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4-04-06 00:32:16蘧翔宇陈仲辉临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杭州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临安粮食农业

蘧翔宇 陈仲辉 临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近年来,临安以建设特色精品农业强市和大都市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为基本目标,以“保供给、强科技、重转型、促增收、美乡村、增活力”为具体要求,在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

临安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米袋子”

近年来,临安市立足山区特点,积极探索实践山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新路,取得了良好成效。

大力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粮食功能区建设是临安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抓手。根据临安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到2014年要建成5 万亩粮食功能区,到2018年要建成8 万亩。2012年底,临安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 万亩,功能区内单季稻平均亩产为560 公斤,比临安市平均水平高出12%,亩均增收120元。2013年建成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分布在42 个区块。

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平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形成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配套的粮食高产高效体系。建立了以於潜祈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核心的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锦北、天目山、太阳等6 个省级高产创建千亩示范片,攻关田亩产1026.7 公斤,创浙江省水稻高产新纪录。

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以粮食机插、机收、机烘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目前有季育秧能力3000 亩以上的育秧中心3 个、季育秧能力1000 亩以上的育秧基地8 个、季育秧能力500 亩的育秧点2 个,水稻生产在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探索实践“太阳”模式。近年来,以建立粮油专业合作社、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抓手,积极探索实践粮食生产“太阳模式”。太阳镇高拔村粮食功能区通过组建粮油专业合作社、建立稻田养牛蛙模式、开展稻米加工、创建优质大米品牌,亩产值达到4200 元,亩增效益2200 元。

2.加快提升蔬菜、畜牧产业,丰富居民“菜篮子”

近年来,临安全面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制订实施蔬菜产业五年倍增计划、生态畜牧业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草食动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15年实现蔬菜和畜牧产业生产布局合理、总量需求满足、品种更加丰富、季节供应均衡、市场价格稳定和产品安全优质的目标。

蔬菜特别是山地蔬菜产业,是临安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临安积极利用海拔300—800 米的13 万亩山地丘陵,大力发展无公害山地蔬菜产业,建成国家级山地蔬菜项目基地3 个、省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2 个、杭州市级“菜篮子”基地28 个、临安市本级基地3 个,“天目山”牌无公害山地蔬菜成为省级名牌农产品,生产旺季日产量300 吨左右,60%销往沪杭等城市市场。

畜牧业是临安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安坚持“退村进山、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原则,推行畜牧业设施应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实施畜牧业节能减排,推广标准化养殖,大力推进畜牧业集约化、生态化建设。全市建成生态养殖场(小区)29 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3.8%,规模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6%以上,实现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双赢”,成为全省生态牧业建设的先进典型。

3.深入挖掘特色产业增收潜力,充实农民“钱袋子”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深入挖掘农业特色产业的增收潜力,茶叶、水果、蚕桑“三棵树”以及花卉、药材“两朵花”,成为临安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振兴茶叶产业,品牌建设、基地提升、龙头培育、市场拓展、科技支撑、文化弘扬等“六大工程”得到全面推进,临安茶叶生产加工能力、产品品质和品牌知名度明显提高,天目青顶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获得了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的登记认可和浙江名牌农产品的荣誉称号,形成了以天目青顶为主导,天目龙井、天目香雪、天目白茶为补充的天目名茶系列,完成了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品牌化经营的转型,茶叶产值达到2.68 亿元,临安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水果产业近几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特色优势品种天目李发展迅速,临安已成为杭州地区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丰富、栽培水平最高、效益最明显的商品李优势区域,年产值超过5000 万元。同时,积极开发猕猴桃、蓝莓等“新、优、高”水果品种,加快杨梅等传统品种更新,每年新发展水果面积2500 亩左右,年接待“采摘游”游客超过3 万人次。

近几年受国内外茧丝市场行情的影响,临安蚕桑产业规模有所缩减。为了保障产业健康发展,促进蚕农增收,临安积极采取多项措施提高蚕桑生产效益。一是优化改造桑园,发展改造桑园,95%以上面积种植丰产新品种强桑1 号。二是加大方格蔟推广,每年推广方格蔟100 万片,方格蔟茧收购价达到2250 元/担,比草笼茧价格高25%。三是推行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展小蚕共育、桑园统防统治等服务,同时推行订单蚕业,对方格蔟茧实行保护价收购。四是提高桑园亩产综合效益。加大推广桑园套种蔬菜、桑园养鸡、桑枝条培育食用菌等新型农作模式,鼓励引导具有一定规模、较为规范的蚕桑专业合作社拓宽经营范围,延长产业链。

临安花卉苗木产业抓住新农村建设、绿化美化工程建设等良好机遇,加快发展中径绿化苗木和高山花卉设施栽培基地,逐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市场形势良好。2013年上半年新增花卉苗木面积1500亩,改造和提升花卉栽培设施面积100 亩,新增百合鲜切花面积40 亩,全年花卉苗木产值达到2.14 亿元。

临安中药材产业在产业化政策扶持的推动和保健品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呈现出规模化基地不断增加、设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标准化栽培技术不断推广、产量产值不断增长的良好势头。2013年上半年新种药材面积2200余亩,其中新增铁皮石斛设施面积50 余亩,新建铁皮石斛组培室2000 余平方米,新建金线莲组培室1000 余平方米,培育临安野生铁皮石斛种苗10 余万株。预计全年中药材总产值8000 余万元,同比增长9.6%。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重视几个问题

今后,临安要加快农业产业发展要重点在经营机制转型、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上下功夫。

要推动农业经营机制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型。临安耕地面积有限、山地资源丰富、地形较为复杂,只有加快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地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菜篮子”基地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经济的集聚发展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专业化效应。但目前临安土地流转的规模不大、速度不快,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在政策层面消除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农业部门要广泛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广大农户转变观念,做好农户土地转出与农业用地需求的信息沟通协调,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积极摸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确保流转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近几年临安农业各大产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季节性“用工荒”,人工工资在农业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加速上升。现阶段,临安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点在于加快构建“人技物”配套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充实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信息服务、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土地流转等服务功能,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力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办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农机作业手、农村乡土人才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废弃物利用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化服务,提高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一产为主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还要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推动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联动发展转变,实现农业“接二连三”。一要建设好品牌农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培育、整合和保护农业品牌,建立完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四位一体”的品牌创建联盟,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提升临安农产品的知名度。二要建设好品质农业。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从追求数量转变为对质量、口味、营养、安全的全面追求,重视农产品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打造临安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的整体形象,提升临安农产品的美誉度。三要建设好品位农业。把果园、茶园、桑园、菜园等农业园区、基地与当地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农耕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进观光园区、生态农庄等新型业态发展,挖掘文化内涵,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经营管理,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品位,提升临安农业的满意度。

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1.扎实推进“两区一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化

加强“两区一基地”基础设施改造,鼓励土地集中连片和规模集约经营。整体推进“两区”内农产品质量认证。积极创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全面完成振兴茶叶产业五年行动计划,抓好夏秋茶生产,力争实现茶叶产值增幅目标。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产品优质化

强化源头治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快推进农资生产经营信息化和连锁经营。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全面推行生产记录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安全追溯机制。稳步发展“三品一标”,加强证后标志管理。

3.改进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产设施化

改进耕地质量条件,扩大冬季绿肥种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避雨栽培、防灾减灾和畜禽养殖设施应用,改进产后处理设施。完善和落实农机购置、设施农业设备、农机作业、农机报废更新等补贴政策,改善农机装备结构。

4.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集成化

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快良种推广步伐,指导种子企业做好夏秋季良种供应服务工作。择优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农机农(牧)艺融合示范区建设,促使农机农(牧)艺协调共进。深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深化百名农技人员驻村蹲点(基地、大户、合作社、企业)服务活动,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真正入地。

5.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手段信息化

深化万村联网工程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示范网站。开展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活动,规范“每日一助”服务流程。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与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建立“临安市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实训基地”,大力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积极创建农村电子商务集聚镇、特色村。

6.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促进环境生态化

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加快推进畜牧业生态化,推广农牧结合、资源利用生产模式,建立种养业对接机制。深化清洁化生产,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深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完善沼肥储运配送体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猜你喜欢
临安粮食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珍惜粮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粮食梦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8: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