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萍
(云南昭通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云南昭通 657000)
试论环境条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王应萍
(云南昭通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云南昭通 657000)
目前我国对动物疫病的防控主要采用强制免疫的方式,通过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及对病畜的捕杀,从而切断传染源,阻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从而达到保护动物的目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养殖范围的不断扩大及养殖环境的逐渐恶化,环境条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分析当下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及环境控制的必要性,指出疫病流行的原因,并提出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对策,希望能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环境条件;动物疫病防控;对策
畜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动物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来自外界环境。因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控制动物疾病的流行,保证畜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是山地地形,坡面较陡,由于地面的收缩容易对山坡的沙石造成引力,当然没有雨水那是成不了灾难的,但是云南处于印度洋边陲(至少受其影响很大),同时也受太平洋夏季风的影响,雨水是十分充沛的,造成泥石流的因素也就具备的了。近几年,我国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非常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对动物疫病的防控。但本人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工作,能更有效阻断疫病的流行。
任何一种传染病的出现和流行都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部分,因此,对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也要从这三部分出发。目前我国对动物疫病的防控主要采用强制免疫的方式,通过对病畜的捕杀,从而切断传染源,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还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从而达到保护动物的目的。这样的举措在当时是起到一定的效果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防控措施已经不再适用,环境的作用日益重要。动物疫病防控对环境条件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只要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中的任一部分,就可以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到一定的切断作用。但是切断任何一部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环境控制很好地避免了难于切断这一难题。环境控制就是要通过生产的规范化、对易感动物进行隔离,改善养殖环境,防止病原的传入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事实表明,环境控制对动物疫病防控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被证明为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国的养殖业所处的大环境已经受到高度的污染,病原微生物已经严重的侵入我国的生物大环境中,传统的防控措施只是对预防和减少死亡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对预防感染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一些免疫不完全的牲畜正在经受着感染、发病和排毒的侵害。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得到疫病流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户在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在1~4月进行补栏工作,存栏的动物以中小动物为主,自身免疫能力不高,而且由于幼崽经过长期运送以及饲养方式的变化,容易产生感冒、腹泻等多种疾病。外来动物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加大了动物疫病的风险。随着月份的增长,存栏动物逐渐长大,到7~10月时,由于气温升高,并且一些地区雨水不充足,便会导致疫病的发生。
(2)很多地区饲养环境不好,栏舍不高,并且栏舍通常建在地下室,通风状况不好,光照明显不足,栏舍内异常潮湿、闷热。加上一些动物死亡后,没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没能进行充分的消毒工作,便会导致细菌的滋生,使得疫病传播迅速。
(3)灾害导致牲畜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如最近几年昭通几个县发生的地震灾害,例如,地震造成永善县12个乡镇89个村(社区)851个村民小组18124户71235人受灾,地震因灾直接损失达5.3亿元;灾害共造成32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有2人伤情有所好转;轻伤27人,有4人出院;民房倒塌581户2498间,严重损坏3175户13335间,一般损坏5716户21456间,倒塌损坏畜厩1061间,75所中小学校不同程度受损。
(4)生产的无序化导致疫病传播途径的复杂化。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对动物疫病防控没有正确的认识,防范观念不够,消毒程序不正确、不彻底,将病死动物的尸体随意丢弃,或者低价卖给收购人员,导致病原扩散。一些地区养殖密度过大,设备的防疫条件不达标准水平,导致疫病迅速大面积的传播。还可能会存在物流时间过长,交易过于频繁,从而扩大了疫病的传播范围。一些地区经费不足,诊断技术、设备相对落后,一些动物在发病之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从而导致了疫病的传播。
“有疫不扩散,无疫不传入”是养殖环境控制的基本原则,此原则就是要对病原进行减量,同时切断传染源。在实际的控制过程中,除了做好小范围环境的控制工作,也要加强对养殖大环境的环境控制,从而实现综合治理的目的。
3.1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养殖场地的选择,避免将养殖产地建在交通拥堵、人员集中的地区,尽量避免选择环境对动物防疫造成影响的地方,通常情况下,山区等偏远地方是较为理想的选址地点。场地周围要设有隔离区、隔离墙以及绿化带,要做好养殖场门口的消毒工作,设立专门的消毒室,要区分生活区域和生产区域,将各个房间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形成隔离的空间,同时,栏舍的设立应当远离生产区域,应当做好防鼠、防虫工作。生产区域的垃圾处理系统应当完善,要对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3.2 根据饲养环境选取大小合适的牲畜
不同大小、不同种类的牲畜对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生产性能通常与品种的抗逆性相对,生产性能好的品种往往抗逆性较差,对温度的要求就越高,体表面积越大的牲畜,热量散失的越严重。对环境要求较高的牲畜不能在条件不好的散养户进行饲养。总之,要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宜的饲养环境。
3.3 对饲养环境进行改善
饲养牲畜的栏舍应当建在通风良好,光照较为充足的地方。在夏季,应当做好降温工作,避免牲畜由于高温从而产生中暑的现象。要保证栏舍通风状况良好,保证牲畜的饮用水清洁,不能进行小范围大数量的饲养活动,按照季节,对饲养周期进行及时调整。冬季栏舍应当做好保温工作,避免温度骤降给牲畜带来不适的感觉,增加栏舍内垫草的厚度,比如很多农户将生姜水和土霉素混合后给猪仔服用,有效的降低了猪仔患肠胃疾病的概率。要坚持健康养殖的相关理念,重视环境对饲养的重要性,控制好养殖的规模,适当扩大空间,并要采用相关的技术做好防暑保暖工作,并做好牲畜代谢物的处理工作,从而改善饲养环境。
3.4 定期对栏舍卫生进行清扫,做好疫病监测工作
应当对牲畜的饲养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严把消毒关,对牲畜的栏舍环境进行定期清扫,对牲畜的粪便进行及时处理,同时栏舍周围的环境工作同样非常重要,要对其进行消毒,从而达到抑制疫病流行的目的。饲养员需要每天对畜群的排泄、饮食等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不适的牲畜做到及时隔离并进行相关治疗。要严格做好检查工作,对发生严重疫病的动物进行及时处置,并及时上报。对一般疫病的动物要做好用药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动物对疾病的免疫力。
3.5 加大相关的宣传工作,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要加大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全体人员对动物疫病防控的正确意识,认识到环境控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能盲目重视发展,轻视管理的重要作用,要尊重自然规律,呼吁大家都参与到动物疫病防控的工作中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并对工作人员的从业行为进行规范。对一些实际效果良好的养殖技术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工作,对一些有发展前景但资金不足的养殖户,国家应当采取相关措施,给予一定的帮助。此外,还要建立、完善各项公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对可能造成感染的外界病原微生物做到及时切断工作,必要时采用封闭式生产的方式。对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在环境方面不明确、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及重点不突出的地方进行重新确立,对一些违法企业进行严肃处理。要切实发挥法律的强制力作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净化养殖的法律环境。
3.6 做好自然灾害发生的相关工作
自然灾害发生时,要组织好相关人员做好抢险工作,对养殖场的设施、各种场地进行评估工作,并且形成风险评估报告,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救援工作。要对自然灾害导致的各个场地的致病微生物,做好消毒处理。要对发生自然灾害的动物病原微生物进行定期取样监测,并对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状态进行监控,同时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掌握好动物病原微生物变化,为受灾地区的未来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
传染源在疫病的传播中不能彻底消灭,随着传播方式的复杂化,传统的防控措施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只有从提高动物免疫力出发,加强对养殖环境的治理,降低病原的传播速度,才能更好实现动物疫病的防控。环境的控制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想,做好科研工作,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抓好细节,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对动物疫病的防控起到良好的效果。
[1] 许丹.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下对猪疫病防控的影响[J].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2013,10(9):16-17.
[2] 林旭光.环境和饲养管理对畜禽疫病防控的影响[J].今日畜牧兽医,2013,11(7):12-13.
[3] 秦雪敏.环境和饲养管理对猪病防控的影响[J].新农业,2014,15(1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