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与非经穴特异性研究现状思考

2014-04-05 21:16王观涛杨华元李芳杰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经穴电针特异性

王观涛,杨华元,李芳杰

经穴与非经穴特异性研究现状思考

王观涛,杨华元,李芳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多样化,以至于对于经穴与非经穴是否存在差异和经穴是否存在特异性产生争议。本文旨在探讨目前国内外在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方向,为经穴与非经穴特异性研究提供可能的方法和思路。

针灸学;经穴;非经穴;特异性;综述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键环节,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以及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和非经穴比较所具有的特异性。美国针灸学会在2007年就曾提出“经穴效应特异性”是关系到针灸学科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2011年美国针灸研究协会也将“经穴特异性”问题列为针灸科学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命题。

在国内,专家学者多是从经穴的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经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从脑功能影像学方面研究经穴的特异性,如有部分学者[1-4]研究发现足三里、合谷、内关、神门等穴位在神经、血管和淋巴分布上不尽相同,甚至各有侧重,抑或是在经穴区是由多种组织共同构成的1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有部分学者则通过研究提出经穴特异性与其区域内的某种离子浓度含量高或者某些细胞局部聚集有关[5-7]。有部分学者则运用功能影像技术观察针刺相关经穴时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和脑细胞功能发生相应变化[8-11]。在国外,伴随着1972年之后的海外针灸热潮,许多西方国家的专家学者也开始对针灸经络展开了大量临床试验研究,与此同时,针灸穴位是否具有特异性也一直存在争议。2004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570位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假针灸组和空白对照组持续治疗26星期,实验结果显示针刺组在WOMAC功能和疼痛评分、患者整体评价方面优于假针刺组[12]。不过,也有一些德国、荷兰等国的研究学者对偏头痛、慢性顽固性哮喘、下背痛、针灸戒烟的针灸临床研究结果,却得出了无效的结论,给经穴的特异性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经穴是否存在特异性差异?应该从哪个方向着手研究经穴的特异性才最合适?文章拟就此方面的问题做初步探讨。

1 动物实验研究方面

1.1 经穴与非经穴效应存在差异

动物实验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针灸经穴的特异性研究大部分也是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而且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在这方面的确取得了不少成绩。马海峰等[13]将大鼠随机分成非穴位刺激组、穴位刺激组(刺激穴位选取足三里、承山、大椎、命门),进行时间为15 min,刺激波形为音频脉冲调制波,刺激频率为800 Hz的电针刺激。观察大鼠骨骼肌ATP酶、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穴位比非穴位刺激组各检测指标的活性显著升高(<0.01)。还有部分学者[14-18]通过针刺大鼠的相关经穴可以促进正常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激活,改善MCAO模型大鼠的脑血流动力,提高大鼠心肌收缩能力,激发大鼠下丘脑以及血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a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细胞的神经可塑性等。而刺激相应的非经穴则未出现明显改变或者改变不显著。在查阅的文献资料中,大部分实验是采用大鼠和家兔,而非经穴位置的选取一般是采用两条邻近经脉之间的中点定位非经穴或者经穴旁开一段距离的办法等等。虽然旁开经穴的方法便于选取,易于操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大鼠而言,大鼠本身的体积就很小,进而穴位之间的距离就相应缩小很多,在操作中难免会有偏差。而且,目前有专家提出穴区的概念,假设是不是在穴位的一定范围内都是有效的刺激点。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常用的旁开取非经穴的办法可能就受到更多的挑战和质疑。

1.2 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无差异

同样在经穴特异性研究的动物实验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结果。陈采益等[19]观察电针刺激心包经和胃经不同穴位及相应的非穴对心动过缓调节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心包经的大陵、郄门、曲泽均有改善心动过缓大鼠的心率和心功能的作用,其中曲泽穴效应最大,郄门次之,大陵最弱;电针心包经经穴与胃经经穴对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均无统计学差异。各经穴与相应的旁开非经穴对心率、心功能及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同一经脉不同经穴不同经脉的经穴具有效应特异性,但是经穴与相应的旁开非经穴的效应没有显著性差异。严洁等[20]在观察电针家兔胃经四白、梁门、足三里穴均可使家兔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而电针足三里外的对照点则未见显著性差异。在这样的结果中,有学者就提出可能是在动物身上经穴与非经穴由于其穴位的组织结构特征基本相同且部位紧邻,有着相同的传入途径,因此有相近的电针效应。

2 临床试验研究方面

2.1 经穴与非经穴效应存在差异

经穴特异性研究在身体上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也应该成为针灸特异性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倪丽伟等[21]研究的结果表明醒脑开窍与非经非穴的针刺方法均能提高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评分,但醒脑开窍组提高水平明显高于非经非穴组。林华等[22]将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内关及针刺足三里组,发现针刺内关使冠心病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部分指标与足三里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证实了内关穴与心脏相关的相对特异性。张祖德等[23]比较近红外激光照射人体劳宫穴和非穴位区的反射光谱的特性,得出劳宫穴与非穴的反射光谱存在差异,并且劳宫穴对半导体激光照射的刺激比非穴位更敏感。Chou CY等[24]通过针刺曲池和非经穴(曲池旁开2 cm)治疗尿毒症瘙痒,发现针刺曲池的效果明显优于非经穴。有些针灸学者[25-26]在患者手术后采取针灸作为康复治疗的手段,发现针刺相应经穴可以减轻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以及在手术过程中针刺相应穴位可以增强麻醉效果,延长镇痛时效。而相应的非穴位则没有明显改变。还有针灸学者[27-29]研究发现针刺相关经穴可以激活枕叶视皮质区,针刺相应经穴可以观察到穴位内的电信号增强,或者是经穴部位的微循环血流量的增大等。同时,也有部分针灸学者[30-33]从经穴与脏腑的联系方面入手研究了内关与心,足三里与胃等特异性关系。

2.2 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无差异

Schliessbach J等[34]将45位健康的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通过针灸刺激、非穿透性假针灸刺激和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测试的方法观察压力疼痛测试阈值的改变,研究结果发现在任何情况下针灸刺激组和非穿透性假针灸刺激组都没有显著意义的区别,而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测试组却比针灸刺激组和非穿透性假针灸刺激组都有显著提高疼痛阈值的作用。贲卉等[35]通过对穴位和非穴位皮肤一氧化氮含量及皮肤导电量的比较,发现正常情况下穴位具有潜在的活跃性,但与非穴位比较差异不明显。在2005年德国开展的一项历时3年的针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随机对照研究,经穴组选取风池、肩井、太冲为主穴,并随证加减合谷、上星、百会、大椎、足三里等配穴,非穴微量针刺组分别选取了三角肌肉部、上肢、前臂、肩胛、下肢部的10个非穴位,通过对头痛的持续时间、头痛强度、SF-36问卷(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发现针刺经穴组与非经非穴组都明显优于未接受针灸治疗组,但经穴组与非经非穴组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Lee SW等[37]对于针刺穴位于假穴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假穴位治疗与针刺穴位同样能够使血浆b-内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水平升高,与经穴和非经穴无关。另外,有部分研究[38-41]通过对临床试验研究的系统评价认为经络穴位具有特异性作用的循证证据尚不充分,甚至经穴与非经穴在针灸疗效上没有任何差异。

3 讨论

综上所述,就目前经穴特异性的临床试验研究多从人体试验开展,而且这一类试验国外学者居多,主要是观察穴位的温度、电阻等生理及物理效应以及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观察穴位与人体大脑某个区域的对应与调节关系。由于国外对经络穴位特异性的质疑,有些学者开展时并不以穴位为刺激点,而是直接在人体上选择某个刺激点测量压力疼痛,进而来研究针刺与非穿透性针刺是否存在差异。这些研究较少应用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不够严谨,对照设置不够科学,疾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指标缺少国际化标准,从而影响了实验结论的科学性。而国内多数研究人员从动物实验着手,通过刺激穴位与非穴位对实验模型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来研究特异性。许多研究对针灸治疗效应的内涵和本质认识还不够清楚,许多研究多是将针灸治疗效应简单等同于经穴或穴位的治疗效应,从而在实验设计上都忽略了客观存在的刺激手段或方法所产生的效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经穴的特异性研究应该从局部效应转变整体效应。因为整个中医理论是建立在整体观念上,经络理论亦是如此。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还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如临床试验研究涉及的病种比较有限,常见的是个案病例报道,往往忽视患者的整体性,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则也是涉及较少的几种疾病模型,研究多注重的是针刺对于动物局部环境的改变,研究方法上还不够全面,任何脱离了整体来谈穴位效应都是片面的。其次,从本文的文献综述来看,经穴与非经穴的界定问题成为困扰穴位特异性研究的一大问题,非经穴的选取方式多样,如采取经穴旁开几寸或者从局部解剖角度定位等,均缺乏统一的标准。如果非经穴的选取模糊不确定、不统一,对同一种病症研究中选穴存在很大差异的话,实验结果就难以被接受和认可。甚至有些研究学者直接定位于穴位与非穴位,对此基本上忽视了可以遍布全身的阿是穴的存在,因此,此类研究定位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第3方面,在经穴与非经穴特异性研究方面,对针灸治疗效应本质与内涵的认识还不够清楚,部分研究只是简单地将针灸治疗效应等同于经络穴位的特异性效应,从而在实验设计上忽略了客观存在的刺激手法所产生的效应。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从针灸临床出发,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规律进行系统、细致的归纳总结,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从国内外动物实验发展来看,以猪作为研究对象可能更合适,因为在生理学、解剖学和基因图谱方面猪都更接近于人类[42]。从国内外临床试验研究看来,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应以针灸治疗的有效病症为载体进行,应用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借鉴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结合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科学、规范地开展。

总之,经穴与非经穴特异性的研究从起初简单的研究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等方面逐渐发展到研究穴位的功能和针刺产生的效应,初步证实了在中医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并且通过经穴与非经穴、不同经穴以及不同针刺手段的对照研究证实针灸效应具有特异性,同时,经穴特异性研究结合神经传导、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不同领域对其自身的内在机制做出了大胆的科学推测,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发挥机制是多系统、多层面的,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经穴特异性效应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

[1] 严振国,余安胜,赵英侠,等.神门穴显微结构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29.

[2] 余安胜,宋慧君, 赵英侠,等.神门穴巨微解剖结构形态观察[J].陕西中医,1999,20(12):560.

[3] 常小荣,严洁,何军锋,等.针刺大鼠“四白”传入信息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5,30(4):234-237,248.

[4] Ifrim-Chen F, Ifrim 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cupoint structures an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J]. Ital J Anat Embryol, 2005, 110(1):45-49.

[5] 王秀云,郭义,苗文方,等.经穴钾离子特异性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8,17(1):50.

[6] 承焕生,何文权,陈尔瑜,等.用PIXE研究经络穴位元素浓度的异常分布[J].核技术,1999,22(8):494-499.

[7] Zhang D, Ding G, Shen X,. Role of mast cells in acupuncture effect: a pilot study[J]. Explore, 2008, 4(3):170-177.

[8] 董竞成,李霁,左传涛,等.针刺健康人阴阳经穴对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2):107-109.

[9] 付平,贾建平,朱江,等.针刺内关穴对机体不同功能状态下fMRI脑功能成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11):784-786.

[10] 李赣龙,黄泳,张玉忠,等.基于fMRI 感兴趣区法比较针刺外关穴与非穴对不同脑区的激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32(3):1-3,26.

[11] Li K, Shan B, Xu J. Changes in FMRI in the human brain related to different durations of manual acupuncture needling[J].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06,12(7):615-623.

[12] Berman BM, Lao L, Langenberg P,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as adjunctive therapy in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nn Intern Med, 2004,141(12):901.

[13] 马海峰,吴瑛,杨华元.穴位和非穴位刺激对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6):45-48.

[14] 赵宁侠,高巍,史恒军,等.电针足三里及非经非穴点对大鼠细胞免疫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37-39.

[15] 樊小农,王舒,钱宇斐,等.从脑血流动力学角度研究针刺穴位的特异性[J].中医杂志,2009,50(8):712-715.

[16] 欧阳仁达,严洁,易受乡,等.从穴位注射的药效作用探讨经穴——脏腑的相关性[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4):57-60.

[17] 王振宇,郭勤,王希文,等.肿瘤坏死因子-a在电针预刺激经穴与非经穴镇痛效应差异性中的作用[J].中医药信息,2012,29(4): 131-133.

[18] 唐晓敏,泰正玉,何宗宝,等.电针百会、风府穴对脑I/R损伤大鼠海马区CPG15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3): 274-277.

[19] 陈采益,徐斌,喻晓春,等.电针经穴与相应非经穴对大鼠心动过缓调节效应差异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747-751.

[20] 严洁,常小荣,刘建华,等.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黏膜损伤防御性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6):350-352.

[21] 倪丽伟,申鹏飞,张智龙,等.醒脑开窍与非经非穴针刺对脑梗塞急性期神经功能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894-897.

[22] 林华,易受乡,林亚平.针刺改善冠心病心脏功能的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2,15(4):86-89.

[23] 张祖德,郭周义,魏华江,等.近红外激光照射人体劳宫穴和非穴位区的反射光谱特性的比较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11):2930-2933.

[24] Chou CY, Cheng YW, Kao MT,. Acupuncture in haemodialysis patients at the Quchi(LI11) acupoint for refractory uraemic pruritus[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5,20(9):1912-1915.

[25] Chen L,Tang J,White PF,. The effect of zhe location of transcutaneous seletrical requirement:acupoint versus non-acupoint stimulation[J]. Anesth Analg, 1998,87(5):1129-1134.

[26] 顾陈怿,沈利荣,丁依红,等.针刺经穴与非经穴对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影响的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8):675-678.

[27] Cho ZH, Chung SC, Jones JP,. New finding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cupoint and corresponding brain cortices using functional Mill[J]. Proc Natl Acad USA, 1998,95(5):2670-2673.

[28] 吴薇薇,高建芸,王志功,等.心包经郄门穴及其旁开非经穴电特性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7):7-9.

[29] 刘芳,黄光英,张明敏.针刺对经脉穴位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07,17(1):8-11.

[30] Yoo SS, Teh EK, Blinder RA,. Modulation of cerebellar activities by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evidence from fMRI study[J]. Neuroi- mage, 2004, 22(2):932-940.

[31] Hui KK, Liu J, Marina O,. The integrated response of the human cerebro-cerebellar and limbic systems to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ST 36 as evidenced by fMRI [J]. Neuroimage,2005,27(3):479-496.

[32] Bai L, Yan H, Li L,. Neural specificity of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pericardium 6: evidence from an FMRI study[J].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0,31(1):71-77.

[33] Yin L, Jin X, Qiao W,. PET imaging of brain function while puncturing the acupoint ST36[J]. Chin Med J(Engl), 2003,116(12): 1836-1839.

[34] Schliessbach J, van der Klift E, Siegenthaler A,. Does acupuncture needling induce analgesic effects comparable to diffuse noxious inhibitory controls? [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785613.

[35] 贲卉,李亮,高昕妍,等.穴位和非穴位一氧化氮含量及导电量的比较[J].针刺研究,2009,34(6):383-386,392.

[36] Melchart D, Streng A, Hoppe A,. Acupuncture in patients with tension-type headach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MJ, 2005, 331(7513):376-382.

[37] Lee SW, Liong ML, Yuen KH,. Validation of a sham acupuncture procedure i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chronic pelvic pain treatment [J]. Acupunct Med, 2011,29(1):40-46.

[38] Derry CJ, Derry S, McQuay HJ,. Systematic 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of acupuncture published 1996-2005[J]. Clin Med, 2006, 6(4):381-386.

[39] Haake M, Müller HH, Schade-Brittinger C,. German acupuncture trials(GERAC)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randomized, multicenter, blinded, parallel-group trial with 3 group[J].Arch Intern Med, 2007, 167(17):1892-1898.

[40] Ernst E. The recent history of acupuncture[J]. Am J Med, 2008, 121(12):1027-1028.

[41] Tsang RC, Tsang PL, Ko CY,.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sham undergoing b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Clin Rehabil, 2007,21(8):719-728.

[42] Flisikowska T, Kind A, Schnieke A.Genetically modified pigs to model human diseases[J]. J Appl Genet, 2014,55(1):53-64.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Study on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and Non-acupoints

-,-,-.

,201203,

Study on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has attracted clos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but lack of the int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using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led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and caused controversies about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acupoints and non-acupoints and whether there is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directions of study on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in present animal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trial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rovide possible methods and ideas for study on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and non-acupoint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oints; Non-Acupoints; Specificity; Review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7.0687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13107110011)

王观涛(1982 - ),男,2011级博士生

杨华元(1952 -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005-0957(2014)07-0687-04

2013-12-17

猜你喜欢
经穴电针特异性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