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广君
(上海电力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0)
当今,国际贸易总量飞速增长,国际经济合作模式日益增多,资源配置日趋国际化、全球化。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语类人才。外语类专业教学如果继续因循守旧,固守传统的语言文学方向的象牙塔,不能为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培养适应国际市场操作能力的专业化人才,那么,除了处于象牙塔顶端的学者大腕能够获得极为有限的政府资助的项目资源外,广大教师只能眼看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却很难享受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收入增长。因此,如何响应市场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应对将来可能来自国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挑战,是目前外语类专业必须回答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我国高等院校外语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遵循的是工具型办学理念,课程建设采用的是目标与教学过程分离的运作方式,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是在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定’机制中实现的。……同时也使课程设置与人才市场分离、教师与课程决策分离,教学与研究分离。”[1]显然,这种外语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学内容偏离了以市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轨道,教学方法与作为实用工具的语言教学的课程特征相悖。无论业界人士是否承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所处的困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高校开设的众多专业中,英语专业一直是非常热门的,无论从招生人数还是就业形势来看,都很兴旺。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中国大学评价报告》,在中国的1983所高校中,有80%的学校开设了英语专业。[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调整相适应的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重构,对外贸易谈判规则将更加趋于专业化和复杂化。然而由于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数量的急速增加、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作为传统专业的英语专业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调查发现,对单纯英语基本技能有真正需求的招聘启事十分有限,而一些有英语专业需求的招聘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提出了诸如工作经验、经贸知识等更高的要求,对此,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望而却步。
如果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技能为目标,英语专业比传统的经贸专业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英语专业人才普遍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在基础阶段,由外教或英语专业教师进行的听说培养,为英语专业学生日后在职场上的竞争提供了优势。二是英语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读写能力。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一种形合语言,英语与作为意合语言的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英语从词汇、句法、篇章等层次上都对形式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如名词的数、代词的格、动词的时、体、态、气,以及句子的连接手段等。而汉语作为意合的语言,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要求,遣词造句完全讲究意思的表达。英汉两种语言的这种差异使得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英语的写作上会有重重障碍,没有英语专业那种长期、系统而又有针对性的培养,其他专业的学生用英语写作必然是难上加难,而英语专业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三是英语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再现,它既要具备驾驭这两种语言的能力,又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和理解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体现和实际应用,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训练。[3]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从2006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由此可见翻译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而这种技能是大学英语公共性课程难以完成的任务。
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若只简单掌握一门语言的基本技能是很难在人才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而且由于中国英语教学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英语的基本使用能力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减小。然而由于学时的限制和各高校翻译课程的翻译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相脱节等诸多不利因素,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翻译技能距翻译实践的实际需要还相差很远。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纯语言文学学习方面即使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层次,也很难适应经济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部分学生在业余时间选修一两门其他专业课程,有的学生还参加跨校辅修课程的学习。然而要想在短时间里既学好英语专业又学好其他专业是不现实的。而且随着专业的重新整合,各专业为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几乎都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附加了英语各项技能的学习。因此,在原本就已经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还受到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挤压。[4]
商务英语隶属于应用英语类课程,集英语专业的语言知识技能,以及经济学专业的国际经贸知识、国际贸易法规、外贸实务和操作能力为一体,融知识性、技能性为一体,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兼具语言基本功、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5]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体现时代性、社会性和实用性。但由于各高校所设置的学分数量的限制,完全根据需要开设相关商贸类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英语专业传统的核心课程基础上增加操作性实践环节是实现这种融合性的必要手段和无奈选择。
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注重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的传输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这是值得肯定的。而操作性实践课程的设置既要保证学生能充分获得相关的语言知识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避免所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能满足行业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以及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相脱节的现象。此外,经贸类专业的学生虽然英语语言水平和语言技能略显不足,但其国际贸易知识全面。鉴于此,传统的英语专业学生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都不符合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新要求。显然,在现有的商务英语方向型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商务操作实践性课程是必要的。
与传统的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相比,商务英语教学强调多种学科的融合,强调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强调相关知识的时效性,强调能力的社会性。实践性操作环节具有以下5个特征:
(1)课程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因而能够保持英语课堂训练英语语言的特点;
(2)课程所选用的材料围绕商务活动实践,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商贸活动的实际吻合度高;
(3)贴近真实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4)实践性课程以人物为导向,具有明确的、客观的考核目标和标准;
(5)实践性课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设操作性实践环节课程的可行性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客观条件上。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经济活动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国际经济活动的新要求还是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都使该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增加国际经贸活动实际操作能力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从客观上有利于此类课程的开设。其次,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得益于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设备,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与当年该专业学生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英语基本功,这有利于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可以减少传统的语言技能课程的学时数量,从而为操作性实践课程的开设提供课时上的保证。另外,由于国际经贸活动日益频繁,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国际经贸活动的感性认知度越来越高,而且他们更有机会获得相关内容的材料,特别有利于操作性实践课程的使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商务英语教学的开展。[6]操作性实践课程能使英语专业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特别是实际运用能力的人才。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7]
当前,一大批语言能力强、国际经济贸易知识丰富的英语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同时,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高校教师心中的那堵高等院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已被拆除,英语教师走出校门,以各种形式步入商界已不再是奇闻。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与国际经贸实践的交集越来越多,至少不再是泾渭两分。这一切都在客观上为英语专业操作性实践课程的设立提供有利条件。
为了保证语言技能类课程的重点能够放在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以实践应用为目的,操作性实践环节就成为该专业的核心,这是该专业与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所有的实践环节的差异所在。众所周知,文科类课程的一大特点是便于学生自学。如果学校的课时不允许开设足够多的商务类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进出口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商法、国际营销、国际商务合同和WTO规则等,则可通过设置大型实践课程来弥补这一缺陷。根据《上海电力学院英语专业2014级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实践性课程内容,此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在行政压力和历史延续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特别是其中的“金工实习”与英语专业的关联度几乎是零,而开设的原因仅仅是“为了和学校保持一致”。另外,“基础语言技能综合训练”难以脱离平时课堂教学的听、说、读、写、译活动的窠臼,往往会被学生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失去了实践课的真正价值。而“专业特色实践”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的特色不明显,要求不明确,不同的指导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往往被用来进行英语基础技能活动,如短剧表演、辩论赛等,这还是纯粹的英语语言活动内容。虽然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功,特别是口语技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都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因此,笔者认为,在不影响原培养方案整体课时、学分设置的前提下,开设“贸易公司认知实践”、“国际市场营销实践”、“进出口单证实践”、“国际货运实践”等课程不失为更科学、更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内容。
此类操作性实践课程的教师必须明确实践课程内容,如模拟商务谈判的程序和结果、单证的种类与要求、合同撰写与翻译等,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不作为课堂教学安排的内容,但学生以操作活动形式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考核形式可采用口头表述、答辩或学习报告等,教师给予最后的成绩,决定其是否符合学分要求。
工科类的两本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注重以英语为工具而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强的实践性。因此,专业操作性实践环节不以知识的传授为任务,而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操作性实践环节应突出实用性。从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立、使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等都需要体现务实精神,即目标务实、环节务实和选材务实。
传统实践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环节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操作性实践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认知富于动态特征的国际商贸活动,它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暴露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以实践认知提高理论认知的水平,以实践活动强化课堂活动的任务、目的、内容和方式,使整个教学环节服务于贸易技能培养这一最终目的。它不再推崇“知识就是力量”,而重视实用性原则,注重工作岗位要求和工作实际的直观性、时效性及真实性,所使用的教材尽可能取自三资企业、进出口公司、跨国公司中国代理、境外中资机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的服务公司等行业中的商务谈判、翻译和文秘、管理工作的实际场景所使用的实际材料。
但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急剧膨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课程教学不可能再继续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系统地、全面地、循序渐进地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引领,让学生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系统性、独立性和学术性已大大降低,教育活动的中心应围绕国际经济合作中所需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从事国际经营的能力,教学突出针对性和真实性。同时,要突破传统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让静态的知识传授让位于动态变化的技能的培养,教师强调技术要领的点拨,着重于让学生自己利用课后时间、实习机会、兼职工作等各种场合加以体会、练习、掌握。
此外,操作性实践课程应集仿真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于一体,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整个教学环节力求实效。可采取虚拟情景、假设角色岗位、预设活动目标的小组讨论、数人合作等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努力进取、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因素都会对工作成效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操作性实践环节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每一教学单元都有具体的功能实现目标,且以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为导向;每一教学单元都将一贯的专业知识学习、语言学习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于具体的微观的技能培养中。
英语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彰显了英语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因此,在目前规定的学时、学分的框架下,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与国际经济合作相关的操作性实践环节并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才是迎接挑战的根本出路。
[1]吴宗杰,殷企平.探索超学科、研究型外语教育课程体系——论专业外语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A].殷企平,庞继贤.华东外语教学论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
[2]LI Huadong. Reflections on an ESP course:practice and limitations[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1999(35):30-36.
[3]XU Ping.Benefiting from both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in ELT[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1999():4-9.
[4]王树清.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商务英语教育之对策[C]∥第五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8-174.
[5]车丽娟.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J].商务外语研究,2011(1):68.
[6]马有才.入世后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国际贸易问题,2002(12):16-19.
[7]白燕.论创新型教师的修养[J].教育研究,2000(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