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体验创新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014-04-06 06:15:21陈健毛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方式理论

陈健毛

(景德镇陶瓷学院 美学研究所,江西 景德镇 333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体验创新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陈健毛

(景德镇陶瓷学院 美学研究所,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当今传统程式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需要改革和创新,审美体验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在艺术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体验,在审美体验中反思和体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审美体验教学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遭遇到巨大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尤其是在教学方式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偏重于逻辑思辩、抽象陈述。一些所谓新方法也过于偏重体系的建构、逻辑的推理、评估的标准,而缺少理论联系实践,尤其是联系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在当今传媒时代,学生伴随着电视传媒长大,玩着手机视频上学,他们很难对一些非图像的东西产生注意力。这使得他们对于传统程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陌生、冷淡甚至排斥的心态。因此,传统讲授的教育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传统程式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显然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理论阐释

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教育者的说教式讲授占主导,是一种单向式的教学过程,“你讲我听”、“你写我记”、“你要求我照做”,受教育者往往是被动地甚至无奈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学方式偏离了青年学生的个性需求,无法产生互动和共鸣,更无从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许多高校教师努力尝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有些教师提出通过某些感性化、形象化、直接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通过展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美,满足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审美诉求,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艺术美等方面来进行创新性教学。[1]其实,这些教学方式无非是通过教学环境、教学语言、教学方式的美化来营造教学的氛围。笔者和团队成员也尝试过这些教学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感受能力去消化教学内容,效果当然不是很理想。

笔者和团队成员采用的审美体验教学方式解决了以上的教学困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和方式中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语境中,并在这一语境中进行亲身的体验,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年学生的个性成长,审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普遍需要,理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充分尊重和广泛运用。审美体验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核心在于审美体验。所谓审美体验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情感化、形象化的自我教育方式。它完全不同于以往单向灌输式的“一言堂”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师宏观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和主体体验,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审美体验创新性教学的活动方式主要是绘画创作和舞台表演。学生在画画和演戏中所体验和所获得的审美感悟是主动的、积极的、情感化的。在审美体验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感性的、积极性的情感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情感”,通过培育“审美情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不断得到发展,让他们在审美情感中产生“审美理解”,然后通过”审美理解”去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最后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带来的快乐,让学生的感觉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并逐渐发展和丰富自己属人的本质力量。“我国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也在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人的感觉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人全面发展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这样学生就自觉把践行道德作为他们灵魂、思想中的组成部分,自觉成为共产主义合格的建设者。“这样的美育,本质上不是育人,而是化育或化生人的新的生命。”[3](P4)如此,我们也达到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的合格者——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这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终极目的。

二、实践运用

笔者和团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审美体验教学方式是从2009年开始的,我们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示,针对我校艺术专业的在校生达五千人以上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创造性地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审美体验教学方式——“画说哲理”和“道德法制剧”。这两种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得到全校师生和高校同行的赞誉。

“画说哲理”要求学生以绘画、摄影方式阐释或表现政治理论、哲学道理和社会现象等,并辅以简短精练的文字来辅助说明画中寓意,力求图文并茂、鲜活生动、意蕴深刻。阐述的文字应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将课本的基本理论通过图画的形式进行阐释和表达。根据图画所阐释的内容,“画说哲理”所收集的图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哲理阐释,二是社会观察,三是人生体悟,四是校园絮语,五是环保话题。[4]这些作品都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他们的所思所想,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为我们了解、引导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用自己专业特有的语言,即用“画”来表达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社会的关注,因此理论教学不再是课堂上抽象的说教,而是直观的陈述、鲜活的感受。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画说哲理”这一审美体验教学活动,全体师生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

“道德法制剧”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关于道德和法制内容的短剧。学生所表演的短剧主要形式有话剧、小品和哑剧,甚至只是一些表演性的动作。学生自己找素材,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排练、表演。对于学生所演出的剧目首要的原则就是不能抄袭,要表现当代大学生自己的生活感受,要坚持原创性和富有思想性,以大学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青年学生视野中的社会现实为主。根据近五年学生所表演剧目内容的统计: 60%的剧目是反映父母养育之恩的;30%是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10%是反映社会生活和事件的。[5]这些剧目基本上是以学生的视觉来阐释和解读的,反映了学生对社会真实的认知水平,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实践于一体,学生的感悟发自内心。作为非戏剧专业的学生在排演的过程中尽管表演技巧稍显生涩,但是置身剧中体会深刻,积极性高、动力十足,学生们也乐意按照自己的真实感悟来调整故事情节和表演方式,使之更加完善。情节动人、语言风趣、表演到位的剧目很能打动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从而真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戏剧这一感性化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效果会比说教好得多。

三、教学成效和经验

五年来我们采用的“画说哲理”和“道德法制剧”实践教学方式得到了学校领导、艺术院系师生和广大同行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后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一审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最大的长处就是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为这样的创新性实践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在绘画和演戏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能够做到自我教育。学生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不是在灌输中被动的接受,而是在审美体验过程中自动生成,这样感性化的自我教育的方式,效果自然要比一味的说教好得多。学生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无形中消化了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经过历时四年多的尝试和探索,我们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之有效而且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审美体验的教育中感受和领悟教师所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并让这些内容转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

教学成效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一是找到了学生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这次活动涌现的不少优秀作品,正说明了艺术专业的学生们在自己的兴趣领域里也可以找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契合点。一旦找到这个契合点,教学效果就可以达到最优化。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知识特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两种教学方式一改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枯燥乏味、“面目可憎”的旧形象,主动地向学生们的专业领域渗透,调动了他们每一个积极学习的因子,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共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这两种教学方式为契机,全体教师在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年轻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教师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就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系2013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审美化研究》,项目编号:11YB50;2014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还原和角色体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XJG-14-11-14)

[1]张安.美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1):110.

[2]李兴华,陈健毛.画说哲理[M].南昌:江西省高教出版社,2010,(1).

[3]李兴华,饶志华.道德法制剧在行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

[4]邵建.从<手稿>看马克思美学和美育思想 [J].南京:艺术百家,2005,(4):4.

[5]陈健毛.劳动成为对象化理论的当代启示[J].武汉:湖北社会科学, 2007,(11):20.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方式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14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16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