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珺,袁国林,吕婷婷,田小龙,黄 莹
(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襄阳441021)
目前,急性白血病(AL)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化疗和干细胞移植。随着医学科技迅速发展,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缓解率,但由于微小残留白血病(MRD)的存在,复发仍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最大限度地杀灭残留肿瘤细胞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树突状细胞(DC)免疫治疗是其主要的方法,也是目前细胞免疫治疗的热点。为探讨化疗联合DC回输治疗AML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AML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70岁、中位年龄42岁,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学》中的 AML诊断标准[1],M1 3例、M2 15例、M4 2例、M5 1例;均为化疗后获得细胞形态学完全缓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观察组11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DC制备及鉴定 观察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 h后洗去非贴壁细胞,将获得单个核细胞中的贴壁细胞调整密度为5×106/mL进行培养。加入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 000 U/mL、白介素 4(IL-4)500 U/mL、TNF-α 500 U/mL,培养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成熟DC。培养10 d后,收集悬浮的DC,在光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取培养的DC行免疫治疗。
1.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化疗,方案如下:①MA方案:米托蒽醌10 mg静滴,第1~3天;阿糖胞苷(AraC)0.1 g静滴,12 h一次,第1~7天。②DA方案:柔红霉素40 mg静滴,第1~3天;AraC 0.1 g静滴,12 h一次,第1 ~7 天;或 AraC 1.0 g静滴,12 h一次,第1~3天。③AA方案:阿克拉霉素40 mg静滴,第1~3天;AraC 0.1 g静滴,12 h一次,第1~7天。④HA方案:高山尖杉酯碱4 mg静滴,第1~3天;AraC 0.1 g静滴,12 h一次,第1~7天。⑤CAG方案:阿霉素10 mg静滴,第1~4天;AraC 0.15 mg静滴,第1~14天。在常规化疗基础上,观察组在患者双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区6部位行DC 106个/次皮下注射,2 d一次,6次为一疗程,间歇2个月后治疗第2个疗程。
1.2.3 评价方法 依照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学》中的疗效评价标准,疗效指标包括持续缓解率、复发率、中位生存时间。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RD细胞。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DC形态 在倒置显微镜下,成熟DC贴壁生长,细胞体积增大,大小不等。培养初可见多数圆形贴壁细胞,加入GM-CSF、IL-4 48 h后,悬浮细胞增多;72 h后大量细胞集落,细胞数增多,体积增大,细胞表面伸出毛刺样突起;第5天多数细胞重新贴壁;第6天悬浮细胞增多,细胞聚集,表面突起增多;加入TNF-α后第7~8天集落分散,细胞悬浮生长,分布较均匀,大小为成熟单核细胞的1.0~1.5倍,可见典型的树枝样突起。电镜下见细胞表面大量褶皱和粗细不等的树枝样突起;透射电镜下见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伸出多级突起,细胞核清晰,细胞质内线粒体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可见溶酶体。
2.2 DC表型鉴定 体外培养10 d后的DC表型为CD83+(67±4)%,HLA-DR+(75±6)%,CD11c(62±8)%,提示DC成熟。
2.3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11例共接受DC治疗44次,其中1例8次、2例6次、8例3次。DC治疗后,持续缓解7例(64%)、复发4例(36%),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对照组10例治疗6个疗程后,持续缓解2例(20%)、复发8例(80%),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两组持续缓解率、复发率及中位生存时间比较P均<0.05。
2.4 两组MRD细胞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MRD细胞<10-4个,对照组 MRD细胞10-2~10-4个,两组比较 P <0.05。
2.5 不良反应 观察组皮下注射DC顺利,无反应,除3例轻微发热(体温37.8℃,自行降至正常)、2例全身疼痛(对症处理后2 d缓解)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抗肿瘤新药的应用,明显改善了AL患者的近、远期疗效。但经化疗后到临床及血液学完全缓解,体内仍有106~108个MRD细胞,其成为白血病缓解期短、复发快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2],在完全缓解的AL患者中,80%因MRD复发影响长期生存。因此,化疗后MRD细胞是复发的主要根源,治疗MRD成为降低复发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免疫治疗在消除MRD细胞、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总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缺乏强有力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肿瘤抗原不能有效地提呈给淋巴细胞,是造成肿瘤细胞逃逸、增生活跃的原因[3]。DC是目前公认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其能激活静息型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及T细胞依赖性体液免疫反应,在抗白血病细胞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来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的DC称为mDC,主要表达CD33、HLA-DR和CD11c;来源于浆细胞样的DC称为pDC,主要表达HLA-DR和 CD123。研究表明,mDC通过合成和分泌IL-12促使静息Th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引发Th1反应,启动Th1细胞分泌IL-12,进一步促进Th1细胞分泌干扰素γ,以增强细胞毒T细胞的功能,在肿瘤免疫效应中发挥关键作用[4]。研究发现,完全缓解的AML患者存在DC功能低下。国内外学者对AML患者骨髓中DC亚群的定量分析显示,其mDC功能和数量降低[5~8]。AL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清除恶变和突变的细胞,致使肿瘤细胞逃逸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另外,化疗无法及时清除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后的MRD细胞,最终需动员机体的免疫功能方可达到其作用[9]。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10],完全缓解 AML 患者行 G-CSF、GM-CSF 治疗后,其DC活性升高,促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且偏向mDC生长。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用G-CSF、GM-CS治疗后,DC高表达 CD83、HLA-DR和CD11c,主要为mDC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其持续缓解率高、中位生存时间长、复发率低。
研究表明,MRD能早期判断患者体内的残留白血病细胞,预测其复发率,早于临床预测复发3~6个月[2]。本研究发现,观察组行DC治疗后的MRD细胞比率明显低于化疗后,且其MRD细胞<10-4个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DC治疗可明显清除MRD细胞。提示DC治疗具有抗肿瘤细胞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的复发。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相关报道一致[11~13]。
综上所述,DC治疗能明显清除完全缓解AML患者的残留白血病细胞,预防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之南.血液病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4-155.
[2]孔令环,韩梅,肖中平,等.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对B-ALL预后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94-97.
[3]谢宁,周健,宋永平,等.耐地塞米松B细胞淋巴瘤细胞逃逸同种异体NK细胞的杀伤及其机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19(3):247-251.
[4]Yamamoto M,Kamigaki T,Yamashita K,et al.Enhancement of anti-tumor immunity by high levels of Th1 and Th17 with a combination of dendritic cell fusion hybrids and regulatory T cell deple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J].Oncol Rep,2009,22(2):337-343.
[5]Han P,Story C,McDonald T,et al.Immune escape mecha nisms of childhood ALL and a potential countering role for DC like leukemia cells[J].Cytotherapy,2002,4(2):165-175.
[6]Mohty M,Vialle-Castellano A,Nunes JA,et al.IFN-alpha skews monocyte differentiation into Toll-like receptor 7 expressing dendritic cells with potent functional activities[J].J Immunol,2003,171(7):3385-3393.
[7]Caruso DA,Fraser S,Hardy K,et al.Costimulation molecule expression and subset dist ribution of blood dendritic cells in normal children and newly diagnosed pediat ric leukemia and lymphoma patients[J].Exp Hematol,2008,36(12):1691-1703.
[8]林海荣,王亚哲,王东侠,等.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定量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17(5):17-19.
[9]Santegoets SJ,van den Eertwegh AJ,van de Loosdrecht AA,et al.Human dendritic cell line models for DC differentiation and clinical DC vaccination studies[J].J Leukoc Biol,2008,84(17):1364-1373.
[10]袁国林,徐珺,田小龙,等.G-CSF和GM-CSF对完全缓解AML患者树突状细胞亚群影响的体内外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3):2880-2882.
[11]刘跃均,吴德沛,孙爱宁,等.化疗联合自体DCIK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26(6):552-556.
[12]江浩,刘开彦,童容,等.化疗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3):198-201.
[13]Koistinen P,Räty R,Itälä M,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intensive chemotherapy for adults with de novo 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the nationwide AML-92 study by the finnish leukaemia group[J].Eur J Haematol,2007,78(6):477-486.