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峰,毛锡金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滨州256600)
腰椎峡部裂为腰椎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不连续,称椎弓峡部裂或峡部不连,部分学者认为腰椎峡部裂的形成与直立行走有关[1]。随着年龄的增加及运动量的加大,腰椎峡部裂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尤其在运动员发生比例明显增高[2,3]。2012年10月~2014年2月,我们对46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CT扫描并进行任意切割容积再现(VR)重建及CPR重建,探索该检测方法在无滑脱型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
1.1 临床资料 本文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16~65岁、平均43.5岁。患者均有腰腿痛,大部分为轻度疼痛,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以缓解;其中2例有下肢的放射痛,病程6个月~1年。患者均进行X线正侧位及双斜位摄片并进行双源CT扫描,然后进行横轴位重建、反角度重建、任意切割VR重建及CPR重建。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采用炫速双源CT容积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足侧先进扫描,扫描范围从L1椎体上缘至S3椎体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5 mm容积扫描,0.625 mm薄层重建;窗宽1400 Hu,窗位320 Hu,将0.625 mm 薄层图像传入工作站,分别进行反角度重建、任意切割容积VR重建及CRP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反角度重建沿平行于腰椎弓方向进行重建,任意切割VR重建先进行整体VR重建,然后通过任意切割去除周围干扰观察的组织结构,暴露腰椎峡部区。CRP重建方向采用上关节突—峡部—下关节突—椎小关节面—上关节突的S型重建方向。X线平片采用Philip公司DR(Philip dr 600),摄取正、侧位及左、右斜位片。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任意切割VR重建的显示率与X线摄片、CT横轴位重建、CT反角度重建及CPR重建的显示率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6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扫描图像及后处理图像分析显示腰椎峡部裂93处,发生于L4峡部裂34处,发生于L5峡部裂59处;16例发生于L4双侧椎弓峡部,28例发生于L5双侧椎弓峡部,1例发生于L5单侧椎弓峡部,1例发生于L4~5双侧椎弓峡部。
任意切割VR重建能全面清晰显示无滑脱腰椎峡部裂的裂隙征;其中腰椎峡部裂隙边缘较平整57处,边缘呈锯齿状36处,裂隙边缘清晰48处,裂隙边缘骨质硬化、膨大18处,部分病变周缘可见碎骨块,14例同时出现周围椎小关节骨质增生硬化。X线摄片对于无滑脱腰椎峡部裂的显示相对较低,只显示37处。CT横轴位扫描可以显示无滑脱腰椎峡部裂的双关节征及裂隙征,共显示48处腰椎峡部裂。CT反角度扫描及CPR重建可显示裂隙征,分别发现77处及85处无滑脱腰椎峡部裂。
对于无滑脱型腰椎峡部裂显示率X线摄片为39.78%(37/93),CT 横轴位扫描为 51.61%(48/93),CT反角度扫描为 82.80%(77/93),CPR 重建为91.40%(85/93),任意切割 VR重建为 100%(93/93);X线摄片、CT横轴位扫描、CT反角度扫描、CPR重建的显示率与任意切割VR重建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 80.12、59.36、17.51、8.36,P 均 <0.01)。
腰椎椎弓峡部裂是骨科中常见疾病,也是诱发腰腿痛及腰椎滑脱的主要原因之一。Saifuddin等[4]报道成人的发病率为3%~10%,好发于 L4~5椎骨,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机械性应力集中于下腰椎椎板狭窄处引起的疲劳性骨折[5]。运动员中腰椎椎弓峡部断裂的发生率较高,部分学者统计发生率为16%~39%[6]。在常人直立行走过程中,身体的重量通过脊柱传递,L5有向前滑脱的趋势;受到关节突及周围韧带的限制作用,L5椎骨不能滑动,而椎弓峡部成为力量的交汇区,因此其容易发生断裂。同时部分学者认为腰椎小关节存在一定的关节间隙,在腰椎后伸时关节面成叠瓦状相对滑动。有解剖学研究表明,这种关节相互滑动空间不足时,L4下关节突和S1上关节突会撞击L5椎板,从而增加峡部微创伤的发生[7]。本文46例中,有30例为L5椎弓峡部发生断裂。目前对于发生滑脱的腰椎峡部裂相关报道已经较多[8~11],但对于单纯无滑脱型的腰椎峡部裂文献报道较少。一般认为无滑脱型腰椎峡部裂为有滑脱型峡部裂的前期病变,发现后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如休息、理疗及腰背部肌肉锻炼,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正是探讨双源CT在诊断无滑脱型腰椎峡部裂的价值。
由于脊柱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常规检查方式对于显示脊柱内部结构尤其是椎弓峡部有较大难度。脊柱常见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片(双斜位)、CT横轴位重建、CT反角度重建、CPR重建等。X线片是骨骼应用最早最广泛的检查,能够比较好地显示椎体骨质的改变,对于滑脱的显示较清晰,但对于附件显示相对难度较大,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印证,X线摄片对于腰椎峡部裂显示率仅仅为39.78%。造成X线显示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为发生峡部裂患者腰椎出现不稳定,进而引起脊柱的侧弯或者旋转,造成双斜位无法准确地显示腰椎裂的存在;同时由于未出现滑脱,诊断医师相对容易放松对腰椎峡部区的观察。CT横轴位图像作为最广泛观察序列,能够较为准确清晰显示腰椎间盘及腰椎椎体的改变,但由于其重建方向与腰椎间盘相平行,对于显示附件结构尤其是峡部区较困难。本研究也发现横轴位重建对于峡部裂的显示率仅仅为51.61%,但横轴位重建对于椎间盘及椎小关节周缘骨质改变具有较高的价值。CT反角度重建、CPR重建对于附件区及腰椎峡部区显示较清晰,其对腰椎峡部裂的显示率分别为82.80%、91.40%,这主要是由于反角度重建及CPR重建平行于腰椎峡部区走行,此重建方向有利于显示腰椎峡部裂;但是,对于腰椎发生侧弯或者旋转的病例及峡部裂走行方向与正中线角度较大及较小的病例反角度重建及CPR重建不能较好地显示。任意切割VR重建克服了这些因素,可立体直观显示了腰椎骨质改变;同时通过任意切割去除腰椎峡部周围骨质结构干扰,不管腰椎是否发生旋转侧弯或者峡部裂角度形态改变,都能够清晰直观显示腰椎峡部区的改变。本研究发现任意切割VR重建对于腰椎峡部裂显示率为100%,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韦祎,田伟,程晓光.CT重建对腰椎多节段峡部裂的诊断价值[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8):809-814.
[2]Sakai T,Sairyo K,Takao S,et al.Incidence of lumbar spondylolysi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Japan based on mul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from two thousand subjects[J].Spine,2009,34(21):2346-2350.
[3]Soler T,Caldern C.The prevalence of spondylolysis in the Spanish elite athlete[J].Am J Spots Med,2000,28(1):57-62.
[4]Saifuddin A,White J,Tucker S,et al.Orientation of Lumbar pars defects:Implications forradiological detection and surgical management[J].Bone Joint Surgery,1998,80(2):208-211.
[5]Tsirikos A1,Garrido EG.Spondyloly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 Bone Joint Surg Br,2010,92(6):751-759.
[6]Kruse D,Lemmen B.Spine injufies in the sport of gymnastics[J].Curr Spots Med Rep,2009,8(1):20-28.
[7] Ward CV,Latimer B.Human 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ondylolysis[J].Spine,2005,30(16):1808-1814.
[8]毛锡金,王山山,王培元.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临床价值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2,35(6):168-174.
[9]毛锡金,陈亮,杨青霖.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8):1391-1394.
[10]李洪江,夏淦林.不同CT检查方法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2):1876-1879.
[11]孙桂森,隆海滨,马晓春.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附35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0,50(14):100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