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2014-04-06 00:30:50范民英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特色

范民英

(中共十堰市委党校,湖北 十堰 442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中共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基础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系统性发展

实践经验表明,任何社会占主导地位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到成熟都是一个渐进、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系统到系统地逐步探索、日益完善的历史过程。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次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 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基础上,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做了明确表述,将之简明扼要、通俗朴实地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凝聚全民族精神力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对党和国家的和谐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既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价值追求相结合,又把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价值理念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紧密融合在一起。它体现了科学理论的开放性、先进性、时代性特征,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正确性、坚定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具体规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具体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符合当代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具体实践经验。

富强强调的是富裕的人民和极其强大的国家,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其一,民富主要强调的是人民能够丰衣足食,共同富裕;其二,强国强调的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富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位置表述出来,完全顺应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也切合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就会成为无石之基。富强不能与民主、文明、和谐完全对等,也不能简单相加,四者之间应该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稳固的规定性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导向性规定。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奉行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性的科学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利益调整进入深水区,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复杂化、无序化的关键时刻鲜明的提了出来,这既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又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公正、法制化的社会环境中尊重广大人民群众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让全体人民广泛享受改革的成果,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通过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一步推进,在全社会形成平等、自由、公正、法制化的环境。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价值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具体要求,倡导了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体现了公民在处理国家、工作、社会、他人关系等方面的准确方向。这首先要求公民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国家繁荣强盛,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其次要爱岗敬业。只有人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工作,辛勤劳动,社会财富才能不断丰富,国家的经济才能持续发展,社会才能稳步前进。再次要讲究诚信。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讲究诚信,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秩序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最后要团结友爱。与人友爱、与人为善、关爱他人,不仅要对社会友爱,而且要友爱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实现社会、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密切融合在一起的,共同融汇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注入了精神价值,为社会的和谐增加了精神灵魂,为公民的价值理念找到了精神源泉。

二、积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不断积淀、不断认知、不断达成共识的探索过程。

(一)必须扎根中国社会发展的广泛领域,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

价值观属于历史文化的范畴,深深植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能脱离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理论和实践,并在其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积淀下来,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应该继承发扬中国五千年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成果,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新诠释,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表述中,不断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相适应,体现出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风格。

(二)必须广泛借鉴世界文明成果,适应于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共性,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个性。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模式、思想文化、价值体现日益多元化。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切实站在历史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认真地鉴别、研究、分析和思考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精髓,批判性地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合理地反映人类最美好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在利用世界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反对全面否定中国优秀文化成果、全盘接收西方价值观念的“西为中用“的荒谬做法,又要防止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社会实践是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是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不断开放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实践为理论基础,始终反映时代的特征和实践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背景,认真回答、切实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为着眼点,始终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落地生根的关键,把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它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利益,以及各阶层、各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

(四)必须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其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前提和基础,必须准确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容,绝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向。

(五)必须是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国家、社会、公民个体三者之间是相互交融、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体。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制度建立的基石,是社会发展模式的价值导航灯,它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制度精神来获得人们的认同,在精神和思想上引领、调节社会公民个体的行为标准。

三、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从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群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国家、社会、个人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用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通过内化于心的自觉追求达到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倡导,贵在践行。因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大力倡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成为人们的血肉,使其内化于心,变成广大公民自觉自愿的追求,并在心中形成强大的信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贴近人民群众的广泛需求,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注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内心的认同感,进而转化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力、影响力,人民群众才会乐于践行、自觉践行、普遍践行。

(三)强化制度保障

建设繁荣富强、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环境,倡导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都需要制度提供有效的保障。制度若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人们就会自觉地践行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制度。制度如果与核心价值观不一致,人们就会否定核心价值观,制度就会被任意践踏,国家、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个人的信仰就会迷茫和混乱。所以,在积极推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该设计制定与此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力求做到制度的设计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相互渗透,协调一致。

(四)进一步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强化宣传教育

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一步重视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等传播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从而自觉践行。加强对党和国家干部的教育和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坚定各级领导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队伍,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模范引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践行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家庭教育,使其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获利的人群。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特色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医的特色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完美的特色党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