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方向研究初探

2014-04-05 21:16祁赛刘延祥郭义张琼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针感针尖腧穴

祁赛,刘延祥,郭义,张琼



针刺方向研究初探

祁赛,刘延祥,郭义,张琼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针灸疗法;针刺手法;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就是在刺入腧穴时针体保持一定的角度,针尖朝向某一方向或部位刺去。目前常用的针刺方向有直刺、斜刺、平刺,选取的针刺方向因腧穴的部位和治疗目的而定。针尖为激发经气的部位,针尖所指的方向及深度对经气感传和治疗效果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针刺方向是针灸治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研究掌握好针刺方向对针灸治疗疗效、扩展针灸治疗领域、提高针灸治疗安全性具有极大的帮助和意义。

1 针刺方向与针刺安全性有关

人体上有365个穴位,因穴位所在位置不同,其针刺深度和针刺方向也不同。比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之所以这么刺,是为了施术的安全,因为人体内有着丰富的血管和重要的脏器,如果针刺方向有偏差,轻则针刺效果不佳,重则有可能会刺伤血管脏器,引起损伤。所以,在针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针刺方向,避开重要的血管和脏器,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如睛明穴进针方向要垂直或略朝后外85°进针,如果稍偏上,深度超过18 mm就可刺伤筛前动脉;若紧贴眶下壁,深度超过12 mm,就有刺入眶下血管的危险[1]。

正如《素问·诊要经终论》中明确指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素问·刺禁论》则指出刺错方向带来的后果:“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有学者、研究者通过对尸体的研究解剖,规定了一些针刺常用穴位的针刺方向和深度。如陈跃等[2]认为缺盆穴针刺方向稍向外斜刺;天突进针方向应朝胸骨柄后方斜刺24~26 mm;针刺肩中俞应向肩胛骨上角外斜刺等。所以针刺方向的不同导致了腧穴的主治不同,对某穴施以特定的针刺方向、针刺深度并配以针刺手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为了提高针刺治疗疗效,在针刺某些穴位时必须朝向特定的方向刺入。如石学敏[3]取风池、完骨、翳风,3穴均向喉结方向斜刺,进针2.0~2.5寸,并施以捻转补泻法治疗吞咽困难,效果奇佳。因此,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和提高疗效,我们必须掌握好腧穴的解剖及相关周围组织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针刺方向准确的基础上施以手法治疗疾病。

2 针刺方向与腧穴有关

腧穴的作用必须通过刺或灸才能表现出来,就刺法而言,由于手法不同,同一穴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完全相反[4]。如针刺环跳穴,向前斜刺,使针感沿下肢向前面传至足,可治疗下肢前面的阳明经病;向后斜刺,使针感沿下肢后侧传至足,可治疗下肢外侧后太阳经的疾病[5]。因此在同一腧穴上施针,在针刺手法相同的前提下,改变针刺方向,则产生的疗效差别很大。

3 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

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指出:“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金代张壁在《云歧子经络迎随补泻法》中论述:“凡用针,顺经而刺之,为之补;逆经而夺之,为之泻,故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此谓迎随补泻之法。”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讲到:“得气以针头逆其经络之所来,动而伸之,即是迎;以针头顺其经络之所在,推而内之,即是随。”杨继洲认为“迎随”就是候时补泻及针向结合提插手法之补泻[6]。从临床报道和针灸文献记录来看,如果在针刺手法的基础上加以恰当的针刺方向,那么针尖就能将运用手法所产生的气和补泻效果向正确的地方传递,因而其治疗效果比单纯运用针刺手法要好得多。如针刺迎香穴治疗鼻塞,在提插捻转的基础上向上平刺,其疗效比单纯运用手法效果要好。

4 针刺方向与治疗要求有关

4.1 针刺方向与病情

在临床针刺治疗中,针刺的方向常根据病情而定。为了快速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针刺的方向常常朝向病位,这样既可提高针刺的准确性又可加快气的传导。以颊车穴为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施以捻转补泻,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治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4.2 针刺方向与针感

针灸治疗要想取得效果就必须先“得气”。所谓“得气”就是针尖刺入皮肤,刺激局部组织使之产生疼、麻、酸、胀,并有向远处传导放射的感觉。除运用各种针刺手法外,掌握运用好针刺方向也是提高针感加速气至病所的有效途径。在临床上,为了快速出现针感,往往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这样能加强寻气和行气的作用,达到气至病所。诚如《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转针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转针向左气自左,转针向右气自右,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因此,对于同一腧穴,治疗不同的疾病就应选取不同的针刺方向,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如针刺足三里,在得气之后若针尖向上,则气可向上传;针尖向下,气可向下传,若配以一定的手法则传导感应更为明显。

4.3 针刺方向与针刺深度

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的深浅,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不仅与患者的年龄、体质、腧穴部位、经脉循行、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等诸多因素有关,而且与针刺方向密切相关。针刺的方向往往决定了针刺的深浅,这里不仅包含针刺的安全性还包含了针刺治疗的效果。比如针刺背部督脉腧穴,因胸椎棘突彼此叠掩,呈覆瓦状,故位于胸椎棘突下的督脉腧穴应向上斜刺,这样进针深度可以为0.5~1寸,若向下直刺,则有可能伤及脊髓。再如针刺膀胱经背部腧穴,因为背两侧深部有肺脏,故不可直刺、深刺,一般向内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为宜,这样既可避免伤及肺脏又可提高针刺效果。

4.4 针刺方向与针刺手法

临床上为了提高针灸治疗效果,常常配以一定的手法,而这些手法的运用与针刺方向密切相关。如迎随补泻法,即顺其经脉走向而刺为随,逆其经脉走向而刺为迎。再如恢刺法,《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就是先从傍刺入得气后,让患者活动关节,以不断调整针刺方向,达到疏通经络、减轻筋痹的目的。又如苍龟探穴,《金针赋》:“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医学入门》:“苍龟探穴针法行针时以两指扳倒针头,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龟。”在做苍龟探穴时先直刺向下,然后提针尖至浅表,向前后左右进行平刺,并运用一定的手法加以治疗,推动经气向病所传导。

在临床上,最能体现针刺方向的手法当属透刺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歌》:“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着然痰饮风池刺……”许平[7]在患者正坐俯伏位取穴,横刺进针向风府透刺,当进针至1~1.5寸时,针感除局部酸胀,常扩散至项部。周湘明[8]用风池穴相互透刺治疗颈部眩晕时,从一侧风池穴进针向对侧风池穴刺去,针深1.5~2寸,针感常扩散至枕部及枕下部,此法被认为有祛风止眩、开窍醒神之功。Wan BL等[9]采用透刺颈夹脊穴法起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祛风散寒之功效。

现代有学者针对针刺方向又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即顺经刺、垂经刺、多向刺。所谓顺经刺就是针尖与其针刺的经脉相平行一致,包括顺经平刺和顺经斜刺,在此基础上又分“迎”、“随”补泻法。所谓垂经刺就是针体与被针刺腧穴经脉垂直,包括垂经直刺、垂经斜刺、垂经平刺。所谓多向刺就是针体与被刺腧穴经脉既不平行又不垂直,而是根据具体的病情选定针刺方向。总之,针刺手法与针刺方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不可分离,如果只有针刺手法而不考虑针刺方向,那么就很容易出危险而且疗效也不好;如果只注重针刺方向而不用针刺手法,那么治疗效果也不会显著,所以掌握好针刺方向对提高针灸治疗效果有极大的帮助。

5 讨论

笔者在学习实践中有些许体会,以针刺合谷为例,若治疗手指麻木不能伸屈,针尖可向三间方向斜刺;若治疗拇指痛和腕关节肿痛、酸痛,针尖可向拇指方向斜刺;若治疗痿证、腰痛或因中风导致的手紧握难伸,可进行合谷透后溪;若治疗胸闷、胸痛等疾病,针尖则应向劳宫方向斜刺;若治疗咳嗽、咽痛等呼吸系统疾病,则应合谷透鱼际;若治疗牙痛、牙酸等头面五官疾病,针尖应向上斜刺。

[1] 严振国,白娟,邵水金,等.危险穴位针刺深度与角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11):769-772.

[2] 陈跃,吴炳煌,谢水财,等.胸膜顶形态与周围常用穴位关系的临床解剖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5):346-348.

[3] 石学敏.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穴位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J].中医学报,2012,27(9):1077- 1079.

[4] 贾荣,贾军.略谈进针方向与腧穴效能[J].内蒙古中医药,1998, (S1):77-78.

[5] 徐志凤.针刺角度对临床效果的影响[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5,14(2):28-29,18.

[6] 张少君,骆钧梵,鲍圣涌,等.针刺方向初探[J].吉林中医药,2007, 27(2):5-6.

[7] 许平.风池穴的不同针刺方向运用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 16(8):45.

[8] 周湘明.风池穴互相透刺治疗颈性眩晕55例[J].上海针灸杂志, 2001,20(3):30.

[9] Wan BJ, Huang W, Zhang YX,.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point-towards-point electroacupuncture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J]. J Acupunct TuinaSci, 2014,12(1):44-48.

2014-01-15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7.0684

1005-0957(2014)07-0684-03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示范中心创新项目资助课题(2011001);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HE1011);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改课题2013JYL025;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110218)

祁赛(1991 - ),男,2011级学生

刘延祥(1972 - ),男,讲师

猜你喜欢
针感针尖腧穴
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的银针尖物理制备方法研究
基于FDTD仿真的高增益拉曼镀金针尖的可重复准确制备
针感量表的研究现状及新量表的设计思路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针感及其物质基础相关研究进展
针尖和笔尖
视觉针感量表在脑卒中手痉挛状态治疗中的应用※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