,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词进行翻译时,要遵从“三美”的原则,努力实现意、音、形三美的和谐统一,更好的实现诗词翻译。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一般项目“安徽旅游诗词跨文化阐释及应用翻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2B458)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04-174.
[2]徐钧.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9.
[3]熊晶晶.中国古诗词意向英译探讨[J].文教资料,2008,(4).
[4]崔素华,杜耀文.从李白《月下独酌》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3).
[5]徐艳婷.论中国古诗词英译的“三美”处理[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19).
[6]张孜婷.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在李清照的英译中的再现[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