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跃
(上海电力学院卫生科,上海 200090)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黄帝内经》的思想体系,在各个年代得到不断发展。在其经典著作中虽然没有“中医心理学”、“心身医学”等名词,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千百年来在指导诊断、治疗和养生防病等临床实践中卓有成效。它运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解释心理现象,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产生、诊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
治疗实证时以疏肝理气为主,根据病情需要给予行血、化痰、利湿、清热和消食的药物;治疗虚证时以益气扶正为主,疾病迁延日久,由气血进而涉及五脏,则要分辨部位、病源与虚实,根据其在气血,偏寒热,以及脏腑的不同而辨证施治用药,才能见效。例如,陈士铎补肾水、泄肺金以治肺气之郁,扶脾柔肝润肺治气恼呃逆(《辨证录》);李士材提壶揭盖肃肺利尿治郁怒隆闭(《医宗必读》);叶天士苦辛清心达肝治性情躁急阳动太过鼻渊,清心益肾柔肝治烦劳晕厥;王九峰滋水涵木治喜怒伤气冲逆奔豚;丁甘仁抑肝培土生金治情郁咳嗽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都是中医原则的灵活运用。[1]
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提出,人生诸病多生于郁,他独创了治郁效方《越鞠丸》解除六郁,达到气畅舒郁。[2]四逆散能透邪解郁和疏肝理脾,是张仲景的代表方剂,用于肝气郁结的精神抑郁治疗。吴文红将抑郁症分为肝火挟痰、气郁痰结、气滞血瘀、气血不足、心肾不交、心胆气虚6种类型。各型的代表方剂有丹栀逍遥散、半夏厚朴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和甘麦大枣汤,如再结合心理治疗,则效果更好。[3]
中医心理治疗的情志理论的基本原则主要是通过舒缓抑郁等各种不良的情绪来调理脏腑气机,整合机体的各项功能,使之互相平衡协调,消除内在的功能紊乱和失衡状态,并可配合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辨证施治使五脏六腑功能恢复,较好地治疗心理和躯体疾病。
中医心理治疗重视整体性。一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统一的天人合一状态。人体疾病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所以人的心理要与环境和谐联系。二是注重形神统一、合为一体,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互相协调和统一,治疗疾病时,“心身并治”、“心身并调”。三是注重治疗方法的整合。既要注意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有机结合,也要注意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整合应用。[4]
中医心理治疗也注重因人制宜。每个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中所受到的教育和社会文化影响各不相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需要区别对待,灵活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景岳全书》中说到,“其在女子,必得愿遂而后可释,……其在男子,使非有能屈能伸,达观上智者,终不易解也。……不可不详加审察”。[4]不同的个性差异应有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中医心理治疗还重视医患关系。良好的心理治疗需要有好的医患关系作为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医生要有仁心仁术,还要了解阴阳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天文、地理和人事都要略通,多方面地了解以治疗患者。
历代的中医学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得到的结论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他们通过很多的个案治疗,总结出了许多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成功心理治疗方法。
2.2.1 劝慰开导
最常见和最方便的心理治疗工具是语言,中医心理学的治疗中特别重视言语劝慰。针对各种个性、各种情况和各种症状的人采用不同的疏导方法,或对患者采用解疑释惑的方法,或采用使人愉悦开怀的方法,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灵枢·师传》认为言语劝慰开导之所以有效,其道理在于“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言语劝慰要有具体的方式和方法。用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让其疏泄心中的痛苦,激发其内心生的欲望,调动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帮助患者想出应对困难的正确做法,使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摆脱困境,有利于患者心理和身体的康复。[5]
2.2.2 情志相胜
情志相胜疗法来自《内经》,是传统中医心理学中经典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根据喜怒忧思恐五志与心肝脾肺肾五脏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机制理论,利用情绪调节来控制不良情绪,纠正阴阳气血不调,恢复机体平衡的协调功能。朱丹溪把这种情志治疗方法称为情胜情法。以情胜情和以情解情可以较好地治疗情志疾病。[6]
2.2.3 移情易性
通过分散或转移患者的精神注意力来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言谈沟通等活动改变错误的认知,来纠正其不良的生活习惯与人格,从而排遣不良情绪。也可以适当地改变引起患者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的周围环境,避免不良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继续刺激。改变的内容包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境况,以及培养文娱体育等某一种或几种爱好。这一疗法实际上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主要着眼于消除周围情景中可能导致患者心理障碍或不利于康复的刺激因素。改变患者过分关注自己身体的某些或某个部位的不适。可根据不同症状和不同个性等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做到移情易性,从而消除某些身心疾病的症状。
2.2.4 暗示转移
采用催眠等间接的暗示方法,让患者在无意识中接受心理矫正,产生一种或几种观点、情绪或行为,或在暗示过程中进行释疑解惑,改变患者的认知或情感。适用于猜忌疑心重而使自己偏执或抑郁的患者。可应用语言或某一工具来进行暗示,机智地运用语言让患者了解事情或事物真相,从而消除怀疑心,纠正不良的情绪,帮助其恢复到正常状态。
2.2.5 顺情从欲
顺情从欲疗法是通过满足患者的正当需求,按照患者的意愿从事某项活动,来消除不良的情绪。《灵枢·师传》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适用于诸事不顺而致心理烦躁抑郁,导致气血不畅和五脏六腑功能紊乱而发病者。做成功一些事情,有助于个体消除病痛疾苦。
2.2.6 以诈制诈
有些病人假装生病,需要医生作出鉴别,判别是否为诈病者,有针对性地巧妙地应用不同的方法使装病者和假病者恢复正常状态。要精准地确定病情的真假,用睿智的言语或举动使患者知道装假其实对自己无益反有害处,适时适当地揭开假象,让个体回归其真实的自我。[4]
2.2.7 习以平惊
针对患者受惊吓而引起的心理疾患,意在消除原有的超强刺激,平定焦虑、安神定心,由此平心定惊。张从正从心理治疗角度,对《内经》“惊者平之”作了新的诠释:“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遇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独创“习以平惊”的治疗方法:“余尝击拍门窗,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而畏响,魂气飞扬者。”这可能是中医史上最早应用的精神疗法,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系统脱敏疗法极为相似,极大地充实丰富了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习以平惊这一调节手段,使古老的中医理论焕发出新的意义。[7]
2.2.8 以理遣情
以理遣情疗法即以理智驾驭情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二脏(指肝肾)皆有相火,而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皆暗流而疏泄矣。”他从相火与君火的关系出发并对此加以发挥,提出要求清心寡欲和恬淡虚无来聚存阴精,使相火不轻举妄动;强调以理智克服欲望,收心养心,达到心平气和,从而相火潜藏,真阴不受扰动和耗竭。由此可见,如果人心安然平静,情绪便能保持稳定,心志平和就不会把相火煽动起来危害身心。[6]
临床上,在心身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多为几种心理疗法联合使用,每每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例如对郁症患者的治疗,“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倾听患者诉说,表示理解和同情,同时运用心理疏导方法,给予支持和鼓励,用语言等方法减缓其不良情绪,对那些处于不良心境或悲观情感状态的患者采用各种疗法,将会收到药物无法替代的治疗作用。用幽默、戏谑和语言疏导疗法可以调节患者性情,使其能够增加勇气而面对现实,或豁然开朗而怡悦开怀,从不良心境中摆脱出来,这是治疗忧郁症的有效手段。其他心身疾病的治疗也大多如此。
气功是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良好的健身方法,有着4 000多年的历史。气功作为疾病治疗的一种独特方法,与印度的瑜珈和西方的瞑想等,有着异曲同工的心理治疗效果,也与现代生物反馈技术疗法有着十分相似的行为治疗效果。气功锻练体现的是有意识地主动调控机体的内脏生理机能,运用调息、调身和调意等技术主动调整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器官功能状态。
气功导引中医技术强身健体,中医认为生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做到吐故纳新和气机调畅,才有可能做到健康长寿。导引从“个体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出发,通过疏导引气和通气行血,逐瘀祛邪,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可以说,气功导引就是通过自我心理和生理的调整,进而使器官的生理功能变得协调。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气功方法都有平衡阴阳、安心宁神、调气和血、疏经通络和协调五脏六腑的作用,如松静功、内葬功、站桩功等。[5]
对于一些突出的心理和生理病症,比如多梦失眠、注意涣散、眩晕头痛、胸闷心悸和腰痠乏力等,患者深受其苦,受尽折磨,却无法控制,可在某些经络穴位上(如内关和神门等)加以按压,用重按快出的手法,或者在穴位上用数根橡皮筋围圈弹压。一有症状出现便进行弹压,用以控制症状,按压或弹压方法得当,有时往往可立竿见影,中止恶性循环,控制不良行为或消除躯体症状。[8]
静坐和瑜珈等锻炼方法可使阴阳平衡,情志刚柔相济,达到修身养性和形神共养的效果,可用以治疗心身疾病,并且能够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固法治本具有防病健身的功效,是比较理想的治疗和放松方法。
李东垣注重养生摄神,他强调要“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之,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天得失安之于数”。[9]在养生中,他重视精气神对人体的主导作用,要求人们重视养气益神,这对于预防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音乐疗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优美的旋律或美妙歌声的感化,也可有敲锣打鼓、嬉戏玩耍或唱歌跳舞,这称为“王道”的治疗音乐;还有一种为“霸道”的振荡音乐声响,用作发泄治疗,作用于机体产生一些震撼效应,由此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著名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曾经治疗一位患忧郁症的富家小姐,她的发病是因为听到父亲在外遭到不幸而死亡,悲痛伤心到极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张子和手舞足蹈地又歌唱又舞蹈,并且夹以杂耍,把女子逗乐,使她的不良心境得以改变。女子被有趣的歌舞和稀奇的模样逗得开心,开始小笑,后来忍不住大笑起来。通过音乐和快乐情绪的感染及疏导,她解闷开怀,消除了原来忧郁的心情,恢复了以前正常的生活,忧郁症得以治愈,生理症状也一并消失。[10]
中医心理学要得到良好的发展,需要与现代心理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中医心理学本属于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从核心上说,中医学是讲究整体观念的科学,西医学是一门还原论的科学。中医心理学要以整体功能为前提,以系统器官为基础,形成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结构与功能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分离,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展现。传统中医学是在远古极端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对人的心理与身体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发生了很多根本的改变,中医心理学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从整体上解释人的意识和各个系统部分的功能,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1] 闰蕾.浅述中医情志理论与心身疾病的治疗[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5):84-85.
[2] 袁炎辉.浅谈“六郁与七情”[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6,6(2):191.
[3] 魏智慧,曾倩,王米渠,等.国内心境障碍研究思路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4):3-4.
[4] 邹小娟.论中医心理治疗的方法及特点[J].光明中医,2011,26(1):7-9.
[5] 毛喜龙,单文龙.试论中医心因致病与治疗[J].浙江中医杂志,1994(5):24-25.
[6] 王君,文林.试论朱丹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J].中医文献杂志,2007(2):33-34.
[7] 于峥,张字鹏,杨威.浅述张从正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J].中医杂志,2005,46(7):555-556.
[8] 王米渠,严石林,孙丽婷,等.慢性心理疾病的中医综合调治及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5):53-54.
[9] 岳旭东.浅谈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3):1-3.
[10] 李炜弘,王米渠,李世通,等.恐怒等情志发病的音乐心理治疗古案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